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33
公務員的薪水快發不出來了!

 

2003.03.12 自由時報

 國家財政出現嚴重危機,連一向被視為鐵飯碗的公務人員的薪水都發不出來?正當朝野政黨為了五百億元擴大公共建設預算的經費來源,應採取自籌財源抑或舉債支應而爭議不休之際,行政院主計處主計長劉三錡昨天口出驚人之語,他表示,九十二年度公共債務舉債空間兩千三百億元,到三月初已經發行公債一千八百億元,餘額剩五百億元,國庫券年度發行額度也已經差不多快要用完,如果擴大公共建設五百億元預算不舉債勉強調度,年底公務員薪水可能發不出來。他並且透露,三年來每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中央機關公務員薪水就要四處調度,現在所有財政調度手段都快用完了,他希望國營事業釋股計畫能盡量推動,紓解財政困難。

 台灣經濟前年陷入谷底後,外受國際大環境不佳,尤其作為台灣主要出口市場的美國需求不振,以及內有產業加速外移中國的雙重衝擊,景氣復甦力道不足,以致失業人口增加。為降低政經因素的不利衝擊,解決民眾失業的痛苦,政府擬以擴大公共支出的方式,推動擴大公共建設與公共服務兩個法案,編列七百億元預算,預估可提供十二萬個工作機會,並提升經濟成長率○點三八%。惟當前政府財政拮据,財政赤字嚴重,政府負債九十二年度達三兆一千億元,學者估計若加上國營事業長期負債一兆四千億餘元,及國安基金與四大基金、重建基金等非營業基金未償還債務餘額六千億餘元,甚至健保、農保等負債與虧損,預估財政黑洞保守估計逾五兆元,國家財政已亮起瀕臨破產的紅燈。而財政部長林全日前更坦承,財政惡化的嚴重性比表面數字還高,五到十年財政赤字是平衡不了。在此情況下,大部分擴大就業的預算,政府傾向在歲入編列不足的部分,排除公債法上限以發行公債及賒借支應。但在野黨則質疑,此舉恐將導致國家財政失衡,種下債留子孫的惡果,因此應先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不足之數再考量以發行公債或賒借方式辦理,以減輕國庫利息負擔。

 其實,無論就業二法經費來源如何編列,這種爭議實為次要的問題。在不景氣時,採取擴張性政策,在世界各國屢見不鮮,最成功的例子,應屬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一九三三到三九年所推動的新政,以提供臨時工作、雇用建築工人,招募青年養護國家公園,並設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進行大規模公共建設,加上其他緊急與短期的救濟措施,多管齊下,終於使美國走出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因此,在台灣內需不振,外在環境又無強力復甦跡象之際,就業二法的推動,對於提升就業率、促進經濟成長,應該可以發揮正面的效益。因此,問題的核心應在於政府是否要採取擴張性政策,不能本末倒置,以經費來源的不同觀點為由,杯葛擴大就業與公共建設方案。

 然而,此一財源的爭議,尤其主計長劉三錡的公共建設若不舉債年底將發不出公務人員薪水一席話,卻引發國人驚覺政府財政赤字的嚴重性。自國民黨政府財政即已開始平惡化,這兩年來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近年來每年中央政府歲出預算約為一兆六千億元,其中四十三%用於人事等法律義務支出,另有延續性工程計畫支出,財政運作僵化,能夠撙節的開支有限。但另一方面,稅收卻有減少的趨勢,例如,九十年的總稅收為一兆二千五百七十八億元,但九十一年的總稅收只有一兆二千二百五十二億元,比九十年減少三百二十六億元,負成長二點五九%。而九十二年度至二月底為止,全台灣賦稅收入實徵淨額為一四四一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三十八億元,其中,中央政府的稅收為一○四四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四十三億元。這種政府開支無法節省,但稅收卻逐年減少的現象,才是朝野應該重視的重大警訊。

 台灣除了前年經濟出現負成長,每年國民生產毛額無論高低,皆有成長,何以政府稅收反而呈現減少的趨勢?部分原因固然是國民租稅負擔率逐年下滑所致,但最重要的癥結則在於產業外移。近十幾年來,台灣企業大量外移,尤其以需要大量勞動力與低廉工資的產業,更是一窩蜂西進中國,據估計外流資金有上千億美元,外移台商光在珠江三角洲就有五、六萬家,而大上海地區的台商投資更方興未艾。這些工廠與台商留在中國,台灣雖然在「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運作方式下,外貿數字亮麗,實際上卻課徵不到稅收,再加上數十萬台灣人不但長期居留中國,更有不少人將台灣工廠關閉,使台灣失業人口增加,消費市場萎縮,經濟欲振乏力。而失業人口大增,政府不僅稅收減少,還必須提供社會福利與救濟,惡性循環之下造成更嚴重的財政赤字。

 政府有意推動公共建設與公共服務,紓解失業問題,卻發現政府財政原是一個爛攤子,乃引發朝野有關經費來源的爭議。但朝野陷在這些爭議之中,似乎是見樹不見林,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是政府稅收的減少。也就是說,在野不斷鼓吹產業西移,而在朝又防範無力,因此根本之道,政府要拚經濟,就應該不必理會在野的西進讕言,致力改善投資環境,讓產業根留台灣,並且不再採取開放的中國投資政策。只要產業根留台灣,經濟成長,失業率降低,政府不愁稅收短徵,何至於淪落到四處調度公務人員薪水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