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80
香港的「全通症候群」值得台灣警惕

 

2003.04.18 自由時報

 正當香港為SARS疫情所苦之際,行政院召開財經會談聽取經建會分析香港經濟情勢。經建會分析指出,香港經濟在過去二十年大體表現不錯,多數均能保有五%到十%的經濟成長率,但自一九九七年歸併中國之後,除二○○○年因國際景氣轉好而跌深反彈外,其餘年份表現均不佳。眾所周知,近來在SARS的嚴重衝擊之下,香港經濟更如雪上加霜,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陰影都還是個未知數。

 香港經濟變壞的原因,經建會分析認為是「經濟結構性失調」所致。自從中國採取經濟開放政策之後,香港的製造業逐漸北移,九○年代中期以來,香港的製造業更進一步整廠遷移,影響所及,銀行、航空、會計等服務業也將後勤作業移至深圳、廣州等地,減少香港本地的就業機會。另外,香港民眾赴珠江三角洲購物、置產的情況日益普遍,據統計,二○○一年共有三五七○萬人次跨境消費,而且,目前已有十八萬戶香港家庭在珠江三角洲購置房屋,結果導致香港的物價與房價都不斷下跌。

 一國兩制實施五年多來,香港不僅沒有維持穩定繁榮,經濟發展甚至陷入低潮。同時,北京施壓香港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香港民眾的自由與人權也已岌岌不保。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雖然對香港不無影響,但香港政治、經濟的沈淪,主要還是中國政治、經濟雙重磁吸所致。這種江河日下的景象說明,所謂的一國兩制根本無法確保香港「五十年不變」,更不要說是對台灣起示範作用了。

 除此之外,一九九七之後,香港與中國連成一氣,兩地往來密切頻繁,過去港英時代的管制幾乎全部撤除。香港與中國全「通」帶來什麼呢?九七下半年,來自中國的禽流感傳染到香港,嚴重威脅香港的衛生環境、民眾健康,似乎已經顯現不祥之兆了。去年底以來,廣東爆發SARS疫情,但北京當局刻意隱瞞,結果四個月來香港便淪為重災區,感染、死亡人數節節上升,讓國際人士避之唯恐不及。香港受到中國疫情的池魚之殃,有些中國官員為了推卸責任,竟然反指香港把SARS傳到中國,這種打落牙齒和血吞的難言之隱,無疑是香港在中國屋簷下百般無奈的最佳寫照。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十分進步,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也與台灣同享亞洲四小龍的盛名。由於當年的香港比台灣自由、開放,在港英當局治理下頗具行政效率,香港官員也較周邊鄰國的官員廉潔,所以多數國人對香港具有較好的印象。然而,隨著香港歸併中國,國人印象中的香港已經逐漸成為歷史,所謂的「東方之珠」早已黯淡無光。而且,北京當局決定要以上海取代香港,不惜犧牲香港以發展上海,香港儼然已經面臨邊陲化的危機。近年來,中國以香港經驗向台灣推銷一國兩制,有些民眾不知九七後香港已經大不如昔,誤以為台灣能在一國兩制下當香港第二也不錯。其實,只要對香港的現況有所了解,就不會再對當香港第二存有幻想了。

 SARS疫情蔓延之初,中國施壓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台灣的疫情通報列在中國之內。然而,中國利用疫情打壓台灣主權的意圖,卻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因為,中國自始至終都不願完全公布疫情,官方公布的感染、死亡數字根本不可靠,而且中國的疫情也與所謂的「有效控制」差距甚遠。反觀台灣一開始就採取透明化的作法,據實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並交出零死亡、零社區感染、零移出的成績,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將台灣改列與英美同級的侷限性散播地區。兩岸處理SARS的態度懸殊,再一次讓國際社會清楚看出,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事實俱在,台灣與香港也不可相提並論。相形之下,有些在野人士還在做一中共識的夢,簡直是無可救藥到了極點。

 這次的SARS疫情香港首當其衝,可以說是香港「全通症候群」的徵兆之一。因此,在SARS背後,大家也要注意到,香港政經地位在九七後一落千丈,香港的產業、消費大舉北移,換來的則是房價下跌、失業率上升,香港民眾的政治自由也備受威脅。十餘年來,台灣的產業、資金大量流往中國,台灣經濟也逐漸出現萎縮的疲態,失業問題更是日益嚴重。但台灣畢竟沒有與中國全「通」,所以經濟尚未被中國牢牢拖住,SARS也無法長驅直入台灣。政府既知中港全通造成香港經濟情勢惡化,以及對SARS侵襲毫無招架能力,便應揚棄「以通拚經濟」的迷思。眼看香港的前車之鑑,大家對那些鼓吹積極開放、三通直航、接受一中的論調,更應要有足夠的警戒,否則台灣淪為無法翻身的香港第二,不僅工作不保,連生命健康都會失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