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09
中國勢將分裂已是全球學術界的共識
--再論大前研一的假設及推論的謬誤性

 

2003.04.01 自由時報

 主張與中國加強合作的大前研一,以及主張中國即將崩潰的章家敦將到台灣來同台演講。由於涉及兩岸未來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必然會引起學術界及企業界的關切。事實上,他們的主張雖然南轅北轍,但他們的分析中卻有一個重要的共同之處,那就是中國勢將分裂。而中國必將分裂也正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不久前所做的重要預言。大前研一主張台灣和日本要更進一步利用中國經濟,而不像其他人士那樣擔心中國的風險,其原因是他假設中國可以很順利地分裂成他所想像中的區塊,而不致發生動亂或對外侵略。但他這種假設實在太過樂觀,因此他主張利用中國可以促進台灣經濟,當然是過度樂觀的錯誤推論。

 大前研一長期的理想之一是全球會成為無國界的社會,然而他卻未能提出有說服力的理由說明此一理想會如何自動實現。在談兩岸問題時,他認為中國將分成幾個區塊,日本也會分成幾個區塊。在他的理想中各區塊彼此之間相互合作與競爭,而且都能變得更為繁榮。在這樣的前提下,他認為中共所主張的一國兩制就像兩國,兩岸各區塊和新加坡可以組成像大英國協那樣的「中華聯邦」來合作。他甚至認為中國很多地方已像是他講的那樣走向分立的區塊。然而根據我們的觀察,中國的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現存的各種問題也顯示中國極不可能和平順利地走向幾個友好合作的區塊。

 杜拉克是聲望及成就都遠高於大前研一的管理學大師,他以往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也相當準確。杜拉克在去年底的新書「下一個社會」中指出,三百年來中國每五十年即發生一次農民暴動,上一次是一九四九年毛澤東推翻國民政府,目前時間又已成熟,而問題仍是一樣,就是有太多失業者找不到工作,而農民也無處可去。所以杜拉克認為依據歷史經驗,十年內中國可能會走向分裂。而這種分裂不會像大前研一所想像的那麼平順,因為分裂的動力是來自經濟上貧富和機會不均等的不平與不滿,卻不是來自友好的分工合作。尤其中國在政治上仍是獨裁政體,中央也正在推行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絕不可能接受各地的獨立自主。

 就經濟而言,杜拉克和我們的看法一致,認為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已經無法像過去日本及四小龍那樣靠已開發國家的科技和生產力,利用低工資,生產製造價廉物美的產品出口來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蹟。我們曾指出,近年來開發中國家大量低廉勞工彼此之間的相互競爭,已無法像當年人口不多的四小龍那樣,因勞工不足而使工資普遍提高。相反地,大量等著要找工作的勞工便是馬克斯所說的產業預備軍。根據馬克斯的分析,如果開發中國家的工資無法大幅提高,這些國家將有較嚴重的貧窮、所得分配不均及失業的現象。而大量人民投入生產互相競爭的結果,必將使產品價格及利潤下降,因而這些國家無法像四小龍那樣由出口得到豐厚的利益來從事經濟發展。事實上這些現象都已逐漸出現。在這種經濟趨勢下,中國內部不僅會有激烈競爭,許多人會有更強烈的不平不滿。凡與中國人民稍有往來的人都知道,在共產黨長期鬥爭的訓練下,現在的中國人十分強悍好鬥而且愛錢,因此這種分配不均而未必能促使經濟成長的情勢,極可能導致內部的動亂。

 再就政治面而言,目前掌控政治、軍事,以及思想的中共中央,表面上雖給予地方一些經濟政策的自主權,但其中有許多是地方政府違規偷偷做的,也有些可能是中共中央為逃避對世界貿易組織之承諾,或逃避外國之指責而假裝不知道的不公平競爭手段。因此常有某些台商去投資時得到地方政府各種減稅或優惠的承諾,而投資後卻立即被中央政府否認。例如較早發展的廣東省似曾一度想要求較高的自主性,但其領導者馬上就被調走。更明顯的是,中共對西藏、新疆等地方一直維持著強烈的鎮壓,對根本不受其管轄的台灣一再武力威脅,對天安門要求改革的學生則用屠殺來解決。這些情況在在證明,中共中央仍然為了集權統治的利益,以及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繼續嚴密控制各地方,絕非像大前研一所想的已走向分區的合作,甚至可以接受把兩岸當成國協中之幾個國家來運作。

 大前研一那種樂觀的想法既然不符事實,則我們在兩岸政策上就必須面對前述兩個隨時可能發生的現象:一方面中國極可能因為經濟機會和所得分配的不均而出現動亂;另一方面,中共政府可能用各種手段壓制內部要求自治及民主化的力量,並積極想將台灣置於其控制之下。前一種現象表示廠商到中國投資時必須注意動亂可能的風險,同時不必過度高估中國未來發展的能力。而後一種狀況則表示政府和國人不僅應該注意中國武力威脅台灣的可能性,也應該注意台灣因經濟過度依賴中國,造成中國利用經濟制裁及以商圍政,而奪去台灣的民主自由與自主性的可能性。大前研一的想法雖然值得商榷,但他仍相當清楚交代了他的假設,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他的推論很科學地用事實指出他的錯誤。但國內很多人士缺少大前研一這樣的分析能力,只是依據其私人利益和意識形態,毫無理性地要求國人盲目大膽西進甚至接受一國兩制,這是毫無學術修養的讕言。因此希望國內的學者在討論兩岸問題時,必須以理性的態度,建立學術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