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91
用欣賞與分享看它宗教信仰

 

2003.03.01 自由時報

☉盧俊義

 昭慧法師所寫的「本土化」與「多元化」乙文(自由廣場,三月十八日),其中提到有關他去參加「台灣漢文化本土化研討會」,指出前台灣神學院董芳苑牧師在研討會中「強烈抨擊民間宗教信仰之種種,並認為它所崇拜者非『王』即『帝』,甚有中國封建帝王思想之餘毒。」昭慧法師同時指出:「當代宗教學研究,早已不時興批判異教的那一套,而以宗教現象學或人類學的方法,將所研究的宗教內容,作忠實的呈現。至於批判,則不宜從自己宗教之立場為之,而應將它留給第三者。」

 我很感動也相當贊同昭慧法師這樣的說法。其實,昭慧法師在該文中的說詞對董牧師已經是相當客氣且溫和,也可從她身上看到台灣佛教與民間宗教一直對基督教存著高度的包容心。反而是基督徒對它宗教信仰往往是採取鄙視態度,讓人感覺到基督徒的傲慢,有時甚至是無知到極點,這才是很可悲的事。

 就像昭慧法師所說的,近代研究宗教的學者,已不再延續過去以自己的宗教立場批判它宗教。當代著名天主教思想家,也是德國杜賓根大學神學教授漢思.昆(Hans Kung)就說過這樣的話:「沒有世界倫理,則沒有人類的共同生活;沒有宗教間的對話,則沒有宗教的和平;沒有宗教間的和平,則沒有世界和平。」這是一句相當中肯的話,也說出現代宗教學研究的走向--尊重不同宗教信仰之特質與彼此間的差異。

 自古以來,人類拿宗教信仰當藉口而發起的戰爭不勝枚舉,迄今不休,不僅對待異教信仰者殺戮不絕,就連同宗教信仰者也會藉著各種理由大動干戈、彼此殘殺,北愛爾蘭的基督徒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這讓我們看出宗教領袖不僅沒有以信仰應該有的寬闊胸襟傾聽對方訴說,反而用批判、鄙視的態度,將偏差的宗教信仰認知套在槍口上運用,這才是最悲哀的事。

 台灣的基督徒最應該感謝的,就是民間宗教徒和佛教徒對基督徒的寬容態度。因為在早期基督教來台之初,台灣民間宗教廟宇經常提供廟埕給基督教傳教師開佈道會,並且還免費提供茶水、電源,使佈道會得以順利舉行,這一點是非常確切的事,恐怕也是基督徒無法想像的事,而這樣的例子一直到一九八二年還發生在台南柳營鄉。更讓基督徒該感到汗顏、羞愧的事,是有不少次的佈道會中,佈道者還口口聲聲地說:「不要拜木頭雕刻的偶像,要拜真的神。」想想看,借用人家的門前場地說這樣的「道」,若不是他們有寬懷大量的胸襟,這樣的佈道者豈不早就被打死有餘了?

 基督徒應該知道這些歷史背景,也該知道感謝民間宗教徒與佛教徒對基督教傳福音的幫助。不知道感恩,一味地說人家所拜非神,只有自己的最真、最棒,這樣的說詞只會拉長被人接受的距離,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對立、緊張,對傳福音一點幫助也沒有。

 好的宗教信仰態度,是用分享與欣賞;分享自己的信仰經驗,也欣賞他人宗教信仰呈現出來的禮儀,這樣,大家才能因著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建造一個彼此相互尊重的和諧社會。(作者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