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09
不是民主忠誠反對黨的領袖

 

2004.05.09自由時報

☉邱垂亮

 民主政治成功運作,要有健全的兩黨或多黨制,經過選舉,成不王但執政,敗不寇但在野,成為忠誠反對黨,有效制衡執政黨,等下次選舉圖東山再起,爭取執政。其名為忠誠反對黨,就是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和個人利益,對執政黨好的政策支持,壞的政策反對,產生建設性的制衡效應。這是民主政治的ABC,簡單明白。

 以次ABC論之,三二○大選後的連戰和宋楚瑜,小輸敗北,如經法治程序尋求驗票,起選舉無效之訴,平心靜氣等司法決定爭議,如得翻盤,則可重選、甚至執政;如又輸,則俯首認輸,努力扮演忠誠反對黨領袖角色。而且,中選會根據選罷法三二六宣佈扁蓮當選,五二○依法宣誓就職,雖選舉無效之訴未結,但如大方參加扁蓮就職典禮,全民一定喝采,連宋成忠誠反對黨領袖典範。

 可惜,兩位黨主席背此民主ABC而行,以一句選舉不公發動非法(後馬英九就地合法)群眾運動,發表極端恨扁、反扁激情言詞,煽動群情沸騰,導致暴亂,嚴重破害台灣難能可貴成功發展的民主政治,其非民主、非理性言行,絕非忠誠反對黨領袖應有作為。

 如今,五二○到了,經過近一個月的折騰,李昌鈺的科學鑑識,證明三一九槍殺屬實,阿扁沒有自導自演,全面驗票將開始,選舉無效之訴也進入司法程序,激情應平靜,憤怒應息止,理性應恢復,省思應啟發。國民黨內要改革、民主、世代交替、連戰和黨務主管下台、黨有新的論述等之呼籲,此起彼伏,全國人民都聽到了;匪夷所思的是,獨獨連戰和身邊心腹好像都沒聽到。

 副主席馬英九日前罕見地在中常會上,當面向主席連戰建議「民眾期待強而有力的leadership(領導),與明確清楚的方向」,他建議連戰在五二○前應就國民黨日後和親民黨、新黨關係如何延續、合作,及驗票結果成功或不成功時要如何表態這兩件事,主動對外說明。
 馬英九甚至明指,「五二○發表演說告訴支持者該怎麼走,比聚集群眾活動還重要!」馬英九講完,連戰立即回應,指「一篇演說有什麼效果?那是陳水扁沒有回應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他接著說,國民黨叫群眾不要聚集活動,「群眾會聽我們的嗎?」他並再度對陳水扁喊話:「你到底在怕什麼?五二○之後,難道陳水扁要繼續躲在拒馬、蛇籠、雞爪釘及防彈玻璃裡面嗎?」

 另一位副主席王金平提議「不分區保障四分之一青年」,中常委洪秀柱等反對,連戰最後裁示「以後各小組會議內容,在未定案前不宜對外發布」。給王金平一個軟釘子撞。多位中常委對媒體表達五二○國親不宜辦活動,但連戰在中常會定調:「不要問國親五二○要做什麼,要問陳水扁在五二○前做了什麼?」好的建議,連戰好像都沒聽到、沒聽懂。

 台北市議員陳錦祥等,日前要求連戰等領導階層,應為總統大選的敗選負起責任,連戰及六位副主席、祕書長林豐正和一級黨務主管都應立即辭去黨職,以示負責。不僅連戰和林豐正不理,以一句「選舉還沒結束」四兩撥千斤回絕,馬英九和王金平也沒膽,只淡淡說立委選舉後再說。

