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04 自由時報
〔記者陳鈺婷╱台北報導〕SARS疫情擴散使得感染性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受到重視,國民黨立委徐中雄昨天表示,據衛生署統計,去年度感染性醫療廢棄物產出量共一萬六千三百五十二公噸,但環保署控管處理的申報量卻只有一萬零一百六十五公噸,高達六千公噸感染性醫療廢棄物不知去向,未妥善處理率高達四成。
面對立委的質疑,衛生署、環保署的說法出現矛盾。
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楊慶熙表示,衛生署的數據資料是「推估」來的,和實際狀況有差距,而立委指稱環保署管控的數據,指的是各處理機制「上網申報」的部分,小診所處理部分並未被列入;根據環保署自行估計,每年妥善處理量有一萬三千至一萬四千公噸,目前妥善處理率已高達九成五。但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強調,數據並非「推估」而來,是各縣市衛生局調查後申報上來的資料,數字絕對正確。
徐中雄指出,清運業者規避處理責任所能獲得的不法利益相當可觀,以目前清除處理業的行情,處理一公噸感染性醫療廢棄物四至五萬元估算,業者可能規避處理責任的不法利潤,最少有二億五千萬元。
徐中雄說,根據統計,自民國八十二年至九十一年為止,「非妥善處理量」為九萬五千三百九十六公噸;但自從八十七年事業廢棄物管制中心成立後,感染性醫療廢棄物的「妥善處理率」有逐漸提升的趨勢,八十七年妥善處理率僅為五成一,九十一年妥善處理率略升為六成二。
徐中雄說,這些「失蹤」的感染性醫療廢棄物可能被業者以違法傾倒、夾帶於一般垃圾中進入焚化爐,以及直接進入掩埋場等違法方式處理;而這幾年陸續有違法掩埋、傾倒的場址曝光,台灣目前尚未對此展開相關「健康風險評估」研究調查,並對附近民眾施以健康檢查,他呼籲政府積極投入研究,以做為污染源管制以及民眾健康改善的參考。
李龍騰表示,國內感染性醫療廢棄物的處理目前仍集中在少數一、二家代處理業者手上,市場壟斷讓處理品質很難提升,最好的方式是政府積極介入,輔導補助醫院自行設立焚化爐,或成立聯合處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