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6 自由時報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十四日報導〕美國軍事專家費學禮(Richard Fisher)在最新發表的文章指出,第二次美伊戰爭的啟示是台灣必須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單獨抵抗中國的武力入侵;台灣在解放軍式的「震懾」攻擊下存活是有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單純的防禦策略必會失敗,台灣需要發展有限的攻擊能力。
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已近尾聲,台海兩岸都派人前往觀戰。費學禮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中國解放軍也可以自由選擇作戰時間和方式發動第一擊,同時可利用奇襲,摧毀台灣重要政經目標。
此外,潛伏在台灣的第五縱隊可以扮演類似美軍特種部隊的角色,在台灣內部破壞基礎設施、通訊並暗殺台灣政軍領袖。這些都是美伊戰爭中可以被運用到台海作戰的策略。
費學禮刊登在詹姆斯鎮基金會網站上的文章指出,台灣可以從此次波灣戰爭中學到,單純的防禦策略必定會失敗。海珊在兩次戰爭中容許美國在邊界部署重兵而未先採取攻擊,注定失敗的命運。
解放軍也希望從同樣的策略中獲利,因此陳水扁政府中有人主張台灣建立有限的先制攻擊能力是合理的,台灣不但要有攻擊武器,也應取得新的偵察感應器,例如無人飛機和衛星。
他表示,台灣可以先在外交上發動攻擊,台北應該至少在政治上願意表態反對中國動武的國家組織成自己的「願者聯盟」,雖然多數歐洲國家傳統上接受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不會對台灣提供軍事援助,至少台灣可以要求他們譴責中國對台灣這個民主國家發動戰爭。
他在文章中也指出,中國參考第一次波灣戰爭中的美軍經驗,也在建立自己的高科技攻擊能力,也就是「震懾」戰術。到二○○五年,解放軍將有七百五十枚中短程彈道飛彈和兩百架全天候戰機,同時擁有巡弋飛彈。
不過,在發動攻擊後,解放軍無法像美軍一樣在伊拉克維持每天一千到兩千架次的飛機起降,而且美國賣給台灣的愛國者三型飛彈在對伊作戰中證明十分有效。台灣必須加速購買防禦飛彈,建構軍事基礎設施,民間防禦和心理準備以承受中國的第一擊。
預計到二○○七年,解放軍將有四十艘現代攻擊潛艦和四十艘戰艦足以封鎖台灣。同時,解放軍也在加強兩棲作戰、空降和陸戰隊的能力。
他指出,解放軍全面的軍事建構顯示,台北沒有怠惰國防準備的奢侈,台灣已決定採購十二架P-3反潛機,但陸軍也需要新式坦克及直升機以應戰。面對解放軍對台壓力,台灣有必要加速武器採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