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27
發揚本土智慧,復育台灣生態

 

2003.03.10 自由時報

☉劉炯錫

 三月六日的黃昏,馬蘭阿美的耆老們帶領台東師院一群學生在冷風中以海岸歌舞,祝禱綠島人為台東市復育的海岸林生根發芽,喜悅成長。台東市海岸原有約數十至上百公尺的林投、黃槿等海岸林,但經過墳墓、垃圾場,海岸堤防、消波塊、公園等用地後,已幾乎完全消失。隨著台灣環境意識的覺醒,政府部門在這十年來屢屢在海岸地區造林,投下經費無數,但小苗不成長,大苗不發芽,最後難耐強烈鹽風而枯死。怎麼辦呢?

 南島社區大學九十一年秋季為水土保持、水利工程人員開設的「生態工法」課程之學員中有綠島人,在水利工程人員提出海岸生態綠化的討論時,由於本人對綠島緊鄰海岸的旱田與住家綠籬之美,印象深刻,乃特別請綠島學員分享其祖傳海岸植物生態智慧。剛好,林務局補助台東師院教師會八萬元社區綠美化經費,本人乃雇請綠島耆老實地操作。他們在台東市附近找種源,以插枝方式,密植海岸樹木和蔓藤,不需任何灌溉設施。綠島耆老林明發說,若在農曆十月栽植,成活率百分之百,但我請他們來種時,已是農曆十二月,勉強可以,再慢一點種,植物生根發芽不久,就遇上強陽乾旱,很難熬過夏天。

 本人曾就讀森林研究所育林組,聽聞教授們引進所謂「先進」國家的「尖端」科技要綠化台灣的海岸,而各政府機關,乃至民間想積陰德的善心人士,屢屢利用三月十二日所謂「植樹節」來辦種樹活動,在一些譁眾取寵媒體的報導下,塑造「環保形象」。但種樹活動過後又如何?綠島耆老說,三月在海岸種樹,穩死無疑!或許綠島人說得很武斷,但也看得出他們上百年在綠島海邊求生存所淬煉出來的生態自信。

 當人們認同土地,為了求生存和發展,都會累積經驗和知識,並推理試驗,以達到更好的境界;透過學習與世代傳承,在地智慧乃不斷增長。綠島人在昔稱的火燒島住了兩百年,發展出海岸植物生態智慧,可保護海岸流失、住家安全與農作物生長,並提供寄居蟹、椰子蟹等動物的棲息,遊客們到此一遊,還不時拿起相機拍攝綠島的海岸與田園景觀,便是在地智慧價值的一例。相信綠島人若發揚其在地智慧,也能復育過去被政府大面積造木麻黃林所導致的綠島狐蝠絕跡的生態問題。在此呼籲全台各地一起參與搶救、珍惜、善用祖先們的智慧,則復育台灣生態將不是夢。

 台灣長期被殖民的結果,在地智慧難入大雅之堂,好像只有老師、教授、外國人才有知識。如果原住民、老住民、新住民,這些沒讀書的祖先沒什麼智慧,如何能在這塊土地生存這麼久?現代大學裡往往標榜所謂「高深」、「尖端」、「卓越」的「學術」,國家科學委員會更是「殖民地學術」的火車頭,要求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才夠「學術」水準。凡此種種,都讓台灣人民和這塊土地漸行漸遠!還好,近年來台灣興起社區大學運動,與一般社會教育流於教化不同,強調在地知識的解放,自主平等的學習。敬請大家能多多發掘在地智慧,利用社區大學等管道傳承;更重要的是,不要將在地智慧只是博物館化、教材化或「學術」化,而是能善用於日常生活與地方發展中,這樣在地智慧才算生根發芽,才能隨時代成長。(作者劉炯錫╱台東縣南島社大發展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