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08
自由時報插圖

 

2004.05.08自由時報

 

中國艦隊通過美保證台灣安全,海軍上將托馬斯•法戈強調美軍掌握相關艦艇動向「台灣海軍不用介入此事」。

 

2004.05.08台灣日報

(記者洪哲政∮台北-檀香山報導)針對中國所編成水面、水下特遣艦隊通過台海,據來自美軍內部消息指稱,美軍太平洋司令海軍上將托馬斯•法戈昨日首度對此事發表評論,強調美軍在此期間將保證台灣的安全不受威脅,台灣海軍甚至不用介入此事。

法戈昨日在台北時間上什於夏威夷檀香山的太平洋司令部(PACOM)接見一批來自東南亞的訪問媒體,並共進什餐,現場還有美方外交、軍方與智庫體系的軍、文職人員作陪。美軍所屬智庫官員昨日轉述了上開說法。

據轉述,法戈是在應現場人士詢問中國艦隊通過台海,而未來中國是否可能在520前以任何形式武嚇台灣時,做出言簡意賅的評論。太平洋司令部所提供的資料中顯示,中國艦隊所屬北海、東海艦隊船艦要返回駐地,有3條主要海上航道,穿越台灣海峽就是其一。

相關人士在面見法戈時詢問,中國有5艘水面、水下艦艇通過台海返回駐地,並一度揚言將進行海上操演,尤其隨行兩艘解放軍自行研製的宋級常規動力攻擊潛艇,能在水下發射巡航導彈,中國是否可能在520前生事?

法戈則回應,台灣當局並不用擔心此事,美軍長此以往或在此期間,將保證台灣的安全不受威脅。

惟在場人士進一步追問,美軍既未與台灣軍方進行軍事聯合操演,雙方在協防台海的戰術上並無實際交流,美軍要如何保障台灣安全?法戈則剴言:美軍已掌握相關艦艇的動向,「台灣海軍不用介入此事」。

美軍第7艦隊航空母艦小鷹號早先便已離開日本橫須賀母港,動向一度不明,但據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的訊息指稱,該艦群上週在菲律賓海域附近參與「菱紋背響尾蛇」操演後,已向南中國海進發,展開巡戈。至於其作戰半徑是否曾涵蓋中國通過台海的特遣艦隊活動的範圍,美軍不願證實。

法戈於接任現職前曾在美國會聽證會中指出,美國協助台灣軍方的焦點,應在於使國軍的指揮、管制、通訊、電腦、情報監控和偵察的能力現代化,並加強台灣海空整體防禦能力,協助台灣使三軍整合成為有效的聯合防禦武力。 .....2004-05-08【台灣日報】

 

族群平等的省思

 

2004.05.08台灣日報

◎啟愚

看到陳文茜講述施明德前主席的心境,族群平等聯盟、泛藍政客等,天天在喊族群平等,操作族群議題做政爭及選舉工具,好似外省族群在台灣是弱者,其實不然,大家好像都無視目前活生生的社會現況,忘了事情的本末,睜眼在說瞎話。

回顧歷史,族群的操作是始於蔣家治台開始;由外省人霸佔所有軍公教、國會等國家資源,完全不與台灣人分享;連考試機會都對台灣人不公平;並制定極不平等的福利政策,無視台灣人的存在,致使今日台省老人無法受到國家同等的照顧,年老後必須依賴子女供養,向子女伸手要錢。但有多少子女有此能力蚣做不到就產生倫理問題。現今社會上被遺棄老人、遊民、乞丐……率皆本省老人。難道大家眼睛都瞎了或是昧著良心,沒有看到此社會上族群不公平現象。

