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86
本土認同與中文教育

 

2003.03.24 自由時報

☉莊萬壽

 三月十五日李登輝前總統公開宣稱:「中華民國要改名為台灣國。」「外國人都在說台灣,只有我們還在喊中華民國。」這對親中反台者,又是一記重擊。聯合報連夜創造民調,將主題故意扯到李登輝「徹底退休」問題,要他「撤退」的有六成二,同時又將「改名台灣國」擴大與「判定新憲法」併為一題,支持二成三、反對四成九。然後以「改國號制新憲,四成九反對。」這種伎倆的施展,成為次日中國當局「反台獨有理」的依據,一唱一和,欲置台灣於死地而後快。

 然而,我們台灣人必須捫心自問,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及人民,都叫我們為台灣,連布希也叫台灣為Republic of Taiwan! 國際社會難進的重要理由,是我們不知或也不敢承認自己是台灣,媒體所以能極盡醜化,確實是由於台灣人自我認同度不足使然。

 我們常將台灣人認同的錯亂,主要歸咎於媒體,然而多年以來,親中媒體已經不能完全一手遮天,像自由時報已一躍為第一大報了。

 當今本土政府處經濟不景氣的時刻,在媒體與國會的騷擾下,寸步難行。但此兩大害之作歹,並非始自今日,主要是基本支持面不夠穩健成長使然。亦即認同台灣的民眾沒有穩定的多數。具體的說,這是教育的問題,而非媒體。而教育,大家總會強調本土教育、台灣主體性教育,但這二、三年來進展有限,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的空間,在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根深柢固的被中國語文、思想的「中文教育」所蟠居了。

 一九四五年,陳儀抵台,立刻宣示全力推行「國語」,欲以拔除原為官話的日語與本土語言,至蔣介石君臨台灣更加強三民主義框框下的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語文教育。他強調「國文第一」,因此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成為「國語」、「國文」教育的目標。這其中為塑造中華民族的「國族」孔孟儒教的「國教」及繼承中華文化的國學的三種認同。這三種國家主義思想,除了歷史、公民教育及高中、大學三民主義課程外,大部分都由中文教育來擔負教學目標。從小學的「國語」到初、高中、大學的「國文」,教學時數,都是各科最多的,高中文組班多到每週七小時。照說「國語」、「國文」是語言文學教育,亦是文學欣賞的課程,但由教育部官方的統編本,選文的極大比率,是在宣揚儒家的忠孝節義,是在灌輸三民主義的忠黨愛國,每一冊的第一課,不是「總統」的就是「國父」的文章。特別是以高壓強制的手段,來推行北京話的「國語」。在國民黨統治的前半葉約二、三十年間,消滅了曾為「國語」的日本話,在後半葉的世代,迄今,幾乎拔掉了台灣各族母語的生機,包括語族人口最多,最接近古代中原漢語的Holo話。這是人類二十世紀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後,唯一的語言與認同被改造的大工程,而中文教育與教師也擔負起中國國民黨時代的使命,在面臨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下,有那麼多的「中華民國」國民願意接受併吞,是反共的蔣氏父子始料未及的。

 中文教育的結構,是以培養大學中文系師資的大學中文系碩博班的研究所為核心的。其次是培養中小學語文師資的大學中文系(大學部)。當初設立研究所多為黨政學者,以中文系為國學系,是以繼承「五千年」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為己任的。其課程經史子集,包括古代政治、哲學、史學、文學…。然而就古代當時的學術而言,如孔孟諸子,都是在創造新思想,而不是在固守舊說,今日中文系,主要仍只拘於古典學術學的圈內而已,缺乏開創、前衛性。而今日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已逐漸鬆綁,教科書自由化了,各民間版本已漸能回歸當代、本土,以語文、文學為主軸了。然而大學,特別是已有通才教育趨勢的大學部,依然是以古代經典為學習內容,以台大中文系在網站所列現行廿八門必修課程除五門是現代文學、語學外,皆是古典的,其中有十二門是古籍,簡直是古典文獻學系,我們不知這樣的畢業生,如何去適應現代的台灣社會,一般他們的職業是教師、記者、編輯、秘書…他們的職場是台灣活生生的社會,可是面對著是他們所陌生的台灣現代語言、文學、民俗、歷史…,可見台灣中文教育與台灣現代社會,有嚴重脫節的現象。這是半個多世紀,國民黨黨化、中國化教育的結果,特別是「國語」、「國文」教師,對「中國」(中原、非現代國家)古代文化的嚮往與認同,普遍的轉為現代中國的認同,不知不覺成為舊時代的維護者,不少還抗拒台灣現代化、本土化。全國二十多萬的教師,其中從事國語文教職,約有三、四萬人的龐大隊伍,是全體台灣人的教育者、洗禮者,能不正視他們為適應新時代而接受再教育、再成長嗎?

 教育行政與大學當局該是思考改革中文教育的時刻了,中文、即華語文,事實是難以改變其語文教育主流的地位。它走向當代、走向本土,是語文發展的常態與必然,與政治是無關的。然而肯定自我、肯定鄉土,自然就會認同自己、認同台灣。那些古籍研究,讓它成為研究所的專業,成為與世界合軌的漢學研究。已經進入民主社會的台灣,中文教育若能徹底的改造,使成為具有台灣主體性的一股文化力量,則將對台灣的本土認同,產生結構性的變化。 (作者莊萬壽╱台灣教授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