2003.03.09 自由時報
為抗議青島、燕京等中國啤酒長驅直入台灣市場,而台灣知名的「台灣啤酒」只能以「TTL啤酒」名稱在中國販售,台灣二十一世紀婦女協會、台灣中社、南社、台灣菸酒工會等民間團體日昨齊聚立法院門口,呼籲全民拒喝來自中國的青島啤酒、拒用中國貨。抗議民眾高喊「對等貿易、正名台啤」、「青島啤酒、滾蛋」、「拒用中國貨、拒喝青島啤酒」的口號,並滾動貼有「台灣」的保齡球,擊破一罐罐的青島啤酒,表達憤怒。民進黨立委蔡啟芳日前也在宴請選民喝春酒時,提供數十箱清一色的台灣啤酒,以實際行動呼籲台灣人拒喝中國啤酒、改喝台灣啤酒。
經濟部國貿局去年二月十五日為了因應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經貿局勢,正式公告開放二千零五十八項中國農工貨品進口之後,青島、燕京等中國著名啤酒隨即大舉入侵。一年來,中國進口啤酒積極搶攻市場,在台灣的市占率快速上升,目前市占率約十%,而台灣啤酒市占率則掉了七%,彼岸啤酒可謂來勢洶洶,不容忽視。平心而論,如果這是一場公平的商業競爭,中國啤酒市占率的大幅提升,應該是自由市場機制的反應,吾人或許不必杞人憂天。然而,事實卻非如此。中國啤酒以及不少中國產品登台後,之所以在台灣暢銷,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乃係市場與文化雙重扭曲現象所致,並非單純商業競逐的結果。也就是說,青島啤酒在台灣的快速竄起,與其歸功於產品本身的優越性,不如視之為其所代表的象徵意義,以及兩岸經貿結構的不平衡。
就文化扭曲的因素探討。啤酒是否好喝在於口味與新鮮度,啤酒與其他酒類不同,口味的在地性相當重要,此所以德國啤酒雖然聞名世界,甚至青島啤酒亦是採取德國製法,但德國啤酒也只能在該國市場佔絕對優勢,無法橫掃全球市場。同樣的,青島啤酒雖是中國最大的啤酒品牌,但除了在青島佔有無人可及的優勢地位,多數中國其他城市仍以在地品牌居大宗。而且,口味之外,飲用啤酒更強調新鮮度,也就是台灣啤酒廣告所標榜的「青」,「尚青」才能受到歡迎,故而在地啤酒以其外地產品無法比擬的新鮮度,經常成為本地民眾的優先選擇。因此,以常理判斷,青島等中國啤酒登台後,除了初期民眾基於新鮮心理而加以嘗試外,在民眾好奇心消失後,銷路就會回歸正常狀態。
然而,青島啤酒的暢銷卻超乎預期,銷路節節上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扭曲的意識作祟。我們曾在社論中詳論,青島啤酒能快速擴大市場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在國際間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上我們的教材及媒體長期美化中國與其產品,以致造成我國消費者的錯覺,以為青島啤酒是啤酒中的上品。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與媒體大力鼓吹美化中國文化,對民眾進行洗腦,特定產品如青島啤酒與雲南白藥,被渲染為上上之品、神奇之物,一旦中國產品開放進口,自然就會掀起一股熱潮。因此在兩岸的商業競爭上,我們並不憂慮台灣產品價格較高的劣勢,因為價格高低往往反映品質之優劣,而是憂心在濃厚的中國意識之下,台灣民眾掀起盲目的中國熱,使中國產品順勢搶占台灣市場,打擊本土企業,造成本土失業勞工的增加。
除了文化扭曲之外,中國將政治意識形態加諸正常的經貿行為,企圖達成「以商圍政」目的,更使台灣產品受到不公平的打壓。而中國酒類以其原名進入台灣市場,但台灣酒品卻被迫改名,即是最明顯的例子。台灣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已開放青島啤酒等產品進口,但中國卻以「省級區劃名稱不得作為商標註冊」為由,不准台灣啤酒以「台灣」之名註冊,必須改名為「TTL啤酒」,才能進入中國市場。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限制。據專利商標事務的專家指出,台灣雖然是地名,但是如果與特定商品結合之後已產生區別性,如「台灣銀行」、「台灣啤酒」,尤其是在長期、大量、持續使用後,應有取得註冊商標的適法性。更何況台灣啤酒在美國與歐盟都獲准註冊,顯然中國不准台灣啤酒與金門高粱註冊的作法具有歧視性,而歧視的根源不在於商業因素,乃在於中國根本不把台灣當成一個國家,而是它的地方政府。國際貿易的基本精神在於對等原則,不管中國對台啤名稱的限制是否合理,既然它不准台啤在中國註冊,台灣也應該對於青島等中國啤酒採取相同的措施。
主張西進者,往往忽視兩岸存在的高度政治風險,認為貿易投資可以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但是,從台灣啤酒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台灣」這個名字可以被國際社會接受,卻不為中國所容的事實看來,這些西進論者如果不是太過天真,就是立場偏差,已完全倒向中國。日前,在野黨認為英國酒商帝亞吉歐在倫敦地下鐵的一幅廣告有辱台灣的尊嚴,遂在立法院通過決議禁止其酒品在台銷售一年,如今中國硬將台灣啤酒改為「TTL啤酒」,對台灣的侮辱糟蹋豈會少於英國酒商,何以國親立委的「台灣人骨氣」卻突然消失,竟然對中國的蠻橫作法視若無睹、裝啞作聾,不敢出面抗議了?
總之,台灣啤酒與青島啤酒之爭,早已超越商業競爭範疇,既是台灣正名之爭,更是台灣在文化與政治上的一場保衛戰,台灣人民要有打一場勝仗的決心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