坦白說,今天要爭取族群平等的應該是本省人而非外省人。難道佔大多數台灣人的農民、工人對國家社會沒有貢獻?他們老了就不需要國家照顧,而任他們自生自滅?阿扁總統在2000年初上任時,要求給予每個老人3000元(這也僅能勉強餬口),就受到國親政客之杯葛、抵制。難道生為台灣老人理該命賤,低人一等。最後還要東削西減才能勉強給予。但區區數千元與現今外省老人每月數萬元可領,還可以有賸餘金錢給子孫,或在大陸養個小老婆維持另一個家,何止天壤之別;再加上子女讀書不用錢、水電半價……連國宅抽籤都可以優先,隱藏的福利、特權無以計數。可以說從有中國歷史以來,沒有一個族群像今天在台灣的這批外省人過得這麼優渥富庶的。

李登輝前總統在位時是如何的照顧外省同胞,大家有目共睹。不但未削減他們的福利,更且不顧公平原則,半買半送給他們每人一棟房子。結果外省同胞是以何種態度回報李前總統,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今天在台灣的外省同胞除了極少數肯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卻是大多數的外省同胞受到泛藍政客的操作,視供養他們的台灣為寇讎,甚至擁抱以前他們視為萬惡不赦逼台灣人去當砲灰的共匪之大腿。

所以,是台灣人應該爭取族群平等?還是外省人? .....2004-05-08

 

內褲說不登大雅邱毅損己害黨

 

2004.05.08台灣日報

◎張振峰

「內褲是有穿沒有穿!」,如此私人隱私的話題,昨天成為立法院國事論壇中,親民黨立委邱毅的談話重點,質疑眾所關心的總統槍擊案是應該,但口不擇言、話不遮攔,什麼話都說出口,以牛頭比馬嘴不倫不類的比喻,別說是國會議員,就連平常老百姓都知道不應該,然不僅是立委本人,就連其政黨,及整個國會形象都被「牽連」下去。

立法院是我國最高民意機關,立法委員是我國可直接監督中央政府的民意代表,可說是我國民主精神的主要代表之一,然而從台灣解嚴後,真正落實民主以來,國會亂象不斷,近來肢體暴力趨「平和」,群架現象減少,但「口水」卻變多了,雖然民進黨有三寶偶爾來湊熱鬧,但其中仍以在野黨口不擇言的現象最為嚴重。

如「全民槍殺陳總統」、「縮頭烏龜」等等,在野黨立委的名言錄是族繁不及備載,但這有助於台灣民主嗎?還是只是全民浪費納稅錢,讓立委可以「說爽」的呢?當初無黨籍立委陳文茜可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乳房是女人用來交際的」,沒想到現在就連內褲都可以拿到國會議場上講了。年底就又要重選了,再這樣下去,相信選民的投票意向是有所反應的,委員諸公們不能不慎。

立委的發言為了吸引媒體,而大作「不倫不類」的比喻,但內容往往被模糊、被轉移,不僅目的沒達到反而形象受損,可說是弊多於利,昨天邱毅的發言,就被民進黨立委李明憲抓到機會,直批親民黨,這樣對在TVBS民調都掉到第三名的親民黨是好事嗎?邱毅不為自己著想,也應該多為親民黨著想,多為泛藍著想,形象不能再差下去了。不過,另一位民進黨立委李鎮楠以「死父死母」去形容連宋,在現在朝野急需和解的時刻,且母親節也將近的時候,是否得當也應深思。 .....2004-05-08【台灣日報】

520就職立院論戰綠籲藍別觸霉頭,國是論壇開打口水戰邱毅喻扁為辣妹質疑319沒穿內褲泛綠立委群起圍剿批沒品。

 

2004.05.08台灣日報

(記者張振峰∮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是論壇昨天為了520總統就職日,再陷藍綠論戰,泛綠立委要求,連宋陣營不該在520「出洋相」,更像是在辦「喪事」;國親立委認為,大選真相未明才是爭議焦點。親民黨立委邱毅更是為藍軍集會提出正當性,以日前吳宗憲身旁的低腰褲辣妹做比喻,說陳水扁總統在319槍擊案中,是不是陳總統跟辣妹一樣,也沒有穿內褲。

邱毅在議場上擺著阿扁與辣妹的牌子大聲地說,這位辣妹可能沒有穿內褲,他要正式的問陳水扁,是不是應該站出來說清楚講明白,在319當天是不是穿的跟這位辣妹是一樣的,是不是一樣內褲穿這麼低,是不是沒有穿內褲,否則那件內褲跑到那裡去了,若陳水扁內褲不拿出來的話,試問,槍擊案的真相如何大白?

