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9 自由時報社論
SARS疫情已對國內經濟造成衝擊,行政院長游錫
昨日在立法院答詢時指出,行政院主計處原先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為三點六八%,如果SARS疫情持續一至二個月,預估將使國內經濟成長下降○點○三至○點一個百分點。游揆並強調,兩岸交流密切,SARS疫情如果影響到中國大陸,在台灣有些產品是透過大陸銷到美國的情況下,對台灣經濟也會有影響。在此同時,據美國商業週刊報導,中國對疫情處理不當,使投資人質疑政府能力,各大廠已開始思考移轉生產基地分散風險,不要過度依賴中國。這是一個相當值得重視的訊息。
事實上,在SARS疫情蔓延到港、星、台與世界各地時,吾人即在社論中提醒政府除了關注疫情的防治,確保國人生命健康之外,更須未雨綢繆,因應SARS對經濟的衝擊。尤其,應該記取疫情散播的教訓,嚴肅思考台灣經濟一味向中國傾斜的高度風險。世界大廠開始思考移轉生產基地,不再過度依賴中國的作法,與我們的憂心不謀而合,身為中國重要投資者的台商,豈可毫無警覺之心與風險意識?
SARS目前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衝擊,以政府的估計而言,似乎並未嚴重到難以承受的程度。但是,因為其所衝擊者集中在旅遊、航空、飯店、餐飲、休閒等行業,因此使得特定行業受創甚巨,可能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政府絕不能掉以輕心。以旅遊業為例,目前除了必要的商業行程,接近九成以上的國人已打消出國旅遊的計畫,而已有十七國將台灣列為不適合旅行的國家,影響所及,旅行業者如守空門,幾乎沒有生意上門,據業者估計此一影響可能長達九個月。因此,業者形容此次SARS疫情是台灣旅遊業三十年來最大的災難,六萬名旅遊觀光從業人員,將面臨裁員或減薪的命運。而行政院也於昨日緊急要求交通部召開「美伊戰爭及SARS事件協助旅行業應變紓困」跨部會會議,檢討研礙因應之道。
其實,台灣雖然在中國的干預下,無法獲得世衛組織的公平對待,但在防治SARS疫情上,到目前尚無死亡病例,受感染者也都受到完善的醫療照顧,表現備受國際社會肯定,因而國內受到的經濟衝擊比較起香港、新加坡仍算輕微。然而,吾人更應重視的是,由於台商一味投資中國,導致台灣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瀕臨危險的警戒線,如今,中國政府隱瞞疫情,不重視生命價值的一面,在此次SARS疫情中暴露無遺,一旦外資開始撤離中國,台商恐將首當其衝,遭受池魚之殃。商業週刊指出,過去五年來,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供應基地之一,從電腦、手機到相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然而中國隱瞞疫情,一開始阻止世衛組織派員赴廣東了解,原因竟是「不需要」,讓外國人對於中國政府處理能力質疑。而SARS疫情已嚴重影響經濟活動,使得供貨中斷,存貨補充不及,高科技業非常重視即時供應,因而跨國公司的執行長開始認為中國是個危險的投資區域,並思考分散生產基地,不要過度依賴中國。而波士頓科技顧問機構(Aberdeen
Group)的分析報告更指出,國際投資人對於中國政府處理SARS的能力已經起疑,企業生產若無法達到即時供應,生產成本再低也沒有吸引力。
令人憂慮的是,台商在中國設廠,原本就是因應國際大廠降低生產成本的要求,主要乃是作為世界大廠的代工廠。而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供應基地之一,但據統計,其出口的電子資訊產品高達七成以上,是台商在中國設廠所生產。因此,一旦中國SARS疫情繼續蔓延,台商工廠若遭波及,以致停工,無法順利生產,達成世界大廠即時供應的需求,或者外國人根本不敢到中國接洽商務,恐有導致外商轉向其他國家下單之虞。屆時,就如同外資研究機構所言,生產成本再低也沒有吸引力,台商只有坐視商機的流失了。
過去台商投資中國,只在乎低廉的勞力成本,以及中國提供的種種優惠措施,純粹在商言商,卻忽略了中國雖然進行開放改革,但仍是一個專制極權國家的事實。此種投資心理,不僅對其個人,對台灣的整體利益,都是潛藏極大的風險。中國至今仍不放棄武力犯台,台商投資中國,失敗了等於減損台灣的實力,成功了無異於增加敵人犯台的能力,無論如何,對台灣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如今,SARS疫情的爆發,凸顯台商除了必須面對兩岸的政治風險外,更受到專制體制不尊重人權與生命之累。目前外商已紛紛調降今年中國經濟成長預估值,摩根士丹利亞太區總經理安迪•謝強調,「透明而果決的因應是維繫外商對中國信賴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在SARS風暴中,印證專制體制最缺乏的就是「政策的透明度」。而在外商對中共政權失望有意撤離中國之際,台商難道還要執迷不悟,繼續投資中國,向中國傾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