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3 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台灣既不是中國的一省,當然也不是美國的第五十二州,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主體性,並兼顧錯綜複雜的國際現勢,台灣願意努力拓展並深化與盟邦的平行利益,但若台灣本身的基本權益與他國短期策略目標衝突時,作為國家領導人者,須以捍衛台灣的自主與尊嚴為唯一優先,此外別無選擇。
一位AIT處長與陳水扁總統見過面後,美方立即透過媒體放大他基於外交禮儀不敢在總統面前肆言的「心底話」作為施壓,這是相當不禮貌並具侵犯性的動作,做法之粗糙魯莽,引起朝野咸認美方「干涉內政」。
台灣應否對核四、加入WHO、國會改革等公共政策進行公投,與國家定位、統獨路線完全無關,也屬於我國憲法賦予的創制複決權範疇,因此能做決定的是此間的人民,而以官方與民間不同民調數據都顯示,絕大多數台灣民眾都不願直接民權長期遭到扭曲與閹割。
不論統獨公投、公共政策公投,美國與中國的看法各如何,由於大家的立足點不同,出現不同的論述與主張是非常自然的,但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當外國人公然指手畫腳你何時、能否享有普世平等的民主時,若渾然不覺憤怒,不惜援外力自我踐踏,只因意識形態的偏執,或為打擊異己的政治需要,則就自失國格了。
至於,老美對陳總統到底信任不信任,這要由美國說明,也是美國的自由;在國際以力與利為計算的本質下,這樣的邏輯其實很怪異,大家何曾聽過美國對哪個國家的元首信任過?能夠到白宮奉為座上賓的,經常不是美國眼中的乖乖牌、兒皇帝;或許,有人會認為彈丸之地憑什麼和美國、中國討價還價?關鍵是,台灣往往是美中之間對弈的籌碼,台灣牌並非一文不值。
就是因為政治領導人的權威,不能建立在對任一強國的全然歸順上,因此,即使站在競爭對立面的連戰與宋楚瑜,都格外小心,避免過當操作,以免忤逆民心與自尊;處於第一線的陳總統更沒有什麼好顧忌的,「台灣公投權非他國能剝奪」,說得再清楚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