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82
纏鬥三年 朝野只剩一張嘴

 

2003.06.14 自由時報   

 立法院剛剛休會不久,大家的耳根清淨不到幾天,朝野又上演互批戲碼了。先是游院長嚴厲批評,部分政黨與立委作梗,延宕法案進度。他說,行政、立法是車之兩輪,如果一輪行、一輪停,國家社會無法運轉,只會空轉。緊接著,泛藍陣營砲火齊開,反批行政院無恥,不知反省檢討。行政、立法互相指責對方,朝野互相推卸責任,誰是誰非更分不清,看來台灣注定還要耗下去。

 行政院援引批評立法院的美國商會,事實上對我國行政、立法部門都不滿意。在美國商會的企業信心調查中,有四成六的在台美商認為行政院表現變差,比去年增加五個百分點,至於對立法院表現失望的則有五成一。雖然外商的意見與國內民意未必相同,但這仍不失為觀察行政、立法部門表現的指標。行政院、立法院或朝野在互批之前,實在應該先自己照照鏡子、刮刮鬍子,否則雙方都會越扯越難看,落得「龜笑鱉沒尾」之譏。

 三年來,我國的民主運作一直不順暢,主要原因在於執政黨雖擁有行政權,但是立法權卻操之於泛藍陣營手中。泛藍陣營要以立法權掣肘行政院,簡直是輕而易舉之事。但話說回來,行政權、立法權分屬不同政黨,並非必然會阻礙民主的正常運作,許多經常處於這種雙頭馬車的國家,其民主運作還不是秩序井然地進行﹖可見,我們國家一定存有其他的問題,才會使得所謂的「朝小野大」造成今天的僵局。

 首先,政治人物普遍存有選舉掛帥的觀念。在他們的心目中,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累積私人利益,遠比國家利益或民眾福祉重要。換言之,在朝的施政往往囿於選舉思維,追求短期的轟動效應,而在野的為了封殺主政者,為了邁向執政之路,也是絞盡腦汁扯後腿,藉此爭取民意的支持。如果朝野政治人物腦中只有選舉,什麼法案也會變成政治肉票。試想,越是急迫、越是重要的法案,越容易讓朝野相持不下,難以順利完成立法,這樣台灣不是會越來越爛嗎?

 其次,許多政治人物有黨意超過民意的傾向。在民主國家中,政治人物從事政治的宗旨,是為國家、人民的公共利益服務的,尤其是選舉產生的民代更肩負為民喉舌的任務。令人遺憾的是,我國威權時代的遺緒尚未清除殆盡,許多政治人物還生活在「吾黨所宗」的陰影下,只要黨鞭揮舞就把民意忘得乾乾淨淨。歷來立法院審議的重大法案,或者審查的重大人事案,如果站在國家、人民的角度,大可擺脫黨派之私理性討論,但朝野卻每每以政黨為界線壁壘分明,一副不可理喻的樣子。

 再者,認同台灣這件天經地義的事,竟然也有政治人物不以為然。那些國家認同背離台灣的人,心中毫無台灣優先的認知,甚至寧可犧牲台灣前途追求一中幻想。正因如此,有利於台灣振興產業,吸引業者根留台灣,提高勞工就業機會的方案,他們在立法院蓄意阻撓。相反的,明知台灣陷入困境,他們仍大力鼓吹積極開放、錢進中國,變相協助中國拖垮台灣經濟。台灣是我們的家園,但有人卻把對岸當祖國,大家怎麼可能有風平浪靜的日子。

 還有,少數權謀政客為了追求權位不惜踐踏民主。跟所有的運動競賽一樣,民主政治要有服輸的精神,只要民意做出抉擇,就必須尊重民意之所向。但是,卻有人輸了還不認輸,繼續為反對而反對,只要自己沒當選就罵台灣不民主。他們或許不知道,用這種方式對待主政者,其實是公然否定多數民意。民主可貴之處是多數決定,不尊重多數決定的人,等於是徹底否定了民主的價值,而且,還利用民主的保護傘「打著民主反民主」。老實說,這種不正常的朝野互動,已經對民主秩序構成威脅了。

 三年來國內政經情勢欠佳,國際上也是風波迭起,普通百姓可說折騰不已、望治心切。可惜,朝野只剩一張嘴,而且幾乎只剩下噴口水的功能,讓台灣一再錯失恢復經濟活力的良機,也讓中國樂得撈取漁翁之利。中國官員經常諷刺說,過去他們在搞鬥爭,台灣卻在搞經濟,現在,中國在搞經濟,台灣卻在搞鬥爭。看看朝野「勇於內鬥」的那股勁,我們實在也無以反駁這種冷言冷語。朝野纏鬥不休,引來中國官員的嘲笑,在台美商的批評,還讓權謀政客得以混水摸魚,如果還繼續靠那張嘴噴口水,接下來人民的憤怒恐怕會排山倒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