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3自由時報
黃適卓
李登輝前總統結合民間力量宣示啟動制憲列車後,經過數日的醞釀,朝野各政黨在憲政改造的光譜已可清晰定位,泛藍陣營將選前的承諾置諸腦後,認為體制外均無制憲之能,而民進黨囿於國內外壓力,此外為拓展中間選票,修正選前公投制憲之主張,強調透過現行修憲程序達成制憲之成效,惟台聯聲援李前總統的制憲運動,更以「正名新國家、制憲救台灣」做為年底選戰主軸。
選後,泛藍陣營仍耽溺在敗選的氛圍中,鎮日惶惶於國親合或是泛藍大聯盟等政治權謀計算中,對於台灣未來國家定位以及社會發展藍圖,仍然無法建構出一套可供評比的論述。而民進黨在阿扁五二○就職演說後,不停的向社會闡釋「如果一部憲法九十%以上都是新的,即使是依循現行修憲程序,仍然是一部新憲法」,希望解構其選前倡導之公投制憲的訴求。
的確,理論上若依循現行修憲程序,或許亦能完成一部新憲法。但困難處在於現行修憲門檻過高,必須要立法委員四分之三出席,四分之三出席委員同意,始能交付任務型國大,以當前朝野對立的政治情勢,希冀朝野能夠異中求同,取得共識,不啻是異想天開。甚至連公投入憲這樣一個條文,恐怕都會在冗長的討論,或是在各種議事手段延宕、杯葛下,石沈大海,遑論民進黨預設的九十%的條文呢?
筆者以為,唯有透過公投制憲,方能為台灣打造一部合時、合用、合宜的新憲法,而這也是未來數年內台灣最重要的課題,一條不可背反的道路。此外,透過公投制憲,更能促進台灣民主深化,提升台灣認同。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因此憲法的制訂必須打破閉門造車的菁英式修憲,促進全體公民的參與感,真正落實國民主權之原則,並引導公民思辨及創造公共論述,讓台灣進入民主深化的階段。其二,民族主義大師雷南(Earnest
Renan)曾指出「國魂是人民精神的導引,由兩項要件構成,其中一項和過去緊密相連,另一項和現在休戚相關。前者是共享豐富傳承的歷史,後者是今日今時的共識,大家一致同意共同生活、同心協力、堅定意志」。因之,唯有公投制憲,方能讓台灣社會共同體認憲政精神及意義,擘劃未來台灣的政治體制,進而提升「我群意識」,俾使台灣能凝聚成一「想像共同體」。
綜上,無論是民進黨的憲改主張和李總統、台聯所提倡的公投制憲,均體現帶領台灣開創未來的負責任態度,相較泛藍陣營的麻木不仁,無怪乎泛綠陣營能獲得台灣社會過半數的支持。而泛綠陣營雙方之主張,雖然因為程序及手段上有些許差異,背後隱含的意義不盡相同,但是終極目標一致,那就是為台灣量身打造一部新憲法。
對的路從來不好走,希望台灣社會在二千三百萬萬同胞共同努力下,共同克服艱難險阻,完成「正名新國家、制憲救台灣」的宏大願景。
(作者黃適卓╱台教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