 可惜的是,馬英九也不像是忠誠反對黨領袖人物。他最近撰寫紀念五四運動的鴻文,充滿反扁、批扁的偏頗心態。滿口民主,卻一點也沒有忠誠反對黨領袖的理性民主修為。他一開口就說,總統大選前後社會不安,族群對立、民眾情感的撕裂前所未有。他說阿扁像製造恐怖政治的納粹和布爾什維克,反覆灌輸公投與制憲是「普世人權」,是「愛台灣與支持民主」,賦予至高無上的道德光環,從而建立無人敢於挑戰的政治與思想權威。「台獨」、「公投」與「制憲」正逐漸發展成三位一體的新神學,一種不容任何人質疑的絕對道德,執政者可以輕易地以這種新神學偶像的身分,扭曲理應中立的行政機制,使公眾噤聲,並以「民主」的名義無限地擴張權力。

 這樣偏差、刻薄的批判,理性、公平嗎?把阿扁和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蔣介石比,把台獨、公投、制憲等平凡的民主理念,比成製造專制獨裁的「新神學」、「絕對道德」,有道理、有公道嗎?
 阿扁能造神、能以民主之名無限地擴張權力?誰信?馬英九如是信,彰顯的是不懂民主、非忠誠反對黨領導人的狹窄心態、錯誤認知。

 國親陣營幕僚規劃,五二○當天將由連、宋兩位主席領軍,帶領群眾戴著口罩,繞行就職典禮管制區外圍散步,效法印度聖雄甘地進行和平抗爭,向阿扁表達沉默的抗議。把連宋比甘地,絕對是世紀最大荒謬、諷刺。不知是連戰還是阿扁在造神。一人黨親民黨的宋楚瑜,不是忠誠反對黨的領袖。連戰不是、馬英九也不是忠誠反對黨的領袖,他們都權力慾太重,把個人的利益看得比黨和國家的利益重要,把國民黨帶到自我毀滅之途,把台灣民主制度破壞得慘不忍睹,把國家帶到四分五裂、動盪不安的悲情境界。(作者邱垂亮╱淡江大學客座教授)

 

蘭大衛醫師一家給台灣的生命之愛

 

2004.05.09自由時報

☉盧俊義

 說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很快就會令人想起一則感人肺腑之愛的故事,那是發生在一九二八年彰化有一年僅十二歲,名叫周金耀的小孩,因不小心跌傷了腳,關節部位傷口潰爛化膿腫脹,經人介紹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去就醫。當時院長蘭大衛醫師發現傷口已潰爛了一大片,孩子一直高燒不退,蘭先生娘(蘭醫師的妻子蘭連瑪玉,Marjorie Learner Landsborough)知道此事之後,每天到醫院去照顧這孩子,並且一再鼓勵他要勇敢,經過全體醫護人員細心照顧之下,傷勢才逐漸穩定下來。

 有一天,蘭先生娘竟然開口要求丈夫蘭大衛醫師割下她腿部的皮膚,補到這孩子的腳上,以彌補一直無法癒合的膝蓋傷口。那時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並沒有像現在有最新穎的醫療科技設備,就在蘭先生娘的堅持之下,蘭醫師從妻子的腿上割下四條,每條大約是寬一寸、長三寸的皮移植到這孩子的腳上傷口處,這段故事就是聞名於台灣醫界「切膚之愛」的軼事,流傳迄今依舊令人感動不已。

 雖然這件動人的愛之事蹟離今已有七十六年之久,不僅是彰化人,可以說所有聽到這故事的人都會動容。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件台灣醫界第一次的移植手術並沒有成功,但奇妙的是因為蘭先生娘無私的愛,卻使周金耀從生命垂危的邊緣逐漸康復起來,後來不僅痊癒,並且他還獻身當傳道,也曾擔任過長老教會第十四屆總會的議長。

