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4
「出草」,人祭文化的迷思

 

2004.07.24自由時報

林碧堯

 人類在畏天敬神的祭典上,以人身當祭品(簡稱「人祭」,Human Sacrifice)被視為最神聖的儀式。翻開印加古文明的敘述,在「太陽神」這部電影中,人祭幾乎等同於神權時代典型的宗教儀式。尤其每當人類面對各種天災地變時,人祭更被視為向眾神求饒的「妙方」,即使在古中國的歷史上,也有「河伯娶婦」的傳說。人祭的「淒厲」手段和「震懾」效果,更是銀幕常見的題材,「特洛伊,木馬屠城記」中的主帥阿葛曼農「弒女」以求女神阿蒂蜜絲停吹「北風」,隱約貫穿整個劇情的悲劇性。在台灣,「吳鳳」神話傳奇故事,就是原住民「人祭」文化的寫照;「出草」原是古代原住民「神聖」的行動,它應該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或是電影銀幕上,如今卻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演出,讓台灣的天空交錯著時空的倒置,令人迷惑。

 「人祭」舞台的建構者,在古文明中不是「先知」就是「祭司」;在現代文明中不是媒體就是政客。在歷次災難中,「人祭」往往也是執政者的保命丹,過去教育部長因學生翻船溺斃慘案而丟官,蔣彥士的「功德」為自己仕途鋪上了坦途,那是政客「以退為進」的高招;但是三年前的阿瑪迪斯貨輪油污事件,當時的環保署長不眠不休,夜以繼日地專業除污,最後仍然難逃「人祭」的命運,至今遠守西非,事後證明那是媒體邪惡的勝利。

 這次七二豪雨成災,重創台中縣仁愛鄉山區,呂副總統親赴災區,立即受到災民「要錢」的抵制,面對災情慘狀有感而發,直言當官政客之所「不當」言,但只要實際了解台灣生態之災難和背景,至今仍然參透不了原住民因呂副總統言論而要「出草」的理由。

 原住民要「出草」,當然就是要舉行「人祭」。現代祭司們把「矮黑人論」解讀為瀆犯了原住民的祖靈,將「移民南美說」延伸成了「滅族論」,於是為了爭尊嚴與求生存,「番刀出鞘」勢所必然,呂副總統被選送上「祭壇」,必須向原住民道歉!親藍媒體趁勢搧風點火,用「道歉有那麼難嗎?」專論敲邊鼓助陣;泛綠陣營也有不少「怨言」,只請阿扁搶救「人質」。不幸地,這種文化衝突,即使總統出面,但在政客不罷休的炒作下,短期內似乎尚難輕易化解,由此可看出「族群和諧」在台灣的複雜性,但是仍有賴政治人物以智慧去化解。

 從古至今,「人祭」都在轉移焦點,模糊真相!這次七二水災,災情確實嚴重,半世紀以來「開發台灣」的經濟政策已面臨急迫性檢討與修正的必要,全民不分族群都該謙卑地接受這個事實,以及為享受「經濟奇蹟」所該付出的代價負責。遺憾的是,這些活生生的「自然反應」卻在古老的「人祭」文化中迷失了,災情反而被淡化,焦點也因而被模糊了。

 廿一世紀的人類,面對自然生態都該擺脫舊思維,「明天過後」絕不只是科幻電影而已,「七二大水災」已呈現「明天過後,台灣版」的徵兆!台灣的上空,卻依然充斥著上古文化的色彩,令人不敢正視,但絕非歧視。嚴肅而言,整個大甲溪生態,都在山川經過「九二一大地震」和「七二大水災」中「反攻大路」,並邁向「光復大路」後,重塑新的面貌,人類如何再與自然和諧共處,建立台灣命運共同體,這個挑戰才是包括原住民的全體台灣人民所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作者林碧堯╱東海大學教授、台灣中社會員)

 

驗證爆疏失 駐英代表田弘茂去職

 