泛綠立委聞言隨後群起圍剿,民進黨立委李明憲便說,把國家元首比喻做辣妹的內褲,不倫不類,這就是親民黨的格局;民進黨立委鄭朝明則是中肯的表示,騙得了群眾,仍然無法騙得了老天爺,到時還是一場空,宋先生,做個忠誠的反對黨吧;民進黨立委李鎮楠更說,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的大喜事,連宋2位像是死爸爸、死媽媽一樣,像是辦喪事一樣,這分明就是要跟人民作對嘛!

對於520總統就職日,台聯立委何敏豪說,520就職,朝野應該心平氣和,不要製造無謂紛爭,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若要戴口罩到總統府前散步,並不恰當。國民黨立委羅世雄則認為,民進黨在選舉期間製造族群對立,520就職在即,才開始大和解,為時已晚。

國民黨立委關沃暖則說,陳水扁總統宣誓就職日,竟要穿防彈背心、以防彈玻璃罩維安,還傳有遙控飛機炸彈攻擊,讓就職大典「如臨外敵」;國親辦活動與否不重要,關鍵是大選爭議僵局未解。 .....2004-05-08【台灣日報】

中國經濟奇蹟的終結

 

2004.05.08台灣日報

◎戰略評估民間小組。

摘要:近日中國政府宣稱中國經濟過熱,並著手採取宏觀調控。但這並非只是一般景氣循環式的所謂「過熱」,而是在結構意義上標誌著「中國經濟奇蹟」的終結。這不是預測,也不是主觀期望,而是中國政府最近連番動作所顯示的訊息。未來的歷史家,將會判定二○○四年四月下旬是當代中國經濟的轉捩點,甚至是當代中國政治的轉捩點。

系列事件

四月下旬有數件大事。四月廿六日,中國政府正式否決香港於二○○七年與二○○八年舉行行政長官與立法會普選。四月廿七日,中國國務院頒布新規定,要求各鋼鐵、製鋁、水泥與房地產開發公司在展開新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時,必須投入較多的自有資本。四月廿八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中國經濟過熱,將採取宏觀調控。四月廿九日,華爾街日報引述北京和上海銀行主管人員的話報導指出,中國政府於四月廿八日下令各商業銀行,暫停一切商業放貨業務,直到週末為止(為期三天)。被下令暫停的業務包括:抵押、商業本票和出口融資等貨放項目。由於週末適逢五一黃金週全週假期,因而此一命令實際上等於將放貨業務暫停至五月八日為止。翌日,中國政府否認了這個消息。

在這些事件之中,最具意義的是四月廿六日的否決香港普選與四月廿八日的銀行放貨業務暫停命令。

先制性政治攻擊

本質上,北京否決香港普選的立場並不令人意外,問題在於北京為何要在目前的時機上作出此一動作?香港是「一國兩制」的看板,宣布香港不得在三、四年後舉行行政長官與立法會普選,意味著對外界正式公告「一國兩制」死亡或至少是變成植物人。

北京為何急著作出這種自毀立場的宣示?再說,北京要遏制香港民主化的方式極多,甚至在同意香港舉行普選的情況下,北京也可以有許多方式來操控選舉結果。最後,目前離二○○七年、○八年尚有數年時間,就算北京屆時決定封殺香港普選,也還有相當寬裕的時間。