 而最令我們動感的是,蘭大衛醫師的兒子蘭大弼醫師,後來接續了他父親的志業,也獻身為台灣的醫療工作服務。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母親如此偉大的奉獻而經常津津樂道,或是要求我們的社會回饋甚麼,沒有,完全沒有!甚至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於前年(二○○二年)十一月出版「蘭大弼醫師口述歷史」一書中,劉翠溶、劉上永、陳美玲等三位學者對他訪問中談及此段歷史事蹟時,蘭大弼醫師也只是淡淡地談及,並且表示那件事在他的印象中是:「我記不太清楚。看不到很多你可以知道發生在那裡。家母也不曾多說,她只給我看一次,我不記得家母曾告訴過我。因為她生我時感到痛,她把皮膚給周金耀時也感到痛,所以痛是一樣的。而我們兩人都是她的小孩。我推測那只是一個傳說,一個謠傳而已。我從未曾聽說,而且我也完全不記得。」(該書第五十九頁)看吧,在他眼中,病人周金耀這小孩和他都是媽媽的孩子,這樣謙卑自己父母所做過的感人事蹟,一點也都不誇耀他們一家二代在台灣醫界的貢獻,這才是真正仁心、醫術的最佳典範。

 蘭大衛醫師是英國人,在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以年僅廿五歲的青年,就接受英國教會的差派來到剛被中國割讓給日本的咱台灣,並在次年(一八九六年十一月)接下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工作。而他的孩子蘭大弼醫師則是在一九五二年接下父親的工作,父子兩人共計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長達六十八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父子兩人透過醫院的設備,訓練出許多傑出且優秀的醫護人員,為台灣醫療工作奠下了相當好的基礎,特別是蘭大弼醫師對台灣在神經醫學上的貢獻更是有目共睹。他們所得到的,並不是賺許多錢、投資大企業,更不是現在接棒者用盡辦法賺大錢、蓋大樓顯耀自己的才華、功業,都不是這些粗糙的表面,而是父子兩代將他們生命中最真實的愛留在台灣、奉獻給台灣,尤其是蘭連瑪玉的「切膚之愛」更是永遠留在台灣人的心中。出名的畫家李石樵先生也曾以此故事繪了一副「切膚之愛」的圖畫,以紀念這件留給咱台灣人最珍貴的刻骨銘心之愛。這也就是為甚麼在彰化民間會流傳著一句話說:「南門有馬祖,西門有蘭醫師。」

 一個來自遙遠的英國,且是畢業自蘇格蘭首府最頂尖的拉斯哥大學醫學院高材生,年紀輕輕之際就志願獻身到這個當時還相當純樸、保守的台灣來,並將自己妻子的皮膚移植到一個完全陌生、貧病交加的孩童身上,這種愛,才是真實的生命之愛!也因為這樣的愛,才會使人的生命復甦,也才會使人從「死亡」復活過來,使失落的生命重新尋回。

 真實的愛,不是用棟棟水泥大樓建造起來的,也不是新穎科技設備鋪陳出來的,而是用誠實的心將生命彼此融合在一起才能孕育得出來。蘭大衛醫師的家族留給我們這樣的生命教材,值得我們珍惜和傳承。

 今年正好是蘭大弼醫師九十大壽,他最近接受台南神學院之邀回來台灣,僅以此文表示衷心的感恩。(作者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李登輝:選後紛爭 黨國思維的最後反擊

 

2004.05.09自由時報

〔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前總統李登輝昨日參加由群策會舉辦的「從二○○四年總統大選看台灣民主法治之發展」論壇時指出,台灣在今年三二○總統大選之後,因台灣主體意識的建立並落實主權在民的思維,才走出了國共內戰的陰影,至於選後的政治紛爭,則是黨國思維的最後反擊,在無法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下,不用幾個月就會消失不見。

 李前總統表示,台灣在一九九一年終止動員戡亂之後,已承認中共並非叛亂團體,但台灣真正走出國共內戰的陰影,則是在今年三二○大選之後,代表台灣主體意識的陳水扁總統獲得半數以上選民認同,順利連任成功。

 他並指出,在選後部份人士以沒有事實的指控進行抗爭,這是黨國思維的最後反擊,並無法獲得大多數民眾的支持,而所謂的選舉爭議也進入司法程序,但政治亂象卻層出不窮,甚至還有人以「新民主」為口號,貶抑台灣的民主成就,把自己當成是唯一真理,把民眾當成「憨百姓」,更誣指多數人選出的總統為「民粹」,拒絕承認民眾透過民主制度所表達的意見,這樣的情況不用幾個月就會消失不見。

