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667
「公投牌」 台灣穩扎穩打

 

2003.06.23 自由時報

記者蘇永耀/特稿

 台灣擬於明年總統大選前對核四建廠與加入WHO舉行公民投票,如果立法院未及時通過相關法源,行政部門並將逕予實施諮詢性公投,雖然與真正的公投有別,不過,其效力與意義仍極具彰顯,勢必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也因如此,政府高層雖將目前推動的公投內容,定位為「公共政策」性質,無關乎「國家抉擇」,但當台灣跨出這一步後,國際間也會感受到台灣更進一步的可能性,而當焦點再次放置在台海情勢上時,對台灣而言,則可轉守為攻,未必不利。首先,核四公投僅是一般性的公共政策議題,殆無疑義,這在歐美等國家,可謂行之有年,同時,若無法源基礎而辦理諮詢性公投,其形式意義更不能等同公投,充其量應算是「全國性的民意調查」,這對扁政府化解黨內路線爭議,乃至進行國際說明時,都具備足夠的理由。

 另外,為參與WHO舉行公投,在政治性上是提高了一層;尤其在中國阻撓下,WHO尚未接納台灣,公投結果雖未必能改變入會現實,但明顯是表達對北京政府的集體不悅,這對中國領導人每每奢言說要結合廣大台灣民眾利益,恰好足以戳破其粉飾之語。

 從國際戰略高度來說,美國是以追求台灣情勢穩定為依歸;但面臨北京政府對台灣的蠶食鯨吞,台灣政府不能不有所回應,以主打對公共政策進行的公投,不僅並未逾越追求穩定的台美共同利益,同時,其中透露的「未來可能性」,更讓中國必須正面以對,迫其調整矮化台灣的方略。

 近日傳出美國對台施壓,與事實有相當的距離。不過,台灣展現公投的企圖,其實可讓美國借力使力,不僅協助台灣,要中國對台海情勢釋出善意,緩和台灣民意的可能不滿;甚至可與中國進行外交上縱橫捭闔,改善中國在北韓等爭議性國際問題的不合作態度。

 台灣既已展現推出公投議題的訴求,試圖轉守為攻,那就應該穩紮穩打,對於未來中國任何可能的反制伎倆,必須及時與準確回應,不容舉措誤判,在這動態的發展過程,兩岸新一輪的較量,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