因此,打壓香港民主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北京出手的時機。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希望透過打壓香港來向外界傳達一個訊息:中國政府對民主的容忍度在目前已達上限。通過甩了香港一個大耳光的動作,北京當局向中國境內所有要求民主化的勢力表明:別妄想寄望與學習香港,因為連香港對自己的民主也不保。

北京為何要打出這樣的強烈訊息?原因是中國的經濟即將走向「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來最巨大的變局,而這場變局極可能激化更多的社會動盪與民主化的政治要求。這一點,清楚地反映在商業銀行放貨業務暫停令的事件之上。

放貨暫停令事件

四月廿九日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與「中國人民銀行」下達商業銀行放貨業務暫停令一事,雖遭中國政府否認,但在華爾街日報之前,與人民銀行關係密切的「中國證券報」在四月廿八日即有相同的報導。中國政府否認後,包括法新社、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南華早報、日本經濟新聞等國際媒體,仍繼續引用中國銀行主管人員的具體案例來證實此一傳聞的可靠性:上海和北京的一些商業銀行的主管人員們說,他們確實已經從銀管會接到這項命令。

因此,這個事件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在目睹中國銀行體系的實際狀況後,中國政府判定局勢已經失控而著手處理,因而下達放貨業務暫停的指令。但隨著國際的反應開始呈現,中國政府警覺到全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可能崩盤的風險,因而又立刻收回命令。

這表示中國政府已陷入某種程度的驚慌。第二種解釋是,憂慮銀行體系的北京當局下達這紙命令作為試探,並無執行到底的本意,真正目的是對中國的銀行系統發出警告並企圖據此重整金融秩序與紀律。無論是哪一種解釋,結論都一樣:整體而言,中國經濟正面臨極為嚴峻的問題,而銀行系統的問題尤其嚴重。

這個結論,連同四月廿六日以降中國政府處置經濟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清楚地顯示出:中國政府清楚地認知到中國經濟的嚴峻問題,並著手摸索處理這些問題的途徑,希望最終能夠軟著陸(softlanding)。

結構性危機

問題的關鍵何在?一言以蔽之,問題的核心是銀行系統的貨款分派並不是根據市場力量。銀行資金放貨的決策,主要取決於政治與社會考慮,且真實的利率水準是案案各異,差別主要取決於借貨者的社會•政治等人脈關係。這些人脈關係中,最具主導力量的是政治關係,當然還有其他諸如裙帶、利益勾結關係等。中國俗諺「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其代表性的社會場域就是銀行系統。重點是,人脈關係決定是否能夠獲取貨款,以及獲取貨款之優惠條件的多寡,就算這些貨款的真實用途不是用於真實的企業經營,只要關係夠好,照樣可以拿到極為優惠的貨款。

這是中國經濟的普遍性問題。同樣重要的是,中國經濟是債務驅動(debt-driven)型經濟而非股權驅動(equity-driven)型經濟。企業所獲融資的主要來源,並不是來自股市集資,而是來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直接貨款。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的法律結構給予股東的權利與保護太少太有限,股東們並不能集體地控制公司的營運。因此,極大化股東們的股利,並不是驅動公司營運的關鍵考慮。這也意味著經濟表現的首要測量標準(資本的回收率)並未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在這組經濟運行中,現金流量(cashflow)極為關鍵。中國企業的主要金融關係,是和銀行的關係。銀行家們的主要興趣是企業的債務與利息償還,因而現金流量對整個系統的運行極為重要,而投資收益,尤其是長期投資收益因素,則不是那麼重要(這是何以中國的產業部門成長得極快,尤其是營建相關的產業部門,但所有產業的研發水平與技術水準卻仍然極為低落且不具有國際競爭力)。

