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16 自由時報
人是具有創造性的動物,也是具有模仿性的動物。根據對犯罪行為的分析,許多罪犯之所以誤蹈法網,往往是模仿先前的犯罪行為。最近,國內接連發生駕車攻擊的事件,包括吳姓貨車司機駕車衝撞交通部,另一吳姓計程車司機駕車衝撞基隆市警交通分隊,日前,又發生黃姓男子酒後企圖騎機車衝撞總統府事件。據黃姓男子供稱,他的確是仿效先前的兩起駕車衝撞行為。
在這幾起類似的衝撞事件中,最讓社會感到震驚的,無疑是首起衝撞交通部事件。當時,衝撞的貨車中裝滿汽油,交通部正門遭到衝撞後燃起大火,由於交通部地處博愛特區,距離總統府不遠,電子媒體立即趕到現場,對該起事件進行現場轉播。一時之間,國內的觀眾幾乎都接收到這起消息,這件事也成為往後幾天大家注意的焦點。然而,這種鋪天蓋地的報導,也讓稍後起而效尤者心中萌生意念。
在民主國家中,新聞自由為人民知的權利服務,讓民眾得以對公共事務進行客觀的判斷,可以說是媒體的正面功能。不過,如果有媒體漠視專業倫理,為了追逐商業利潤,以渲染報導聳人聽聞為能事,其結果就大不相同了。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國內就出現了這種流弊。在解除報禁、開放有線電視以來,媒體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有些媒體在從事採訪報導時,有意無意之間加重了煽情的成分。四年前,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之初,媒體紛紛前往災區採訪報導,其中竟然有談話性節目,蓄意鼓動災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便是著名的例子。而有些媒體背離台灣,淪為台灣版的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問題尤其嚴重。
另一同樣可憂的是,許多叩應節目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刺激受邀者之間的黨同伐異,並且讓叩應進來的聽眾兩極分化,以達到提高收視率的效果。透過這樣的操作手法,公共議題根本沒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剩下的只有情緒性的指控、互相戴帽子,甚至連不堪入耳的語言也摻雜其中。民主政治的可貴之處在於,利益衝突或者意見相左的個人或團體,可以經由公共論壇的介面,尋求雙方的共識和共同利益,創造雙贏或多贏的局面。從這個觀點來看,類似叩應節目的功能,恰好是讓利益衝突或意見相左的雙方,在情緒凌駕理性的情況下更加對立,更加沒有獲致共識的可能性,這對我們的民主當然不利。
與媒體的負面影響相同的是,政治人物偏差問政態度所帶來的不良示範。過去,民進黨在野期間,為了集結反對力量,支持並參與各種抗爭、示威活動。現在,國親兩黨成為在野黨,每每為反對而反對,宛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政治人物不遵循法治的正軌,誤以為身為在野黨便可以為所欲為,有些民眾看了政治人物的恣意妄為,遂養成「抗爭有理、犯法無罪」的偏差觀念。於是,不管合不合法也要爭取權益,以及只顧維護自己而妨礙公共利益的行為,層出不窮到令廠商聞之色變的程度。SARS危急期間,甚至連地方政府首長也帶頭阻撓病患送醫,問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
此外,政治人物缺乏羞恥心的現象,尤其令人痛心。古人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國內有些政治人物,似乎完全不知道羞恥為何物。他們公然說謊,面對質疑卻臉不紅、氣不喘。立委因過失送交紀律委員會議處,他們還是一副振振有詞的樣子。政治人物面對司法追訴,卻把自己塑造成政治迫害的英雄。涉及重大金錢弊案,依舊整天以廉能自我標榜。政治人物結仇時恨不得把對方鬥垮鬥臭,把手言歡後又把對方推崇得無以復加,其間差別無非在於雙方利益是否苟合。甚而,有人與中國一搭一唱,為協助台灣抗煞的謊言背書。政治人物如此惡搞,把整個社會弄得是非不清、價值混淆,有些人作奸犯科還自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跟這種惡劣的風氣實在是脫離不了干係。
新聞自由、政治自由的最終所有權,其實是在兼具消費者與選民身分的人民手中。手握權利的我們必須了解,唯有確保民主秩序,這些自由才有保障。如果媒體缺乏長遠眼光,政治人物目光如豆,妨礙民主法治生根茁壯,台灣的民主秩序隨時會面臨威脅。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我們的民主試驗失敗,讓權謀野心家有機可乘,那麼歷史倒轉到威權時代,甚至被另一個專制國家吞噬,可能只是片刻之間的事。所以,同時擁有消費權、投票權的人民,不但不能模仿錯誤示範,而且要時時以主人身分提醒他們不能濫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