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0 自由時報
☉張旭成
美國三月廿日開始的解放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勢如破竹,在三週內推翻海珊政權,為大多數所謂專家所始料未及。有不少「即溶」(instant)專家大肆批判美國的霸權,本來唱衰聯軍要陷入另一個越戰的泥沼,但事與願違;他們並不認錯,只是換個議題,或質疑美國是否有能力重建伊拉克,或抹黑美國將長期佔領,將伊拉克變成殖民地或附庸。
不可諱言,伊拉克是個多元的社會,不但有不同的種族,除了阿拉伯人外,還有庫德族、土庫曼人及亞述人;國民有多種宗教信仰,大多數人民屬於什葉教派,海珊所代表的是居於少數的遜尼派。以往二十多年在海珊的專政之下,人民並沒有政治參與的機會與經驗,他們對於什麼叫做民主政治也缺乏了解。海珊政權被消滅後,伊拉克將面臨「建國」(nation
building),建立新政府機構與權威(state building)與人民政治參與的挑戰。
台灣是否能在伊拉克的政治重建過程中扮演有意義的角色?對建設多元、民主的伊拉克,台灣能提供什麼有用的經驗?從一九八○年代,台灣人民對國民黨專政的抗爭,黨外人士無懼戒嚴法令之束縛,冒險建立民主進步黨,以民主、改革的訴求,在歷次選舉中爭取人民支持,挑戰一黨專政的國民黨,並於二○○○年贏得大選;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從一黨獨裁到多黨競爭的民主體制,政權和平轉移的經驗,的確可供伊拉克人民借鏡。
由立法院院長擔任董事長,以及各黨派的立法委員、產官學界人士參與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即將正式運作;這個基金會可以協助伊拉克人民建立政黨與公民組織。如果台灣各黨能夠形成共識,配合民間NGOs與智庫,協助伊拉克建構新的民主機制,將大大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國際參與和國際能見度,值得朝野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當然台灣在伊拉克其他方面的重建也不能缺席。本人與孫大千、蔡同榮及王政中四位立委,在四月初赴華府向美國政府表達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對於參與伊拉克重建的願望。我們明告美國政府官員,台灣不願意只是開張支票做一個捐助者,就像在阿富汗反恐戰爭所扮演的比較被動、消極的角色;台灣在伊拉克重建過程中,希望是一個參與者,是一個夥伴,對於伊拉克重建能夠有更積極、更為活躍、更有能見度的參與。本人也將這些想法通知將在伊拉克重建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國退休中將Jay
Garner,他也已經回覆表示將會把台灣的意願納入考慮。
目前外交部、經濟部與其他政府機關應外交委員會的要求,已積極籌劃台灣參與伊拉克重建的方案與工作;台灣要明白告知美國政府台灣的參與方式不是「捐助」(開張支票),而是台灣的企業,包括營造公司、工程公司與建築公司,醫療人員與NGOs到伊拉克從事實際的工作。這些領域包括:(1)醫療(建立大小醫院,提供醫療器材、醫藥);(2)資訊(資訊交通網的建立,提供電腦、電子各種通訊器材與技術);(3)教育(建設學校,傳承教育經驗);以及(4)其他公共工程,例如修建道路、港口和機場。
即使台灣不可能擔任「大包商」,如果台灣有具體的計畫,事先聯繫美國政府與企業界,台灣至少可以擔任「小包商」工作。台灣要早日把這些計畫擬好,交給美方政府以及將擔任大包商的美國企業界;期待國內的企業界有意願,表現進取心參與這種工作;本人也通知榮工公司,希望他們能將過去在沙烏地阿拉伯營造公共工程的寶貴經驗,到鄰國伊拉克再度發揮。
伊拉克重建也將是台灣外交的新契機。伊拉克新政府將會是一個親美的政權,在伊拉克改朝換代之後,台灣應努力爭取與伊拉克建交,至少在伊拉克設立政府代表處,開拓台灣在伊拉克及中東新的外交空間。(作者張旭成╱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