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59
混淆不清的「中國」

 

2003.04.11 自由時報

☉洪茂雄

 最近,由工商協進會所舉辦的產經論壇,以「探索中國,前瞻台灣」為題,請來兩位對「中國研究」頗有名氣的作家,即日本的大前研一和美國的章家敦來台面對面,各述對中國未來的看法,會中也邀請呂秀蓮副總統共襄盛舉。這一場討論會,除了大前和章家敦因其著作早已發表出版,廣為人知之外,呂副總統又靈機一動,有感而發,指出有三種三個中國的「三國論」,即第一種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和期待未來統一的虛擬中國;第二種是經濟的中國、各有土地憲法的政治中國,和兩岸處理SARS的不同方法顯現出還有一個文化的中國;第三種是愛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友好中國、武力威脅外交羞辱台灣的最大且唯一敵人的中國,和有人在台灣舞台變小而轉往中國的友好親密祖國。如此一來,呂副總統林林總總的「三國論」,加上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以及大前研一的「中華聯邦」說和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真把人的腦筋搞糊塗了,何以「中國」這個概念,會是那麼混淆不清,充滿多樣性!

 自從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迄今,這半個世紀當中,只要涉及「中國」這個名稱的指謂,可說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一九五○年和六○年代,有所謂「自由中國」和「紅色中國」之分;那時,號稱「自由中國」這一邊,因有美國大力支持,故在國際舞台上比地廣人多的「紅色中國」略佔優勢。但一九七一年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成功地繼承「中華民國」席位之後,北京開始佔上風,自認對「中國」有理所當然的解釋權,主張「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台灣在國際舞台漸被邊緣化,愈形孤立,對「中國」的解釋,由堅持「一個中國」轉而用所謂「創造性模糊」,來解釋中國係「一個國家,兩個政治實體」,改採守勢以求自保。從此,「中國」的解釋明濁互見,台灣海峽那一邊,依舊高掛著「一個中國原則」,底線「一國兩制」;海峽這一邊,則是創造性的詮釋紛紛出籠,舉凡「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國兩府」、「一國兩治」、「一中兩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乃至「中華經濟共同體」、「中華聯邦」、「中華邦聯」、「中華國協」等,不一而足,依舊陷入「中國」窠臼的舊思維,難以自拔。

 當今的台灣百姓在解釋「當代中國」時,經常被「歷史中國」和「文化中國」所迷思。翻開歐洲歷史人盡皆知,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曾經是昔日羅馬帝國的版圖,均受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既深且遠的影響。但今天的義大利絕不至於自詡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同樣的,德國更不會以神聖羅馬帝國的掌門人自居;義大利、德國更不可能因有「歷史羅馬」的關係,而野心勃勃視周邊國家為其固有疆土的一部分。倒是義大利、德國就認為希臘羅馬文化乃是它們今天的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絕不會說當今的義大利、德國等同於過去的羅馬帝國或神聖羅馬帝國。

 同樣的道理,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台灣卻不是「文化中國」的一部分,更不是「政治中國」或是「經濟中國」的一部分。因為台灣歷經四百年歷史發展進程,先後注入西班牙、荷蘭、日本、中國和現代歐美等文化,而匯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與此同時,台灣近百年來也孕育出經濟發展模式,中小企業獨樹一格令人刮目相看,以及落實政治民主化,政黨政治穩健成長,這些都與過去的中華文化和今天的共產黨文化、「一黨專政」的「政治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經濟中國」相距甚遠,不可同日而語。基此,當前國人在描述「中國」之餘,不容再犯擴大解釋和民族因素的謬誤。當今世界上所指的「一個中國」,當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過,國人必須理直氣壯地說出「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國人不能讓「中國」這種病毒如同SARS毫不防備。(作者洪茂雄╱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