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1 自由時報
☉莊其穆
康健雜誌第五十二期司晏芳「台灣女人,妳為什麼不生氣?」一文,指出台灣生產環境落後世界二十年,許多孕婦在待產時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及不合理的醫療措施。筆者身為第一線的產科醫師,曾在國家醫學中心服務多年,目前任職離島縣立醫院,對該文內容做一澄清,以緩解待產孕婦的不安。
一、剃毛的觀念:在該文中提到在台灣近乎百分之百待產孕婦皆須接受剃陰毛的醫療措施。而實際的情形是不管在醫學中心、地區醫院或診所,如果是自然生產根本不會剃陰毛,但是剖腹生產則須剃除肚皮部分的恥毛,以利傷口縫合及避免換藥時撕膠帶產生「連毛拔起」之痛。台灣目前產科的剃毛作業規範是符合一九九六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佈的「正常自然產照護作業規範」(可至WHO的網站下載)的。
二、灌腸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灌腸不應常規執行,除非是孕婦主動要求。而國內目前的做法是若是頭胎生產則會預先予以灌腸,這種灌腸是屬於輕度灌腸,和開刀前所做的強力灌腸不同,輕度灌腸很少會引起孕婦的不適,其目的在於生產時可避免多量大便排出,造成產房有異味,影響工作人員及孕婦本身。若是多胎生產,由於產程快,醫護人員一般不會主動灌腸,以避免胎兒生在待產室外。
三、待產過程飲食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待產孕婦可以適度進食以維持體力,而且點滴無須常規打上,以避免限制孕婦的活動,但若基於各國民情及習俗之不同,則可做適當調整。而國內目前的做法是,若產科醫師檢查認為孕婦即將屆臨生產,則建議孕婦禁食,以避免將食物吐出(因為快生產時常會有嘔吐的反射動作),造成身體不適,但可喝少量的水或清淡飲料,以避免口乾舌燥;若離生產尚有一段時間,則可適度進食。在台灣不管大小醫院,營養室送餐到產房是常有的事,絕非如該文中所稱「被限制不可以吃東西,連喝水也不准」。
四、待產時醫師的照顧與醫療人員的態度:在該文章中指出孕婦待產了七個小時,醫師從未出現。真實情況是,在台灣只要是合格的婦產科醫療機構,在產房內都會有產科醫師二十四小時待命,處理產房中突發狀況。該文寫產科醫師向病人講說:「拜託,別叫了!有那麼痛嗎?好像我很不會接生。」我在執業的十年中,未曾聽過同業講過類似的話。這種話也許在二十年前有醫護人員會說,但我相信現代的產科醫師是不可能講出如此野蠻的話。
五、孕產婦死亡率:該文指出「孕產婦死亡率徘徊在十萬分之七附近,和十年前一樣」。根據衛生署台灣地區歷年新生兒、嬰兒及孕產婦死亡概況的統計資料表,目前孕產婦的死亡率確實是十萬分之七左右,和民國八十年代初期相同,但民國七十年代初期孕產婦的死亡率則為十萬分之十九,數據告訴我們這幾年來孕產婦死亡率逐年下降。日本最近發表的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九,新加坡是十萬分之六,美國為十萬分之七,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產科醫療照護絕對不輸先進國家。
六、新生兒死亡率:該文指出「當其他國家的嬰兒死亡率逐年下降,台灣嬰兒死亡率卻在上升,從一九九○年的千分之五點三提高到二○○一年的千分之六」。該文犯了一個統計學上的錯誤,那就是任何統計數據會有所謂標準差,五點三和六其實在統計學上而言是沒有差異的。美國一九九九年發表的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七點二,我們真的不輸別人!
七、剖腹產率:關於剖腹產率,我要老實地說,國內的婦產科醫師還有很大的努力改進空間。我國的剖腹產率約百分之三十五,而在美國則約為百分之二十五,至於歐洲地區尤其是北歐則更低。國內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其原因很多,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發現,有大約百分之五是屬於「防衛性的剖腹產」,也就是產科醫師因為擔心可能發生醫療糾紛,而將原本可以自然生產的孕婦改成剖腹生產,以求自保。(作者莊其穆╱金門縣立醫院婦產科醫師、陽明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