 不過,李登輝也憂心地指出,在選舉結束之後,國際媒體紛紛報導此次選舉的最大意義是「台灣主體意識」的勝利,連中國方面都已「向前看」,對台灣進行新的佈局,並利用台灣內部的矛盾,在國際上增加對我們的壓迫。

 反觀台灣,迄今仍未脫離三二○選舉的爭議,也沒有將注意力放在未來,更未專心致力於如何在台灣主體意識下,去開展台灣的未來。

 為了台灣的未來發展,李登輝提出了三點呼籲,第一是強調要回歸民主法治,將選舉爭議交給司法解決,第二是必須在台灣主體意識的架構下,建立新的憲政體制,第三是要深化民主,凝聚新國民意識。

 對於台灣主體意識,李登輝指出,我們應該把三二○當作是另一階段的開始,以五十%為起點,讓台灣主體意識成長到七十五%,並運用台灣主體意識作為新憲法的架構基礎,以確保未來長期的發展。

 李登輝也舉出舊約聖經中「出埃及記」的故事,強調台灣正如同當時的以色列人,雖然已經走出了埃及,卻有人懷念以往稱為奴隸時的安定生活,台灣在走出了國共內戰的陰影後,也有人懷念舊有的黨國體制,甚至運用各種方式想讓其復辟。其實目前台灣面對的並非所謂的「族群問題」,而是「國家認同」問題,不認同台灣主體意識者,最後將遭到人民的唾棄。

--------------------------------------------------------------------------------

扁獲勝 象徵人民要求自決

〔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群策會昨日於台中市舉辦論壇,不少與談者認為陳水扁的當選,象徵人民要求自決的心願,並呼籲政治人物不要以「族群分裂」來掩蓋「國家認同」。

 此次論壇與談者包括學者阮銘、翁松燃、姚人多以及政論家金恆煒、林保華等。

 翁松燃以台灣民主的歷史階段來分析,他指出,從盼青天、望自由,促改革、爭平等,求民主、要參與,到了目前的要自主、要自決,這些階段讓台灣意識成為主流,因此對於選後的局勢,台灣人沒有悲觀的理由。

 林保華表示,大選後的台灣並非是族群撕裂,而是有人想把台灣這個國家加以撕裂,因此使用所謂的「族群」來掩蓋其國家認同問題。

 阮銘則分析指出,大選時「認同台灣」、「守護台灣」的議題,已經戰勝了「黨國復辟」、「一中原則」,而且在選舉結束之後,連宋想藉由外來勢力及國內的騷動,進行竊國、政變的美夢也已破碎。在人民的覺悟下,台灣已經通過這兩個歷史考驗,連宋的失敗並非是選前的兩顆子彈,而是在其路線上的錯誤,希望未來國民黨能依據蔣經國晚年的「革新保台」路線,才能順應時代民意。

 姚人多從媒體的報導來觀察總統大選,他說,台灣的媒體連開票過程都能灌水、造假,實在是世界奇蹟,而且在選舉前後,不少政治人物不負責的言論一再被報導,例如全民都可以槍殺陳水扁、民進黨派空軍進行人造雨來干擾泛藍群眾的抗議等等,這些未經查證、沒有證據、不負責任的言論,最後真相為何?媒體卻沒有報導,說謊的政治人物,也沒有媒體去要求他們要負責。不少所謂的「名嘴」在電台上罵陳水扁,台灣人民卻用選票來告訴媒體,阿扁的獲勝正是代表著人民對抗弱智的主流媒體。

 金恆煒指出,在陳水扁勝選之後,代表著台灣的民主發展不會走入東歐方式,極權的老政權終究無法復辟。李登輝十二年的執政讓國民黨走向本土化,可是後來在李登輝被迫離開國民黨之後,本土化反而成為民進黨的光環,國民黨無法分享,這正是國親聯盟失敗的主因。

 

