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17 自由時報《白樂崎專欄》
我原本以為,幾個禮拜前由美台商會在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市所籌辦的「第二屆美台防禦會議」,乃是一個從雲端跌到谷底的遜色結尾。在第一屆會議中,不僅台灣國防部長首度公開訪美,也有極高層級美國官員與會等重要突破,會議也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國際注目。在第二屆會議裡,不論美、台都沒有派出同樣層級的官員參加,它所獲得的媒體關注也因此不及先前。
然而,如果不談表面而就實質來看,第二屆會議已經使台灣的國防改革獲得比過去大得多的注目。在我看來,美國對於台灣國防改革腳步遲緩的關心,並非只是出於典型的美國式缺乏耐心,或是美國國防工業的積極促銷攻勢,毋寧是肇因於軍事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東亞區域關係正在變化所致。
美國,特別是現任布希政府,之所以放寬對台軍售,是出於兩重目的:一是根據國會所制定的「台灣關係法」,美國政府有義務在假如決定要協助防衛台灣時作好協防台灣的準備,並提供美國認為台灣在防衛上應當具有的武器;二是為因應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建造飛彈與購買先進軍事設備之舉。
放寬對台軍售,自然導致台灣有必要接受進一步訓練以學會操作新設備,以及美台雙方必須在軍事上有更多協同行動。這一點正好呼應台灣推動軍方公開交由文人首長監督控制的目標,也呼應美國認為美台聯合軍事行動是首先必須推動的步驟的看法。伴隨這個過程而來的另外一個現象是,它也加快了「工業合作」條款在軍購中的使用。先進軍事設備的價格固然很高,但「工業合作」措施的作用也相當實惠。它給予台灣更多的能力去生產自己的裝備,並在此一過程中幫助刺激活絡經濟。
美國方面確實對於台灣國防改革的腳步緩慢有所抱怨(台灣內部也有人持同樣看法),但根據我的看法,儘管美國不可免的會有缺乏耐心的反應,然而一旦決定將某事「搞定」,也會展現出一種明理的理解,那就是體認到國防改革必須要在民主體制下進行。即使沒有多少年以前,美國自己在推動國防建制改革時,也不是什麼輕而易舉的事。
軍事科技的更新腳步卻遠為迅速。十多年前的波斯灣戰爭,讓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猛然醒悟,意識到軍事上的巨大變革已然發生。不僅是二次大戰的戰略與裝備,還有曾經被視為「現代」戰爭型態代表的韓戰和越戰,都成為歷史。在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開始改變它的戰略,並且尋求更符合其需要的裝備。
然而,只要回想一下最近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就可看到即使是波斯灣戰爭的型態也幾乎已成為歷史。我們看到與當地戰士在無人地區聯手作戰的小股美軍士兵,竟有能力招來巡弋飛彈、F-16戰機甚至B-52轟炸機,對位於險峻地形中的特定目標進行攻擊。陸海空軍的部隊雖然相隔甚遠,卻可以一起協同作戰。
這樣一來,我們不妨想想,以台灣長久以來一直處於與世隔絕狀態的軍事建制來說,台灣在軍事組織、訓練、科技新知,究竟還有多少東西有待吸收轉移,更別說在裝備上了。即使在較為正常的例子裡,這份挑戰也已經夠嚇人了,何況台灣還有另一個面向要克服。
就如同台灣官僚系統的其他部門一樣,軍事部門進行改革的努力程度,不得不受最高目標的變動所影響。長久以來,台灣軍方的最高目標一直是中國內戰時代的延續。這個目標雖然終於被放棄了,然而即使台灣的軍事建制從那時起就開始變革,也還需要相當時間才能調整其目標、戰略與心態。無論如何,台灣軍事建制早已逐漸和世界防衛體制脫節。
在這個時期裡,台灣和美國的軍購關係,受到軍種競爭、購買(具有政治意涵與心理作用的)「名目」武器,以及美方賣主的師心自用等等因素的強烈影響。
不過,到柯林頓政府末期時(布希政府上任後尤其如此),下面這一點已經變得很清楚:「台灣關係法」中關於美國必須維持足以介入台海軍事行動的能力,以及美國必須提供台灣自衛所需手段的義務,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做到(部分的原因是中國更強大的軍事威脅使然)。
在同一時期,隨著台北政權的更換,更密切的美台軍事合作於焉展開,雙方都投入了更多努力去改革和更新軍方的心態,台灣當局則推動政府內部的官僚改革。
這項改革的腳步雖慢,來自中國軍隊現代化與飛彈部署的壓力卻持續加快。美國對恐怖主義與伊拉克問題的重視迅速升高;和台灣更為相關的另一件事是北韓的各項舉動,它們可能造成東亞地區戰略局勢的重大改變。例如日本現在就似乎更有意擴充它在區域安全上的參與。這一點對台灣而言具有多重衍生效應,其中之一就是本文討論的主題-美國對台軍售。
對台灣而言,改革將逐漸變得越來越急迫。為致力於軍事改革,甚至有必要加速晉升軍中新一代將官,這些將官對今日戰爭中的高科技因素,要比他們的學長更加熟悉。不過,這份缺少的「急迫感」,即使到了現在也還不明顯。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第二屆防禦會議中的討論,以及隨之而來的公眾關心。關於此一議題的辯論,無可避免地被媒體炒熱。來自美國方面的聲音被稱之為「批評」。不過我相信「關切」是更適切的用語。這些聲音裡有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瞭解,但也有一份關切,擔心台灣將錯失這個進行必要改革與提升防禦力量的機會。它所代表的並非只有不耐煩的美國人或美國國防工業的行銷攻勢,而是一樁事實:台灣周圍的世界正在迅速轉變,台灣需要趕上腳步才能生存。(國際新聞中心張其賢譯)(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