為了維持這組運作,有兩個相互關聯的過程必須發生。第一是強制性的儲蓄系統,以便以極低的代價將人民大眾的錢挹注至銀行系統(去年五月農業企業家孫大什鼓吹農民將儲蓄從公營銀行抽出改存入孫大什準備開設的農業信用合作社而遭到官方逮捕,即為顯例)。這明顯地會限制國內的消費,畢竟,在退休制度及其他社會保障制度未整備的生活情境中,一般人民會選擇節省消費來累積儲蓄已備不時之需或擔保退休之後還有活路。這就導致第二種過程:出口導向經濟。在企業必須支付銀行貨款本金或利息且國內需求受到嚴重限制的情況下,唯一的選項是出口。

中國正在挖空自己

在擴大出口的過程中,關注的焦點是現金流量而非邊際利潤。這意味著出口商品以近乎成本(有時甚至是低於成本)的低廉價格出口拋售變成常見的作法,藉以應付債務的支付。從進口國的角度來看,這種作法將帶來災難性的效果,因為本國(生產函數相同或類似的)企業必須關注資本獲利率,他們在短期上很難和不在乎利潤邊際的中國企業在市場上競爭。倘若放任中國的廉價商品大舉進入本國,那麼本國的整個(生產函數相同或類似)的產業部門將完全被擊潰而消失。與此同時,出口國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主要是用生產與銷售的角度來衡量)將極為驚人。

但是,在成長的表象之下,真實的情況是,中國的經濟正在挖空自己:源自國有企業的商業銀行不良債權(NPL)至二○○三年年底已超過五千億美元,而外國的分析家則估計中國政府至少需投入三千億至五千億美元才能夠讓中國的銀行系統免於崩潰。

隨著時間的演進與事物的積累,核心問題就凸顯出來:貨款的分派並不是取決於市場因素而是取決於非市場因素。這意味著經濟體系的運行欠缺市場紀律,其他非經濟理性的因素支配著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更重要的是,市場經濟的紀律(諸如企業倒閉、衰退及產業結構靈活變動等)並未發生。體質上極不健康的企業繼續存在乃至繼續成長,原因只是因為有銀行貨款不斷地注入。貨款的注入會產生一些正面的效果:維持社會安定,讓整個政治體系繼續運作,並且允許銀行可以免於壞帳。

但是,債務經濟也會帶來一個災難性的效果:創造出一個僅能依靠堆積如山之債務來維持運作的經濟體,藉以勉強維持住一個已經陷入功能障礙的經濟體系。

在這樣一個經濟體系中,不良債權的控管變得極為關鍵。中國主要透過三種方式來避免不良債權。

第一是債務重整與挹注新貨款,在帳面上抹消壞帳以維持人們對個別銀行與整個銀行系統的信心。

第二是侵略性的出口政策,藉以賺取現金的流入。

第三是吸引外國投資人將他們的大筆資金注入中國,主要是透過和亞洲鄰國資本(尤其是東亞諸鄰國的華人資本,包括臺灣)合資的方式。

為了讓這些配套措施能夠有效運作,中國政府和企業合力創造了「經濟奇蹟」的假象來吸引外國的投資人。這不是什麼新招數,一九九○年的日本,一九九五年至九六年的東南亞諸國,都曾經這麼做過。而在中國,二○○三年的宣傳戰打得尤其激烈:二○○三年中國經濟成長率超過九%,外匯儲備成長四○•八%,累計為四千億美元而為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至於同年中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超過五百億美元,擊敗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與此同時,中國的進口額也大幅成長,其中又以石油的進口最具象徵性:超過日本而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驚人的經濟表現使中國被視為牽動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之一,因而讓外國投資人幾乎以為再不進入中國,肯定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臺灣的一些資本家們最近大力向民進黨政府要求開放八吋晶圓廠前進中國並獲得放行,就是顯例。

簡言之,中國經濟的本質是債務經濟。隨著債務經濟操作的累積,在一個特定時點上,中國各企業對現金流量的要求超乎債務償還與出口需要,卻發現外國直接投資不再填補這些大洞,於是壞帳就會開始累積。很快地,中國的商業銀行發現他們必須面對的各種不良債權超出本行的資金能力,並因此很快地陷入生存危機,一切的行動都轉移到設法維持生存而非求利的焦點上,目的只為了勉強維持既存的銀行系統免於崩潰。