譚若思:黨國體制 從此在台消逝

 

2004.05.09自由時報

〔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美國哈佛大學著名中國問題學者譚若思昨指出,台灣總統大選結果,顯示台灣民主會繼續發光,而五十多年來的黨國體制,將從此在台灣消逝。

 譚若思(Ross Terrill)是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他昨天在群策會舉辦的「從二○○四年總統大選看台灣民主法治之發展」論壇,以「民主發光、黨國消逝的台灣」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台灣總統大選結束,雖然國親聯盟落敗,但長期以來運用黨國體制的這一群人,直接認為其失敗的主因就是別人作弊,如果國親聯盟沒有獲勝,這場選舉就不具正當性,此一邏輯正是中國法統中所謂「天無二日」思維。

 他指出,黨國體制是法西斯主義與列寧式共產主義之結合,國民黨的開創者孫中山及其繼任者蔣介石加以引進,再融入中國傳統的帝王獨裁思維,造就了具備黨國特性的國民黨政權,其他政黨或團體都不能挑戰國民黨政權的正當性。

 在一九三○年代的南京及一九八○年代末期的台灣都是如此,國民黨的黨徽等同於國徽,黨歌則轉化成國歌,而黨的組織及勢力充斥在軍隊及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內,國民黨正如同歷代中國的帝王一般,都是「奉天承運」。這種黨國體制的思維持續至今,但在台灣開始民主化之後,這種思維卻逐漸脫離人民的意志,使得國民黨一再挫敗,到了二○○四年敗選之後,保有此一心態的國親聯盟終於奄奄一息,五十多年來的黨國體制,自此在台灣消逝。譚若思表示,連宋選輸的主因是在於陳水扁始終掌握了主動,從兩岸政策、國際關係到內政發展,甚至台灣主體意識的論述上,連宋只能跟隨著陳水扁的腳步,又無法對陳水扁提出抗議或是抨擊。

 陳水扁勝利之後,台灣的民主道路獲得確定,但在日後將有三個階段需要渡過,第一是現階段不正常的憲法亂象,這是黨國體制者的最後反撲,無法加以避免;第二是必須澄清台灣的地位,使其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第三則是有許多可能性的發展,或許台灣在文化及地理因素限制下,永遠無法脫離中國,但就算台灣獨立也不一定要敵視中國,也不一定把國家的未來和民主化的中國加以隔離。

 譚若思強調,民主是讓享有自由的人民處理其歧見的一種方式,它不保證每次都有圓滿結果,但民主國家的前途卻是開放的,台灣的民主政體終究會指出一條路,甚至讓中國邊陲的幾個地區起而效法。

許慶雄 台灣須變成國際認可的國家

 

2004.05.09自由時報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教授許慶雄昨天受邀在「自由十講」第三講,主講以「自由、平等與基本人權」。

〔記者王凌莉、李明賢╱台北報導〕鄭南榕基金會主辦,自由時報協辦的「自由十講」,第三場由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教授許慶雄以「自由、平等與基本人權」為題,從「自由國家」、「社會國家」及「福利國」等三種不同的國家型態,說明自由與平等的相互關係。

 他指出,要講人權就必須思考國家公權力保障人權的問題。

 他說,台灣的現況並不是一個能夠自由主張自己主權和立場的國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敢站起來建國」。

 日本近畿大學法學博士許慶雄目前在淡大日本研究教授憲法與國際法,他曾著書論述「台灣建國的理論基礎」,今年也發表一本著作談論「中華民國如何成為國家」。

 他說,台灣今天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釐清國家的定位,政府與國家不同,政府是國家的代表,而「中華民國」是政府,並非一個國家。

 他表示,對國際多數國家而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

 他進一步說明,早從大明帝國、大清帝國、中華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稱是新政府取代舊政府,並沒有在「中國」之外成立一個新國家。

