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1 自由時報
〔記者王平宇╱台北報導〕外交部長簡又新昨日表示,美伊戰爭結束後,在符合台伊雙方利益的情況下,台灣願意在伊拉克設立代表處。他同時強調,與各國發展進一步外交關係是台灣長期以來的外交目標,至於我國支持美國在戰爭中的立場,是基於「理念支持」而非利益交換。
簡又新也透露,台灣在上次波灣戰爭中提供三千兩百萬美元的援助,馬其頓科索沃雖然對外宣稱我國援助三億美元,但因為斷交最後只付出六百七十萬美元,而上次阿富汗戰爭,我國提供的人道援助共計二千萬美元。
至於我國在這次美伊戰爭可能提供的援助額度,簡又新表示,美國目前還未與我談到援助金額,不過在預算編列的限制下,大額的人道援助要等到明年才會執行,政府屆時將會循預算程序動支。
立法院外交委員會昨日邀請外交部及相關部會,報告「美伊戰後我國對伊拉克人道援助及重建角色」。
針對立委關切戰後台灣是否有機會與伊拉克建立「更高外交關係」?簡又新強調,台灣在任何時間對沒有邦交關係的國家一向全力爭取設處、建交,這是台灣既定的外交政策。
他也表示,目前外交部並沒有向美方表達希望協助台灣戰後在伊設處的意願,並強調台灣不是企圖利用人道救援進行條件交換。
親民黨立委孫大千則質疑,如果不是以人道救援交換設處,「那麼是否交換的是陳水扁總統個人過境美國的禮遇?還是駐美代表處層級的提升?抑或是美國支持正名台灣國?」簡又新對此予以否認,並強調把人道救援與這些事情相提並論,未免「扯遠了」也太過「簡化」。
國民黨立委關沃暖則說,台灣花費巨額預算挺美,不應該只滿足美國口頭上說台灣是「Good Friend(好朋友)」,應該爭取實質利益。
親民黨立委周錫瑋則以北韓與中共在戰爭中的外交策略為例,要求外交部更靈活運用人道救援做為外交籌碼,例如爭取降低美國軍售武器價格、要求美國迫使中共撤除沿海飛彈以及讓台灣派員赴戰場觀察武器效力,再決定是否購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