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4台灣日報
(中央社紐約23日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分析報導指出,雖然中國退休將領力促江澤民迅速採取行動對付台灣,部分中共高層人士認為,入侵台灣之後果極難預料,並不主戰。
報導指出,自從陳水扁於3月間連任台灣總統以來,以往許多中國策士對於台灣很快便可與中國和平統一的說法,就很難站得住腳,而這種情況也造成了兩岸間新的緊張情勢。中國外交人員最近透露了一項訊息:退休將領力促江澤民迅速採取行動對付台灣,希望能在2008年北京主辦奧運之前解決兩岸問題。
是否侵台已經成為中共領導人的難題。領導圈內有人認為,若不使力以促成台灣的改變,會對於黨的正當性不利。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共一直向中上層階級菁英保證要創建一個偉大的國家。而如果無法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夢想就無法實現。
也有權力核心人士認為入侵台灣的後果難料。侵台可能嚴重損害中國成為超級經濟強權之崛起;如果情況發展不如預期,難免破壞黨領導班子的團結;這樣的行動也會引起亞洲鄰邦反對北京。
報導分析香港、台北、北京學界與外交人士對於這個問題的正反論點。對於中國不會侵台的理由,報導引述華府「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的亞洲問題專家米契爾。他指出,「從政治和經濟方面來看,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將使他們成為大輸家。中國希望專注在內部發展、和平及穩定。他們不希望讓人感覺到是靠著武力解決問題。」
報導指出,如果武力犯台一發不可收拾,中國每年5百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將卻步,勢將傷害東部沿海工業的蓬勃發展,每年6百至1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也可能受損。如果資金不再湧進,中國內部的新利益團體,包括銀行界和製造業,將會怨氣衝天。
更重要的是,兩岸間武力相向將觸動中日間潛在的不安。如果中國侵台,東京的民族主義分子將大有藉口發展核武。另一項後果則可能是日本經濟策略的改變。一家在台灣貿商的日本人士指出,日本勢必會轉移市場,離開中國大陸。該人士說,「我們寧可虧錢」以調整東亞市場,因應未來。
分析指出,莫斯科也不會忽視中國侵台的行動。一位外交界人士表示,台海軍事行動將讓莫斯科有藉口,只供應石油給日本。莫斯科不樂見中國迅速發展成超級強權,它可以用石油供應的問題作為制裁手段。一個充滿侵略性的中國勢將挑起一些歷史情結。
俄羅斯可將供應中、日石油的西伯利亞油管轉換為只對日本供應。石油供應是北京的敏感問題。據報導,中國的石油儲備只夠20天,而它的油源有75%仰賴中東。
終歸的一點是,中國並無意摧毀它與美國的關係。
另一方面,認為中國不免要對台一戰的理由是,北京感覺時不我予。幾年前,中國的智庫人士認為,經濟整合終會迫使台灣就範。然而,台灣政治上的發展愈來愈自主與民主。台灣正計畫修訂憲法和調整政府組織。這些計畫,看在僵化及不善妥協的共黨官僚眼裡,充滿疑懼。中國軍方宣稱對台攻擊已「接近準備完成」。
有些中國觀察家說,中國高層的內部互動,正迫使北京走向動武。根據此種推論,中國領導人在許多方面意見不一,但對取得台灣則無異議。雖然有些領導人個人反對動武,但在派系鬥爭的情況,以愛國主義為名會成為決策為基礎。
米契爾指出,「台灣是北京政權合法性之兩大支柱之一。收復台灣是終結歷史上的羞辱。就中國人的心理而言,國家的統一就代表了國家的偉大。」
分析指出,認為中國會動武的另一個理由是美國對伊拉克的所做所為。這種看法相當普遍。一些學界人士甚至指出:美國在伊拉克自顧不暇,不會再捲入太平洋小島的問題。鼓吹動武的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認為,迫使台灣回到談判桌的軍事行動,不會獲得太大的國際注意,「只會像是以阿衝突一樣」。
認為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武力犯台會反應激烈的人士當中,也有人指出:即使全球對武力犯台反應激烈,但「很快便會過去」。部份主張動武者也深信這一點。
.....2004-07-24【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