 他認為,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變成國際社會認可的合法「國家」,至於國名、乃至國旗如何都不是重點。對於總統府計劃五二○總統就職當天廣發國旗,塑造旗海飄揚的景象,他批評此舉無疑是國家認同的錯亂,「維持現狀的中華民國是否還是國家?」由於國家定位不明,不少民眾恐怕會對這面國旗說不。

 他說,現階段政府的外交政策仍維持在爭取「中國合法政府的代表權」,如果不能建立新國家,中華民國就仍然只是中國的一份子,老百姓的人權如何得到保障?許慶雄說,人權與基本人權不同,人生而有人權,但基本人權則為納入憲法的人權,國家公權力必須盡全力保障基本人權,所以建立一個能夠保障人權的國家益發重要。

 從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國家型態發展與人權保障息息相關。

 他說,從一開始的專制獨裁國家、自由國家、社會國家,到目前歐美先進國家發展出來的福利國家,不僅保障人權自由,也保障人權平等。

 他表示,在思考人權保障時,必須兼顧自由與平等平衡發展。

 他說,現在人人強調自由,卻不思考平等問題。

 社會上論述仍集中自由,沒有平等觀念。

 他以媒體自由為例說明,媒體必須合理且客觀報導社會公共資源分配及運用情形,在發言自由的同時,還要思考平等與否。

 另外也舉婦女參政有保障名額為例,他認為,婦女參政保障名額違反了平等原則。

 他說,要推動婦女政府影響力及提升婦女參政權應從教育和觀念傳播著手。

 許慶雄表示,人生出來就不平等,但是社會應該以人權保障的觀念出發,以不公平的方式調整使其接近平等。

 他說,平等是衡量人權是非的基準,而人權的價值觀同時涵括自由與平等。

 他強調,社會不僅保障自由,也要追求平等,而人權保障必須落實於憲法,全賴國家公權力保障。

 

愛台灣與愛國旗

 

2004.05.09自由時報

☉胡文輝

 「愛台灣」與「愛國旗」,兩愛本無衝突,總統大選之後,藍綠對峙持續,兩極主義者各愛其所愛,更恨其所恨,分別投射在愛台灣與愛國旗上,而成社會對立的象徵。

 愛,必須以自尊、自重、自覺為基礎,愛台灣,代表人民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自尊、自重、自覺,並非只是「政治符號」,愛台灣就如流水運行、鳥飛草綠一樣!

 愛國旗也是很自然的,但在台灣,因歷史遺緒及國家認同問題,在人心中,形成複雜的情境,甚至愛恨兩極,這種矛盾是台灣的現實,無可逃避也不須立刻解決,大家都可在其中生活。

 愛台灣與愛國旗,現在縱然不能劃等號,但兩愛之間並非沒有交集,更無須對撞,在台灣命運共同體兼容並包之下,未來很有機會形成一個台灣為核心的同心圓。

 愛國旗與愛台灣形成兩極,選戰操作固為要因,而三二○之後,泛藍軍無限上綱的抗爭,才是鴻溝深化的催化劑。

 泛藍高層不接受陳水扁勝選,不信任槍擊案任何不利他們的真相,顯示的是一個帶著仇恨報復的自戀式集體心理現象,當他們的自我認同大夢失落,只好死抱舊認同,進行沒完沒了抗爭,否定民主選舉的正當性。

 最近,親藍的一些政學、文化等菁英,試圖以族群和解為題重整旗鼓,但以族群衝突、人民痛苦、民粹獨裁等武器,做選邊式批判,反而加深族群裂痕。

 自尊、自重、自覺的愛,不能做為相互否定的武器,愛台灣如此,分歧更大的愛國旗何能例外?

 國民黨執政時,每逢國家慶典,國旗與藍色黨旗齊飛,今年五二○,可望首度呈現國旗與綠色黨旗並秀,這將是愛台灣與愛國旗相容的重要試金石,營造大和解的新開端,國、親兩黨如此時尚不能舉藍、橘旗共襄盛舉,又何忍去現場破壞? (作者胡文輝,資深新聞工作者)

 

你是我最愛 林奐均奪獎

 

2004.05.09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