一縮就死一放就亂

因此,整個金融系統的腐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對整個金融系統失敗的認知若一經傳播,將來得既快又全面。

很自然地,對中國政府而言,有關金融資訊流量(flowoffinancialinformation,FFI)的管控,是攸關死生的大事。和中國政府合作的銀行,不論是基於政治考慮,抑或基於銀行本身生存的考慮,都會和中國政府配合,共同管控(且經常遮掩)真實的金融資訊,直到紙包不住火,持續惡化的情勢再也難以遮掩為止。

當金融資訊的管控與遮掩不再有效,大眾與國際社會,不論他們多麼地不情願,最終認知到主要的金融機構已經腐蝕殆盡時,整個經濟就會走向崩盤的危機,除非中國政府採取激烈且嚴厲的救亡措施。但是,一旦採取這種措施,將更加落實大眾對金融危機的疑慮,從而使危機加速引爆,而危機的引爆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接下來,整個經濟體系將歷經一段漫長的全身不適期——在這個過程中,在加速原理與乘數效果這兩個經濟學原理的交互作用下,一些產業部門的衰退勢必將影響到其他的關聯產業,從而應驗著中國俗諺「一縮就死,一放就亂」的效果。

中國政府正努力地謀求預防危機的全面引爆,最近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用意是制止將銀行系統全面捲入而不斷加速中的債務生成過程。當然,如果銀行停止放貨業務,整個中國的經濟系統就會崩盤。如果中國政府能夠控制局勢,繼續維持住外國投資人的信心並讓他們繼續將大筆大筆資金注入中國,或者如果中國政府可以持續有效地推進擴張性的出口政策,那麼中國經濟便可以免於崩盤的命運。然而,如果出口碰到極限(因為外國買主的需求並非無限)且全球的金融市場因中國的變動而陷入一片恐慌,那麼中國的經濟系統就會崩潰。

中國政府知道一場巨大的危機已橫亙在眼前,能不能從這場危機的邊緣安然度過,仍是未知數。四月廿八日有關放貨業務暫停(實質上從四月廿八日暫停至五月八日)的動作,就是為了爭取時間來處理嚴峻的這場挑戰。當華爾街日報搶先在四月廿九日報導這則消息並引起其他國際媒體的跟進後,中國政府警覺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可能有崩解的危機,因而趕快將先前的命令暫停並否認有下令暫停放貨業務這回事。

銀行系統早已失控

問題是這個過程已經暴露出中國經濟疾病的嚴重程度,銀行系統已經失控,而北京當局還不很清楚如何能夠穩住銀行系統且不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喪失信心。

事實是,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管理單純景氣循環的技術性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是整個銀行系統已經幾近全面崩潰並將因此影響到總體經濟的結構性危機。現階段,根據前述國務院的相關作為,北京當局顯然希望透過一些技術性措施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這些措施看來不會對結構性危機產生真正的治本療效,整個系統正在崩潰之中。

整體而言,就像先前其他的亞洲國家難以避免經濟鐵律一樣,中國這一次也無法避免這個經濟鐵律。中國政府並不能採取完成所有診療所需的全盤激進改革,這種作法勢必激起政治混亂。

中國政府顯然預見到強行推進經濟改革的經濟必要性,以及推進經濟改革所必然帶動的政治風險。因此,中國政府在發動經濟改革攻勢之前,先封鎖香港的民主,藉以向中國國內的所有勢力展示黨國當局壓制任何民主化要求的決心與意志。換言之,四月廿六日有關香港普選問題的行動,本質上是政治性的先制攻擊。

