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3
廉讓連宋百萬票教育政策大不宜

 

2004.04.13台灣日報

◎台灣北社、中社、南社、東社、台灣教授協會、旅日台灣櫻社、台灣筆會

 四年前陳水扁總統就任後,先後延聘曾志朗、黃榮村擔任教育部長。當時有國內、外政治形勢與生態的壓力與囿限,我們對「五分之二的台灣人、五分之三的中國人」的曾志朗,與「五分之三的台灣人、五分之二的中國人」的黃榮村,雖有無限的失望,仍然只有百般的隱忍。

 一般的概念,曾志朗與黃榮村擔任教育部長,與李遠哲院長乃是不無「關係」。但是李遠哲院長曾經公開、私下多次表示:台灣的教育「去台灣化」已久,應當做合理的調整。可惜國、親強勢的立法院與擁有百分之八十勢力的中國媒體,不會讓由近及遠、由具體而抽象的教育認知原理,正常的在台灣校園體制運作與落實。

 例如原先預定明年八月實施「高中課程綱要」,讓高一新生有幸上一學期的「台灣史」。結果立法院與媒體的中國勢力聯手變相攻擊,雖未直指學習「台灣史」之不該,卻已使「台灣史」確定明年八月不准開課。

 去年升高中、大學試題,人文部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升高中、升大學試題少有差異。語文部份乃以中國古籍為基礎出題;升大學歷史中國史出24題,台灣史僅出7題。

試題大幅傾向中國

 升學試題所以如此大幅向中國傾斜,乃是中國教育官僚有系統運作的結果。負責升大學試題全程作業的「大考中心」,原任主任羅銅壁任期屆滿請辭,本應立即遴聘新任人選,但為配合連戰核心近臣劉兆玄之弟從中央大學校長退休,特地懸缺「等」劉兆漢一年,使連宋中國勢力繼續把持升學考題方向,進而控制台灣校園的中國化教學。

 50多年來國民黨中國化教學的成功,徹底壓制台灣家庭新生世代的本土情懷與台灣認同。根據普遍性的認知與包括民進黨民調在內的統計:30歲至50歲世代的台灣意識最為薄弱,而且知識越多,「中」毒越深。

 莘莘學子從校園返抵家門,竟然常常是祖、孫兩代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爭辯、競逐的開始。學校教育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撕裂家庭,此一問題若不解決,「台灣黨」將永遠失當的廉讓泛藍百萬張選票,且綠色陣營終將在四年後繼續苦戰,並有含淚痛嚐苦果之一日!

 台灣的教育未曾善待台灣人民猶不止此。目前國內各大學歷史研究所每年40餘篇博士論文中,約有六至八篇主攻台灣史。由於大學歷史系、所類皆由主持中國史的中國派教授掌控,研究台灣史的青年博士謀取大學教職的出路常被堵死,惡性循環之下,雖然興趣與使命感均在台灣歷史的研究,為前途之計,台灣史研究只有黯然放棄之一途。

 學術研究無法深化,相對影響基層教育品質。早在1997年時,國小鄉土教學已經實施。七年時光匆匆而過,然而全國罕有縣市之鄉土教學步上正軌。本年高雄市教育局決議國小教師甄試加考「高雄史」,以為鄉土課程師資做最起碼的保障,然某教授明白指出:全台灣懂得「高雄史」的教授不會超過五位,而且匱乏正規「高雄史」的著作。

至今缺乏縣史專著

 逼得最後不得不以國小學生學習之既有鄉土課本做為教師甄選80%的出題範圍。而另一南部縣市,原亦規劃在國小教師甄試中列入鄉土試題,徒因至今缺乏「縣史」專著,只好作罷。

 對映於歐美日的先進國家,不但有「福岡市史」、「巴黎市史」,而且社區史、街道發展史,大大小小史冊,處處皆是。台灣狼狽至此,實屬悲劇!

