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26 自由時報
美伊戰爭爆發後,國際社會陷在反不反戰、挺不挺美的紛擾之中,造成聯合國主要大國分成了兩大陣營,而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的爭議。然而,深入探討之下,卻發現國內爭論雖然也多著重在反不反戰的議題,但對於戰爭本身卻無著力點,實際上是反美與挺美之間的論戰。尤有甚者,更是不同黨派在統獨立場上借題發揮、項莊舞劍而已。愛好和平本是人類天性,但是在國內政壇與媒體中,多數反戰者是反美,反美者又率皆為統派,這是相當值得玩味與深思的現象。
事實上,台灣在反不反戰、挺不挺美的議題上,就國家利益的立場,除了支持美國之外,幾乎沒有選擇餘地。陳水扁總統屢次代表政府表態支持美國,絕非在野立委所批評的「抱美國的大腿」、「想當美國人的兒皇帝」,而是從兩岸關係的歷史來看,只有美國會在台灣生死存亡之際出兵義助台灣。國民政府撤退台灣之初,軍心不定、人心惶惶,台灣危如累卵,而共軍則勢如破竹,直有一舉拿下台灣之勢。然而韓戰爆發,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使共軍無法越雷池一步,台海情勢終於轉危為安。而一九五八年,中共又發動八二三砲戰,數十萬砲彈在旦夕之間狂炸在蕞爾小島金門之上,若非美國強力支持,台灣即使渡過砲戰之險,也可能必須放棄前線外島,而兩岸關係也斷然不是今天的局面。世局由冷戰轉為冷和之後,台海局勢穩定,台灣先是全力拚經濟,更有美援之助,而締造了經濟奇蹟,繼之則進行民主改革與本土化,再創民主奇蹟。然而,在台灣民主改革最關鍵時刻,一九九六年首次總統大選,中國竟對台灣進行文攻武嚇,企圖以導彈試射封鎖台灣,幸而美國在危難之際,立即派出航空母艦馳赴台海,才使中國的威嚇戰術未能得逞。也就是說,台灣從偏安一隅的外來政權,到今日成為民主、繁榮的主權國家,美國的援助功不可沒,台灣人民心存感念,而在美國急需外國道義聲援時給予堅定支持,也是人情義理的正常表現,豈可污衊為「抱大腿」、「兒皇帝」?更何況那些批評政府「抱大腿」的在野人士,當年執政時抱起美國人的大腿,可是比誰都緊。
台灣挺美應屬義無反顧,在此議題上爭論既無任何意義,更沒有必要。倒不如將社會關心的重點拉回兩岸的時空上,探討美伊戰事給台灣帶來的啟示,認真思考台灣在兩岸情勢上應該如何自處,以確保國家的安全與利益,這才是當務之急。事實上,美伊戰爭給人的警訊,一則是無論外在情勢如何發展,只有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才是國家安全的最高保障;再則,人心向背更是國防安全最大的屏障,只有國人擁有清楚的敵我意識,知道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才能夠全民一心,對抗任何外來的侵略。尤其,台海情勢發展非常特殊詭異,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對峙似乎難以化解,但是在經貿上的交流接觸卻又異常熱絡,台灣面對中國這個生死大敵,不管是台商在中國投資額抑或兩岸貿易量,均超過安全的警戒線,台灣在經濟上對中國日益加深的依存度,正在弱化政治、軍事的防線。原本兩國經貿關係的熱絡,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化解敵意,但台灣單方面向中國的經濟傾斜卻適得其反,只會造成台灣的安全愈來愈操之於人,陷入「我為魚肉、人為刀俎」的險境。
台灣必須要加強國防力量,絕不能因為兩岸情勢表面上的穩定,而喪失危機意識。但是台灣畢竟仍屬小國,在建構國防軍備時,有限資源更不容虛擲浪費,因此武器不管是獨力研發或對外採購,武器本身的性能與是否適合台海防衛的需要,更應列為首要考量的因素。譬如,中國正以每年五十枚的速度增加對台飛彈部署,台灣亟需建立飛彈防禦系統,殆無疑義。但是應否採購愛國者三型飛彈,則國防部長湯曜明表示正密切蒐集美伊戰爭中愛國者飛彈命中率作為評估依據,慎重決定將來採購選項,此種務實的態度才是台灣對外軍事採購應該堅持的原則。台灣不能因為政府財政拮据而延擱軍事採購,影響二千三百萬人的安全,也不能好大喜功,忽略實際需求,以致防衛系統大而無當、虛有其表。
中國在美伊戰爭中,雖然不像俄、德、法等國,站在反美的最前線,但也堅持反戰立場,無異坐山觀虎鬥,企圖坐收漁翁之利。如此一來,縱使美英聯軍打敗伊拉克,中國亦不直接得罪美國,在未來中東問題上仍保有發言的空間。而一旦聯軍戰事不利,戰爭拖延,美國國力削弱,中國正可趁機發展經濟與軍事,儲備國力,待機而起。而台灣在這種情勢下,更是顯得危機重重。美國若陷在伊拉克戰場,無力他顧,中國是否趁機在台海挑釁生事,未可逆料。即使中國未挑起台海戰端,但以統戰手法拉攏台商,以磁吸作用吸引台灣資金與產業西進,更可掌控台灣於無形之中。因此,台灣不宜陷入反不反戰的內耗,如何因應來自中國的政、經、軍挑戰,才是朝野應該共同綢繆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