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74
如假包換的總領事

 

2003.05.30 自由時報

☉王逸峰

 聯合國記者協會邀請我國駐紐約辦事處夏立言處長以說明台灣SARS之相關疫情發表演講,卻被聯合國人員擋下,不得其門而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原本已允諾這項活動,然而最後關頭,出爾反爾,向中國惡勢力妥協。

 比較有意思的是,聯合國發言人艾卡德說明他的拒絕理由是,「此人宣稱自己是大使,好像來自主權國家因而遭到拒絕」。其實這段話是聯合國配合中國的制式官話並不足為奇。還好夏立言表現得很堅定,並不否認艾卡德的談話。如果今天換成一個頭腦不清的外交官,極有可能當場和聯合國官員辯稱自己只是處長不是大使,如此一來反而降低自己代表的國格與尊嚴。這件事,夏處長處理得非常稱職。

 雖然夏立言處長的頭銜是「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但這個職位是如假包換的「總領事」,而台北駐紐約經文辦事處的實質功能更等同於領事館,因為辦事處提供了簽證、換發護照、文件證明等領事事務。聯合國的官員不必懷疑自己的判斷,夏處長其實就是夏總領事,也是我們國家派駐美國的外交官。據筆者了解,很多紐約的台灣同鄉不論在公開場合或私人場合也慣常以「夏大使」尊稱,在台灣人的認知中夏大使代表台灣不代表中國。

 因此,聯合國官員的演出只是踐踏自己的招牌。台灣未來要以主權國家的身分加入國際組織,類似這種苦心勞志的逆境必然很多,我們必須視為國際社會政治角力下的常態,勇於面對。值得探究的是,我們怎麼認定自己,也就是「操之在我」。而這一部份,阿扁政府仍有很大努力的空間。

 不管海外或島內,所謂「台灣正名運動」,「護照只註台灣」(不是加註台灣)等凸顯台灣主體性的議題都是獨派朋友著力較深的功課。但對於如駐美使節「官銜」之正名,則較少人注意。例如,我們自己應該率先將所有駐美代表處的處長一律改稱「總領事」,而駐美代表則應尊稱為「大使」。如此一來,方能凸顯我們是一個主權國家,至於對方承不承認,那是對方的事。

 這就好比阿扁總統出訪友邦過境美國,固然美方常有諸多顧忌,不願意以正式的頭銜或場合接待他,但試問,難道連我們自己都要自我矮化稱呼阿扁為「台北當局領導人」而不是尊稱阿扁為「台灣總統」嗎?筆者相信,國內所有往返於駐外單位的公文,只要涉及總統、院長或部長的部分,沒有一件不是以總統、院長或部長等正式的官銜稱呼之。以操作面來看,這一部份因為屬中文書寫,應該沒甚麼事涉敏感的困擾。也因此筆者認為,將上述的這些駐外使節中文官銜,先做「正名」的處理是當下的舉手之勞。是故,在所有公文的書寫上,未來程建人代表應正名為程建人大使,夏立言處長應正名為夏立言總領事。

 阿扁總統於去年發表一邊一國論之後,也曾多次表示台灣要走自己的路。既然如此,政府應該認知到,不論是「正名台灣」,或是諸如「駐美使節正名」都是存乎一心的觀念突破而已。要別人承認我們是一個「主權國家」,那就得自己要拿出「主權國家」該有的樣子,必要的措施該做就做,不要畏首畏尾,否則再多的宣示都將淪為空談。(作者王逸峰╱南台科大休閒事業管理系副教授,台教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