事實上,不僅中國政府相當清楚中國經濟局勢的真實狀況,這種清楚但為言明的認知,還反映在中國人自己的行為之上——@市場上明顯出現一些個別投資者與機構法人在發現萬事休矣的情況下,已大筆大筆地將錢抽出中國:中國政府估計一九九七年至九九年的資本逃避總額為五二○億美元,其中有許多是腐敗官員的傑作。外國分析家則估計近年來的資本逃避總額在兩百億至五百億美元之間。

這種情況讓中國的領導人判定他們已在經濟事務上遭遇重大危機,而四月下旬的連番動作,就是這種認知的產物。中國政府正努力地謀求管理這場危機,並希望能夠安然度過難關。然而,就算中國政府再努力,最佳的結果充其量也只會是日本式的未死不活。

影響與展望

重點是,姑且不論日本的經濟困難並未真正解決,在遭遇長達十餘年的經濟危機(「平成危機」)中,日本依靠著強健的民主政治與社會體系,因而能夠勉強度過難關而不至於陷入政治與社會體系的崩潰危機——即政治學學理上所謂的積累危機(accumulationcrisis)導致正當性危機(legitimationcrisis)。然而,中國卻沒有那樣的政治體系,當代中國仍然是黨國專政體系且這個政治體系的唯一正當性,就是建立在經濟成長之上。簡言之,日本式的處理,絕對不可能適用於中國。

那麼當中國陷入經濟危機時,是否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震撼?確實,可能有不少經濟學家或企業家會如此預期。然而,這種預期不符事實。

回顧過去幾年的經驗,日本與東南亞經濟的崩盤並未像外界所預期的那樣,對世界經濟產生全面性的衝擊。當然,投資受到嚴重影響,而設定年度獲利率一○%的一些投資計畫也化為烏有。但畢竟有許多國家因為日本與東南亞的經濟危機而獲利,尤其是美國,因為許多資金在恐慌後急忙逃往美國市場。

事實上,一些經濟學家主張說,一九九○年代初期與一九九○年代後期美國經濟的兩波熱潮,主因之一就是亞洲避難熱錢的挹注。

全球經濟不會因為中國經濟的重症而陷入恐慌。會陷入恐慌的最可能是中國經濟本身,以及和中國經濟緊密相連的周邊鄰國——一般而言,關係越緊密的國家受傷的程度越強。由於匯率被嚴格管控而未能自由浮動,中國政府較七年前的泰國和印尼政府相比,擁有更多的政策工具來處理問題——這是何以中國政府一貫拒絕匯率自由化的根本原因。

政治賽局才剛開始

在最終分析上,中國的經濟賽局已經結束,而政治的賽局才剛開始。無論快慢,隨著中國經濟往惡化的方向前進,經濟問題所造成的政治後果更為重要。就算中國經濟最後能夠避免崩盤的命運,整個過程也將極為辛苦並將因此支付巨大的代價。就目前而言,中國不會那麼幸運地度過難關,而過完今年,進入二○○五年,整個後遺症會更清楚地暴露在國際社會與中國人民的眼前。

結論是,中國的經濟奇蹟已經終結。這意味著,台灣政府與民間對中國的經貿與投資策略,現在都應該重新全盤檢討,「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將被證明是一個錯誤的政策,因為中國經濟的現實表明台灣對中國的經貿政策「積極開放」毫無合理性,而面對中國經濟乃至政治的巨大變局,至少在經濟層面上,台灣也不應高估自己的「有效管理」能力。至於爭論多時的「三通」,至少應等到二○○六年再來檢討。 .....2004-05-08【台灣日報】


 

建立檢察官淘汰機制 司改才有未來

 

2004.05.08台灣日報

◎ 包清田

繼前陣子檢察官擱置簽收判決書的積習被媒體披露,而且有多起知名案例,由一審無罪、檢察官上訴逾期、二審纏訟、最後三審都被最高法院判決無罪定讞,突顯出社會正義因而沉睡的隱憂,如今台南地院檢察官宋宗儀涉嫌違背職務、收賄、瀆職等罪嫌,被台南地檢署羈押,讓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又向後倒退一步,這樣的現象,實在不容忽視。

