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44
「中國人」,統治文化的符咒

 

2003.03.14自由時報

☉林碧堯

 「中國人」是什麼?查詢教育部國語辭典的答案是「找不到符合的詞彙」,顯然無解。翻開「大陸版」辭源,仍然沒有答案;但是它卻像是「金光黨」的魔咒,台灣人卻時常中邪!

 台灣人何時正式被「教化」為「中國人」?四十年代的小學課本第一課就是「我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在二二八事件證明了移植台灣的統治文化本質,即使到美麗島事件後蕭殺期,當時的國民黨東廠大頭目還對大專教師訪問團告誡:「誰說他是台灣人,就是漢奸。」誰料得到他的「主子」不久卻宣佈:「我也是台灣人。」遺憾的是,台灣人的地位並沒提升,因為統治文化依舊根深柢固,至今「中國」已全然易主,「中國人」反而成為加在台灣人頭上的魔咒,無法自拔。

 亞洲版讀者文摘三月號的「深度對談」宋楚瑜,以「中道」政治家為主標,附加這位在野黨主席說「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為副題,正是統治文化下「中國人」符咒的代表作品。前文以七十年代圖片資料,敘述「蔣朝傳承」的道統交代其政治身世,凸顯蔣經國重臣的角色。

 當被問到「如果你是總統,對台灣社會的政策」時,他把當前的社會問題歸因於「政治定位不清楚」,但其剖析卻是答非所問:「中華文化精髓之一,在於講求中道,那是不偏不倚的精神。如果是中國人,而非台灣人,就是否定你的成長環境與現實。如果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就是否定了承傳的道統與史實。最好的辦法是走中道,我又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話中之話,儼然是「中國人」出了問題,台灣只要由「中國人」治理,就可天下太平!

 再被問到「本土化和去中國化」問題時,統治文化更是順理成章地流露:「中華文化背景是台灣資產,必須讓它在本土繼續生根茁壯。去中國化,就會失去人文素質的根本,去掉了自己的深度與厚度。如果有人問你,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我覺得最好的回答就是,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寥寥數話道盡他對「去中國化」的解釋,正是「中原至尊」的統治文化所呈現的「深度與厚度」。這種外來政權的「本土化」,正是「殖民化」的同義詞。可見「中華文化背景」,根本不是台灣的資產,而是台灣負債。

 訪問內容以「中道」一以貫之。此「中道」實係「騎牆之道」!一位台灣總統大選的參選人含含糊糊地說「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這種邏輯不正如說「我是男人,也是女人」一樣的荒謬嗎?如果一位高喊「我是美國人,也是英國人」要參加美國總統大選,不被視為神經病才怪!由此可知中華文化欺瞞的精髓,中了邪而不自知。如此「中道」,也是「理性」中國人,「感性」台灣人之外來政權表白,台灣的政治定位不清不楚,不正是「中道」的亂果?這種「中道」政治家,不正是「中國之道」的政客嗎?

 從這篇「深度對談」宋楚瑜的表白,充分表達出「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文化背景,「中國人」象徵著來自中原統治者的承傳與榮耀!那是統治文化「素質的根本」;「也是台灣人」的身分則是爭取選票必要手段,以鞏固「中國人」「它在本土繼續生根茁壯」的「本土化」。這種「我是中國人」的口頭禪,正是禁錮台灣人心靈的魔咒。要弄清楚,「中國人」走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無人懷疑那是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辭典用不著另外解釋;但是「中國人」,已成為統治文化的符咒,阻斷台灣民主進程的禍根,台灣人何必自討苦吃,自找罪受?(作者林碧堯╱東海大學教授、台灣中社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