 去年,曾有縣市舉辦幼稚園至高中教師台灣母語演講比賽。許多學校由於校內缺乏足以勝任人選,放棄參賽。演講比賽十分題目事先在網路公佈,五分鐘演講後由評審人員就所抽中之演講主題進行提問,大部份參賽教師對提問問題紛紛應聲倒地,深切表示台灣本土基礎知識嚴重不足,遂無法以扎實知識底蘊做進一步的發揮。

 為充實學校教育行政主管對台灣本體教育的概念,某縣市教育局特聘專家學者為高中、國中校長、教務主任舉辦研習。演講課程結束後,特邀「郭芝苑合唱團」前來演唱。

 當時合唱團團長徵詢在場校長、主任:「以前聽過郭芝苑這個名字的人請舉手?」結果舉手人數僅約三十分之一。身當學校教育領導者,台灣本土知識貧瘠至此,請問推動台灣本土知識的情感、熱忱如何產生?

導正亂象當務之急

 學術研究無法深化、教育推廣未能普及;教學以中國化為主軸、試題盡是去台灣化導向。如此教育台灣下一代子孫,泛綠陣營是下定決心每次選舉,皆廉讓藍營至少一百萬張選票,否則難以想像從中央到地方,為何皆如此施行「去台灣化」教育政策,而且少有設法改變的意願。

 此次總統大選,陳水扁僥倖未曾喪命、以0.288的微差當選。陳總統國內、外的艱難處境我們雖身為局外人無法做完全完整的貼心感應,但鑒於台灣教育的苦厄所帶給台灣深切的災難,我們以最深的誠心祝禱:但願一位有台灣深情的教育部長能在最近的時光中誕生,然後我們以最深的感恩昭告:謝謝「天佑台灣」! .....2004-04-13【台灣日報】

本土意識在台灣的勝利

 

2004.04.13台灣日報

◎曹常青

 這次台灣大選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因為上次連宋兩人的得票率超過六成,這次兩人聯手卻輸了;但他們敗選後卻拒絕接受人民的選擇,煽情抗爭。為什麼台灣大選有這樣戲劇性的變化?過去幾個月,我三次來到台灣直接觀察選情,並和很多當地精英交談,發現台灣的這種政情變化背後有很深刻的原因:

台灣意識爆發式展示

 首先,這次大選結果,是台灣民間一直發酵的本土意識的一次爆發式展示。在短短四年之中,陳水扁的支持率增加了十個百分點,這不是用投票前一天總統被刺獲得同情票所能解釋的。上次總統大選中,陳水扁在沒有得到任何一家主要報紙和電視支持的媒體環境中,居然獲得近四成選票,擊敗了連宋兩個政治勢力而當選,就透露出本土意識在台灣有相當的潛力。

 而在陳水扁過去執政的四年中,台灣的媒體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本土媒體開始抬頭,像反映本土聲音、強調台灣意識的《自由時報》的閱報率竟一路攀昇到全台灣第一的位置,而曾在國民黨時代壟斷台灣報業的《中國時報》和《聯合報》這兩大報,卻下降到第三和第四的地位(第二是《蘋果日報》)。強烈反映本土聲音的《台灣日報》則一躍而為第五大報,並呈現更大的成長空間。

 反映本土聲音的電視評論節目也開始走紅,像汪笨湖、謝志偉、吳錦發、魚夫、李鴻禧等主要用台語主持的節目,非常受歡迎。

 尤其汪笨湖的「台灣心聲」,往往收視率全台第一;他主持的戶外開講,動輒幾萬志願民眾參加,成為人類新聞史上的奇跡。還有李筱峰、金恆煒、陳茂雄、向陽、阮銘等一大批本土意識的政論家,更高聲地發出聲音,解讀出台灣的真正歷史和現實,強調台灣人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當年蔣介石政權軍事鎮壓台灣人的二二八屠殺事件,越來越被台灣人認定是外來政權剝奪他們權利的象徵,因而在今年的二二八紀念日,有二百多萬人站出來,參加橫貫全島、聲勢浩大的「牽手護台灣」活動,引起全球媒體關注。