司改在去年9月1日的刑事訴訟法新制上路後,曾讓多數的民眾對司改重新拾回信心,但新制實施至今已超過半年,最近一份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針對高檢署檢察官到庭實施公訴的問卷調查報告指出,高檢署檢察官半年來落實刑訴新制的情況並不理想,其中最明顯的缺失是:僅54﹪的檢察官在「準備程序」中有全程到庭,而在「審理程序」中,甚至有2%的檢察官完全沒有到庭,另外有高達70%的檢察官在陳述上訴(起訴)要旨時,僅簡單陳述:「如上訴(起訴)書所載」,似嫌虛應故事,而且有七成以上的檢察官,並未提出「證據清單」、「聲請調查證據書」或「論告書」,讓人不禁懷疑檢察官是否有善盡其舉證責任。

一般民眾常常把檢察官當成是打擊罪犯、維護正義的先鋒,而我們也相信大多數檢察官的確是負責盡職,然而從最近媒體的報導得知,仍然有少部份檢察官的品德操守值得好好檢討,尤其是最近涉嫌多起貪瀆案的檢察官宋宗儀,司法界人士常在私下討論「他為什麼還沒被抓起來?」而且還稱他為台灣司法史上的「奇葩」,像這樣貪贓枉法的檢察官竟然還能一直存在到今天,可見不適任檢察官的淘汰機制真的要加快腳步建立,否則司法改革之路將是遙遙無期。(作者為大學副教授)

 

法官是否公正--由1992年「退報案」談起

 

2004.05.08台灣日報

◎ 松山阿圭

台灣日報在5月4日頭版刊登,某熟悉選務工作的人質疑連、宋所提選舉無效之訴的審判長鄭雅萍和俞姓法官先生的政治立場,可能會影響合議庭審案。對於法官公正與否,我認為吾人只能「聽其言、觀其行。」靜待開庭過程及審判結果,方知他/是否公正。在此以「退報案」作為我論證的基礎,並讓不清楚這個案子的朋友了解本案。

一九九二年十月自稱台灣第一大報之聯合報,片面引用中國李瑞環的談話,誤導和恫嚇台灣人民追求主權獨立的意願。為了抗議聯合報長期以來的攏斷和扭曲,台灣教授協會、台灣醫界聯盟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共同發起「我家不看聯合報」的退報運動,呼籲人民抵制聯合報直到該報恢復為公正的社會公器為止。

退報運動發起後,民間響應熱烈,使該報市佔率大降。但聯合報不知反躬自省,卻反控李鎮源院士、林山田教授、林逢慶教授、楊啟壽牧師等四位發起人誹謗,最令人義憤填膺者乃是:初審的鄭姓女法官兩套標準--在法庭上讓七、八十歲的李院士罰站;「傳訊」聯合報董事長王惕吾,則是請他至辦公室坐下談。開庭時被告律師團皆為一時之選,英姿雄發,答辯表現較聯合報委任的律師為佳。

但是判決書下來就令人傻眼了。內容寫道,台大法學系教授林山田博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故判處他五個月有期徒刑。李鎮源博士、林逢慶教授及楊啟壽牧師則個拘役五十天。二審時,因林山田教授掌握到聯合報誹謗四人的證據,於內部刊物說四人是「恐怖分子」,反訴聯合報。所以法庭可能在「各打五十大板」的原則下,判決兩件官司皆無罪。寫這麼多,不是要學馬先生挖「五四」、國民黨拿了「蔣經國」的屍體來唬人,而是想要說明:「法官開庭就像一盒巧克力,沒有打開(開庭)之前,你永遠不知道結果怎樣!」
(作者為民間企業員工)

 

胡志強遭疑洩漏役男資料

 

2004.05.08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