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35
現在我們能不擴張財政支出嗎?

 

2003.06.06 自由時報

☉鄭政秉

 在SARS衝擊之下,主計處估計台灣第二季的民間消費支出將負成長,達負一.一%,加上近年來台商不斷西進,民間投資不振,台灣的總體需求遭遇空前的困境。而IMF也在此時,對台灣及德國等四國發出通貨緊縮的警訊。此時,要拉拔台灣經濟力道的最有力途徑,就是政府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但是何以在政府宣佈擴大支出時仍然有財經立委提出反對?

 在經濟理論上,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確存在著長期和短期效果的分歧,尤其是晚近當道的芝加哥學派,一直主張長期政策的無效性。但是,凱因斯告訴我們「長期,大家都死光了」。而在短期,鮮少有經濟學家會懷疑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刺激效果。但是,政府在此時提出擴張性之政策時,為什麼一些明星級的財經立委會反對此一政策呢?先不論其政治動機,究其學理可歸納為四類:(一)政府之舉債已達上限,不宜再繼續以赤字融通支出;(二)赤字擴大,將債留子孫;(三)證諸日本經驗,政府擴張性支出是無效的;(四)減稅較擴張性之支出更為有效。

 就第一點而言,台灣的舉債比率目前佔GDP的三十三%,日本、義大利和新加坡已超過一百%,而美國和德國都在五十%以上,觀諸美日等大國,我們舉債支出的空間還很大。

 其次,赤字擴大是否一定債留子孫?以美國的經驗分析,美國在一九八○年代,每年赤字支出即不斷擴張,但隨著經濟的成長,一九九三年之後,赤字增幅開始減少,並且在一九九七年,由赤字轉為盈餘。但九一一攻擊事件之後,赤字再度出現。美國的數字說明了,當景氣不佳時,赤字的確會增加,但當景氣好轉時,政府的負債會減少,亦即政府舉債並不會一直在增加,只要經濟好轉,留給子孫的債務不僅減少,並且擴張政策之下累積的社會成果,更可能造福下一代。

 第三,日本經濟長達十二年的經濟衰退,和其之前的泡沫經濟、政經結構失衡及社會封閉文化有密切的關聯。換言之,這是一個長期結構調整的問題,光靠短期的財政政策難以扭轉局勢。台灣當前困境的發生主要在於SARS的衝擊、台商的出走,以及國際情勢的不佳,因此,財政政策的效果必定較日本顯著。

 所以,從學理上檢視反對政府擴張支出的理由很薄弱,那麼這些立委之所以反對就難脫政治上之理由了。他們在統計數字上任意之解釋,譬如美國租稅佔GNP的比率和台灣分類不同,又如美國的累積債務一直在逐漸減少等,都是在統計數字上牽強附會。其次,他們對執政者缺乏信賴,但是我們除了同心支持政府以改善當前困境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此時政府如不採取擴張政策,台灣的經濟有可能呈現惡性循環的衰退,難道政府做了之後,會比衰退更差嗎?(作者鄭政秉╱東吳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