 據年初台灣的一項民調,在過去十年中,台灣民眾的國家和個人身分認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佔百分之六十七,現在則下降到只有百分之十九;十年前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佔百分之十六,現在則上昇到百分之六十二。這一昇一降,展現出台灣人的國家認同變化。正是這種本土化意識的復甦和上昇,為陳水扁的支持率增加,提供了基礎。

李登輝感召力關鍵之一

 其次,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對選民的感召力也是關鍵因素之一。李登輝雖已卸任四年,但他仍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本地人中間。他召集的論壇會議,我參加了幾場,有來自法國、美國、日本及本地的學者演講,觀眾往往有幾千人,最多一場是全台八市縣電視連線,近二萬人。他一出場,幾千聽眾自發地站起來、長時間鼓掌、歡呼,向他致敬。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阿輝伯。

 當今民主國家的卸任總統,恐怕沒有幾個能像他那樣仍如此被民眾愛戴。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強調台灣人主體意識,敢說真話,在擔任總統時就公開強調,台海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被人讚譽是敢說出皇帝沒有新衣。

 美國前駐台灣協會主席李傑明曾評價說,李登輝執政十二年,推動了台灣的本土化、民主化、現代化。這次大選之前,他又全力為本土政權護盤,推動台灣的真實化,為台灣正名和制憲,非常受民眾歡迎。

 正是李登輝在國民黨中的影響力,尤其是對黨內本土派,才再次分化了國民黨。有專家評估,李登輝從連戰上次得到的百分之二十三選票中,這次為陳水扁可能爭來了十個百分點,因而人們說,這次陳水扁獲勝,是贏在了李登輝身上。

中共推動台獨意識

 三是中共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和國際打壓,等於推動台灣和中國漸行漸遠。北京用近五百枚飛彈瞄準台灣,並且不放棄對台動武,都引起台灣民眾不滿並有越來越強的對立情緒,等於是刺激台灣人的本土意識,他們要遠離這個霸道的中國,成為「東方的瑞士」,因此這次大選中陳水扁訴求「反飛彈要和平」,台海兩岸是一邊一國,凸顯台灣的主權,相當獲得民眾共鳴。

 在台灣的真實歷史被越來越多的人民瞭解,人們的本土化意識越來越復甦的背景下,中共的武力威脅和國際打壓,等於對台灣的本土化起到了強烈的推動、刺激作用。尤其是SARS肆虐期間,中共竟阻撓台灣成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員(還不是申請正式成員),更刺激台灣人民對北京強烈不滿和憤慨,這種情緒則成為催化本土意識的外在推動力。

 四是連宋的國親兩黨沒有遠景方案,他們的政見無法喚起民眾熱情。連戰仍強調這個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種提法仍停留在蔣介石的閉關鎖國時代,因為它無法承受一句提問,那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國嗎?

 而連宋強調的「一中共識」正好和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合拍,起碼在客觀上幫助了北京在國際上以一個中國的說法來打壓台灣,並以此推行一國兩制方案。連宋的舊思維,無法為台灣打開國際空間,更不能加入聯合國。

 而連戰提出的「擱置主權爭議」更引起本土派反彈,因為在台灣的國際地位被中共如此打壓情況下,台灣再提出「擱置主權爭議」,實質等於放棄台灣的主權,任由中共主導,因而連宋的提法,和陳水扁強調的台灣是個主權國家,更形成鮮明對比,更處於劣勢。

唱衰台灣文人幫倒忙

 五是親北京、唱衰台灣的勢力給連宋幫了倒忙。台灣有些知識人,為了反台獨,不惜和中共聯手,跑到北京給共產黨出謀劃策,要聯共反獨。他們沒有明白一個常識,共產黨是邪惡,而獨立並不是邪惡;共產黨剝奪人民的選擇權利,而獨立是人民選擇的結果。

