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18 自由時報
抗疫戰爭陣前換將,原任衛生署長涂醒哲、疾病管制局長陳再晉請辭獲准,由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接任衛生署長,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組主任蘇益仁出任疾病管制局長。臨危授命的新署長陳建仁表示,願意赴湯蹈火、任重道遠,並且積極促成國際防疫合作,爭取更多專家來台幫忙對抗SARS。陳建仁並指出,他對國內疫情控制樂觀,只要全民、所有醫院配合發燒篩檢、院內管控,台灣SARS防治一定會成功。他說,「台灣有這麼好的老百姓,這個時候不能失望、放棄」。
在台灣疫情可能出現第三波高峰期危機之際,行政院防疫團隊的重整,或許有倉促之感,卻是必要舉措,相信政府抗疫的新人事組合可以帶給國人更大的信心。前署長涂醒哲並非不適任,能力與熱忱亦足以信賴,惟當前抗疫工作已進入了另一個更嚴峻的階段,此一新的抗疫形勢所需要的,顯然是一種新的領導特質與組織結構,才足以應付新的挑戰。而以陳建仁、蘇益仁二人的學術成就、醫界聲望、輩份、人格特質與領導能力,此時走馬上任,受命於艱危之際,顯然可以發揮更大的功能,儘早帶領國人打贏這一場抗疫戰爭。
我們之所以認為抗疫新階段需要一種新的領導特質,而陳建仁、蘇益仁為較恰當人選,乃是深刻檢討台灣抗疫戰役陷入困境所得的慘痛教訓。事實上,SARS風暴蔓延至今,總結許多國家的經驗可知,SARS病毒雖然可怕,但它絕不是打不倒的敵人,也就是說,SARS病毒的致命性雖高,但是人們仍然可以在最小犧牲的原則下消滅SARS。治療SARS,是醫學問題,消滅SARS,卻是典型的政治社會問題。世界發生過SARS的國家與地區,越南、加拿大多倫多都已自疫區除名,而新加坡已有十九日未出現新病例,只要今天無病例產生,也可除掉疫區之名,而原先列為高度感染區的香港,近日病例也都降到個位數,世界衛生組織已有意解除對其發布的旅遊警訊。這些國家地區能夠有效控制、甚至消滅疫情,證明SARS疫情絕對是可以控制的,而台灣的醫學水準與公共衛生條件絕不在這些國家地區之下,但疫情卻日益升高,可見根除SARS的成功要素,醫學技術僅是一端,必須配合高度的政治與社會控制能力,以確實執行相關的隔離、檢疫措施,以及醫療的後勤支援,並且發揮民眾的公民意識。而台灣在這些方面的缺失,再不及時改進,疫情的控制恐將遙遙無期。
台灣抗疫最大的缺憾,絕不在醫療本身。世衛組織已經兩度批評台灣的防疫工作欠缺協調、各自為政,它一針見血指出,「台灣『已有很多』專家,真正需要的是『組織與協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批評台灣沒有組織與危機管理。其實,台灣何嘗沒有組織,疫情發生不久,除了原有的衛生體系組織外,行政院更成立「SARS防治及紓困委員會」,更徵召前衛生署長李明亮為該委員會「防治作戰中心」的總指揮。然而,誠如日本讀賣新聞的觀察,「台灣自二○○○年五月政權輪替之後,中央執政的民進黨與最大在野黨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在行政主導權上發生一再的摩擦,此次SARS的擴大,也是主導權摩擦弊害表面化的結果。」台灣政府組織體系原先就充滿黨派之爭,即使不涉及意識形態的公共政策,在這種綠藍涇渭分明的政治生態中,都無法避免泛政治化,而受到不當的干擾;國家機器已經在這種政治摩擦中偏離了常軌運作,更喪失了執行的效率,無法貫徹公權力。
而政府組織與協調功能的障礙,在平時民眾無法深刻體會,但在抗疫作戰中,卻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後果。SARS疫情是國家的重大危機,中央本應承擔起總指揮的角色,地方政府亦應全力配合,不能各搞各的一套。遺憾的是,疫情發生之初,台北市政府錯估形勢,自以為可以獨自扛起防疫重擔,不願向中央請求援助,而扁政府也由於政治顧慮太深,未便主動介入台北市的防疫工作,結果引發了和平、仁濟的院內感染、華昌國宅社區感染,彼此相互指責,責任問題至今仍由監察院、司法單位調查之中。而在此次抗疫戰爭中,政府的執行效率更令人搖頭,醫療的後勤補給,包括口罩、防護衣,及病床的調度、專責醫院的設立等,都一再遭到嚴厲的批評。而隔離政策的執行,也紕漏百出,不僅民眾不守法,少數醫療人員竟也違背隔離規定,甚至擅自出國旅遊,造成防疫漏洞,致使疫情到處延燒。
防疫已進入最後的決戰,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在於防止社區感染與院內感染。抗疫擴及全國各個角落,而此種工作固然需要醫療專才,但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政府的組織、指揮、協調的能力。此時中央的抗疫團隊由較無黨派鮮明色彩,專業知識可以服眾,更具有組織協調能力長才的陳建仁等人出面領導,應該可以一改日前各級政府系統各行其是的弊病,有效集中全國資源,迎接最艱困的戰役。我們必須再次呼籲,唯有全民團結一心,不分黨派、族群與意識形態,人人發揮公德心與守法精神,才能打贏這一仗,早日走出SARS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