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14自由時報
☉鄭自隆
選戰造勢活動一波波,二二八手牽手串起了五百公里台灣長城,三一三台北街頭重現新黨式的熱情,兩個分屬不同陣營的活動,各有長處,孰優孰劣?從學理角度看選戰造勢活動,可以從五個角度分析。
第一是正當性,二二八「手護台灣」是以對台灣的關懷出發,「核心價值」明確,因此其號召力高,也較易感動民眾,其活動價值最後當然也延伸至支持特定候選人,但因不以選舉為主要訴求,因此正當性高;相對三一三只是單純選舉活動,為兩位正副總統候選人個人名位遊行,為反一人而遊行,格局相對縮小。
其次是創新性,造勢活動要吸引「媒體注意、選民關心」,創新性不可少,二二八牽手活動原創是波羅的海三小國獨立建國運動,台灣與其處境相近,有國際性建國運動經驗傳承的意義,在台灣動員二百萬人,北起基隆南迄屏東,當然有其創新性與新聞性;三一三台北市部分街道一片旗海,參與人數亦眾,當然也有新聞性,可惜其活動架構不脫一般選舉遊行模式,沒有加入創新點,此外三點二十分的歡呼,顯然抄襲自二二八的二點二十八分牽手,是文宣一大敗筆。
第三是可行性,二二八的困難度極高,五百公里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會導致破局,是幾乎不具可行性的提案,但後來成功了,因此意義也特別突出,三一三是傳統式動員,困難度低,即使有小差錯也不會影響全局。
第四是獨特性,二二八是歷史符號,因此選在二二八舉辦具台灣主體意識的活動,不但有意義而且具備新聞價值中的「時」的顯著性,而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恰逢週六,這是以後的大選未必會碰上的,極具獨特性;而三一三只是選戰的最後一個週末,每個選戰都會有最後一個週末,不具政治符號意義。
最後是議題性,造勢活動除了當時的氣勢震撼外,還應該塑造議題引媒體後續報導或選民持續討論,二二八並沒有提出特殊議題,這是較為可惜的地方,而三一三連戰釋放只做一任的訊息,相信會吸引媒體的追蹤討論。
事實上,由於年齡的因素,連戰宣佈只做一任並不令人意外,其吸引媒體的興趣在於牽動宋、馬的動作。
連對宋的「反逼宮」,強迫宋表態,宋若不表態,再跟著而來的選前一週,會遭受極大的壓力,宋若被迫表態只做一任,等於阻斷總統路,一生志業總統夢碎,難堪痛苦,憤怒莫過於此。
此外,連戰表態也是對馬英九示好,阻止馬迷「棄連保馬」效應擴散,溫文敦厚的連戰終於有了「大內高手」式的演出。
整體而言,三一三也是成功的選戰造勢活動,但在活動設計枝節方面,三一三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使用太多的氣球,會對環境與鳥類產生傷害,而連戰親吻土地則是不必要的設計,選前才親吻土地,未免太灑狗血吧,何況親吻土地也不具原創性│教宗每新到一個國家就會親吻該國土地,連戰來台已數十年又不是新履斯土,吻土地是多餘動作,也是拙劣的議題。
此次,三一三台北市重現新黨式熱情,對選情當然會產生「威而鋼」式效應,不過就長期影響來看,國民黨很可能會外省化、都會化,與台灣主流社會脫節,這是主事者應注意的演變。
電視對三一三活動的轉播,也有需要檢討的地方,三一三是大型選戰造勢活動,當然可以轉播也應該轉播,但卻不宜統一由中視提供畫面,媒體對選戰應扮演「中立觀察者」角色,但中視由於資本結構、歷史背景、經營者意識形態,要求其完全中立是不可能的,相同的活動,切入角度不同、取景不同、評論不同,會形成完全不一樣的傳播效果,這是媒體「守門」必然結果。同樣的標準,對綠營的活動,也不宜由傾向綠營的電視台統一提供畫面。
台灣民主化歷經十餘年的抗爭,才有今日結果,我們一方面珍惜,一方面也要感謝,尤其十餘年前大罵黨外遊行是妨害交通、浪費社會成本的人,參與了三一三走在忠孝東路上,內心是不是更應該有那麼一些些感謝?
(作者鄭自隆╱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2004-03-14【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