 中共是在用統一做統戰,目的是在統一的幌子下吞掉台灣,剝奪每一個人的權利,把人統治成政治奴隸。像李敖、陳文茜、趙少康等文人,用他們主持電視節目的話語權力,不遺餘力地攻擊陳水扁,唱衰台灣。李敖在香港鳳凰衛視的節目上,竟說他上次參選的不是中華民國總統,而是中國台灣地區領導人,這和《人民日報》對台灣的定位一模一樣,根本不承認台灣是獨立於中共統治的主權國家。李敖在談到毛澤東時,還把這個殺害了無數中國人的大獨裁者畢恭畢敬地稱為「毛主席」。

 而陳文茜在發生正副總統被刺殺事件的當晚,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在連宋競選總部公開宣稱這是陳水扁的「苦肉計」,並攻擊醫護人員造假。那種毫無人性,那種玩世不恭,那種居高臨下蔑視台灣人的姿態,那種不擇手段攻擊他人的傲慢和狂妄,引起台灣人極大憤慨,很多中間選民因而決定把票給陳水扁。因此有人說陳水扁贏的那三萬張票,有很多是陳文茜幫助拉來的。

 六是槍擊事件等於臨門一腳,幫助了綠營射門。在投票前,藍綠比分處於膠著狀態。而總統被刺殺事件,顯然高度凝聚了綠營,並贏了部份中間選民的同情票。藍營不服輸,把槍擊事件作為理由之一,暗指是「苦肉計」。

 但從常理來說,苦肉計之說難以成立,因為它不像周瑜用板子打黃蓋,可以掌握分寸,這是槍擊,而且又是車隊(目標)移動狀態,一旦出現意外,總統重傷或死亡,民進黨將付出更大代價。而且在開放的民主國家,無法以國家力量控制每一個環節,有一個細節出了問題,就全盤皆輸,而且不是輸一屆總統選舉,而是輸掉整個黨的前途。

台灣人民不要「特首」

 這次陳水扁的連任,向世界展示了台灣真實的聲音,兩千三百萬人民被排斥在聯合國之外是完全不合理的,它將衝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個中國」政策,使其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這次陳水扁的連任,也向中共發出清晰的信號:台灣人民要求主權獨立,絕不接受共產黨的「一國兩制」。它將迫使北京根據台灣的現實來改變其對台政策。

 這次陳水扁的連任,尤其給香港人民很大啟示和鼓舞:台灣人民要總統,不要「特首」;台灣人民要自主,絕不接受共產奴役。

 港人可以從中得到激勵,更勇敢地向北京說「不」,拋棄「特首」,更強烈要求直選領導人。

 三二○大選,將成為繼二二八之後台灣歷史上又一個重大轉折點,它是台灣人本土意識展示、台灣人開始成為這片土地主人的開始!

.....2004-04-13【台灣日報】

選總統是民主選擇問題,絕非所謂「族群撕裂」!
選舉是全民參與民主的過程,且在喚起台灣主體意識,
既無族群區別,何來「撕裂」可能?

 

2004.04.13台灣日報

 陳水扁總統昨天上什在西門町紅樓劇場與青年學生團體領袖進行「總統與青年學生座談會」,在與44個團體130幾位學生座談中,陳總統與內閣部會首長虛心聆聽學生各種建言,儘管在中正紀念堂靜坐的學生拒絕與會,但無損於這場總統與學生意見領袖交流的誠意,同時學生領袖放言高論,提出各種批判性意見的表現,也讓國人對於下一代知識分子的獨立判斷和視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樣一場座談會,說明了理性論辯空間的存在,民主機制和文化的可貴。

 在陳總統和學生代表的對話議題中,青年學生代表多人針對「族群撕裂」的議題都表示相當憂慮,並提出真誠建言。陳總統在答覆時也強調,他與民進黨願率先檢討是否哪些地方做得不夠,才引起外界誤會;同時表示,他將責成行政院相關部會於未來召開「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藉由教育、文化和語言等領域的討論,促進族群平等。我們認為,無論學生代表的提問、建言,或陳總統的回應、答覆,應已足供國人進行更深的思考、更多的討論;不過我們也必須指出,大選前至今有關於「族群撕裂」的議題及其引發的民間疑慮的確是存在的現象,但是台灣社會是否真有族群被「撕裂」的現象,以及到底是誰在選舉過程意圖撕裂族群感情,才是探究族群議題的根源和尋求解決之道的重心。

 基本上,台灣的族群問題早已存在,不始於今。早在國民政府來台初期,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之後,由於當時陳儀對台灣民間領袖和政治菁英的虐殺、以及其後國民黨於一九五○年代進行「清鄉」檢肅的白色恐怖統治,都早已種下台灣人和「外省」人之間互信不足、相互猜忌的病灶;其後國民黨威權當局為鞏固威權領導,更是不惜操作省籍與族群矛盾,並透過對國語與中國文化的獨尊、對閩客原住民語言與台灣文化的壓抑,建構中國文化霸權而強化了「外省」籍人士的文化優越感,這才更加深化了迄今未褪的族群矛盾;而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又因國民黨長年戒嚴,政府文官體制也深埋省籍歧視,台灣菁英只能通過有限度的選舉管道參與公共事務與政治,凡此都使省籍、族群問題更加複雜。只有了解這樣一個結構性的因素,我們才可能為紓解省籍族群問題把脈,因為族群撕裂現象早已存在,不從根源解套,只抓住選舉期間朝野政黨與政治人物的過激語言而侈談化解族群問題,乃是緣木求魚。

 其次,今天的台灣已經民主化,選舉是全民參與民主的過程、管道,像總統大選浮出的族群劃分,只是選舉諸多現象的一個部分,不足為慮。總統大選由全體公民依自由意志投票決定,省籍、族群和地方意識固然可能影響選民投票,卻不是唯一要項,因此若說陳總統、民進黨高舉「台灣人萬歲」、「台灣優先」、「愛台灣」訴求,就會引發省籍、族群撕裂,就未免沉重了,因為這些訴求(包括守護台灣的訴求)目的在於喚起台灣主體意識,呼籲台灣所有族群團結對外、保護台灣,既無族群區別,何來「撕裂」可能?

 具體地看,這次總統大選的選民結構相當清楚,福佬人佔70%以上,客家人約15%左右,「外省」則約為12%左右,餘為原住民,如果操作族群議題有效,則陳水扁總統光靠福佬人支持,得票就超過60%以上,但選舉結果藍綠各為50%強弱,顯然有相當多本省人票投連宋;再依各項選舉族群投票傾向分析,「外省」人總有80%以上投給泛藍候選人,這說明了選舉中的族群問題,還是出於「外省」人跨不出籬笆情結的因素。法國學者高格孚(S.Corcuff)在他的《風和日暖》一書中就認為,「外省」人的投票傾向是因為社會政治化和選舉時特定政黨操作而被簡化的結果。根據他的分析:這與第一、二代「外省」人對台灣走向懷著不安,對將來沒有信心的結果;同時這也反映他們誤認本土化就是「去中國化」,意味著他們在台灣會沒有位置的焦慮,選舉時多數「外省」票投「外省」籍候選人,就是這種心理現象的反射。

 因此,我們要特別指出,要化解此際因為大選操弄而浮出的族群問題,必須抓穩兩個層次:一是大選結果已經明顯呈現台灣主體意識的強化,族群「撕裂」問題已被證明並不存在,存在的是台灣認同仍然有加強的寬廣空間,只要不分族群都能認同台灣,族群區別自然會逐漸淡化;二是台灣目前確有文化歸屬的焦慮感,存在於不同族群之間,如「外省」人擔心台灣「去中國化」而使他們的文化歸屬失落,「本省」人則憂慮台灣文化日漸式微(尤其客家和原住民),而使他們有民族滅絕危機感。我們認為政府對此必須透過教育、文化政策與預算的平等、公平法則加以解決,求其均衡,存其優而去其劣,來形塑四大族群合理、公平的發展空間,則自能化解焦慮,使台灣主體認同逐步取代族群情結,使台灣新文化的建設能因四大族群的共同參與而更加堅固、壯大。

.....2004-04-13【台灣日報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