2004.07.24自由時報

外長的痛與苦

 外交部長陳唐山(右)、領務局長錢剛鐔(左)昨天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駐英代表處薦任秘書一時不察,核發驗證文書給汪傳浦的妻子,造成汪妻成功將名下兩筆不動產脫產;陳唐山表示除了薦任秘書立刻解職返國接受調查外,相關失職人員也將嚴辦到底,絕不護短。(記者葉志明攝)

 〔記者王平宇、鄒景雯、羅添斌、施曉光╱台北報導〕政府處理拉法葉弊案相關案件再傳重大疏失,因涉嫌拉法葉艦弊案潛逃國外被通緝的重大要犯汪傳浦的妻子葉秀貞,今年三月間以護照遺失為由向我駐英代表處領務組申請換發文件,不但獲換發新護照,據此申請六份不動產處分授權書獲准,並成功脫產兩筆在台價值上億元不動產。

 據確知,我駐英代表田弘茂為此事件主動請辭,已確定獲准將去職。另外,原內定將出任駐歐盟代表的前外交部長簡又新,決策高層認為恐怕也將受波及而難脫政治責任,是否如期外派,「確已受到影響」。

 據了解,承辦葉秀貞申請案的駐英代表處三等秘書張家華,就是去年核發汪傳浦相關文書驗證發生疏失案件的同一名承辦人。外交部已經訓令立即將該員停職召回,並移送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研議懲處方式。

 府院震怒要求嚴懲

 府院高層昨天聞訊皆表震驚與震怒,行政院長游錫?要求外交部即刻召回駐英代表田弘茂及相關人員返國說明並接受調查,對於這種「一過兩犯」的嚴重疏失,認為不可原諒,要求對失職人員依法嚴懲,以儆效尤。田弘茂與張家華等相關疏失人員,都將於今日搭機返台說明。

 外交部長陳唐山昨晚臨時召開記者會,自曝部內這項嚴重「疏失」,並向國人致歉。陳唐山說,至於其他與本案相關人員,外交部將在釐清責任後從嚴處分,並儘快公布懲處名單 。

 九十一年七月,拉法葉弊案嫌犯汪傳浦向我駐日內瓦辦事處申請文書驗證,經委託瑞士律師申請下,獲得文書驗證,企圖藉此將困在瑞士銀行的財產解凍,此案爆發後,外交部立即進行失職人員懲處,隨後撤銷之前同意核發之文件。

 汪傳浦因拉法葉案,被控妨害軍機罪並被通緝,汪妻葉秀貞今年三月則以護照遺失為由,提具向英國警方取得的報案證明,向駐英代表處申請補發護照。由於葉女並非國內司法機關通緝的海外列註人士,儘管她在申請時隱匿配偶汪傳浦姓名,但駐處仍依一般規定程序報部後辦理核發護照。

 五月發生七月發現

 五月二十一日,葉女持補發護照赴駐英代表處辦理授權書,授權其弟媳全權處理土地買賣、抵押、產權移轉等,駐英代表處承辦官員於五月二十七日製發在台六筆不動產授權書予葉女。

 全案直到七月二十日,駐英代表處新任領務組秘書業務交接時,前外交部長簡又新機要秘書、新任秘書蔣嘉一發現此事有嚴重問題,急電呈報外交部,但葉秀貞已成功脫產名下兩筆最具價值不動產。至於其他四筆不動產,因屬汪傳浦夫婦共有,或因登記在汪傳浦前公司名下,未能脫手。

 外交部七月二十一日已將此案呈報最高法院檢察署,並註銷駐英代表處原發之授權書,同時以不提案由方式通函各相關地政事務所,告知原授權書件號已撤銷,請暫停受理不動產過戶申請。

 一過兩犯啟人疑竇

 至於此事是否只是單純的行政「疏失」、或牽涉政治責任﹖或者汪家與這名承辦秘書有無牽連等,陳唐山坦言,去年二月間汪傳浦文書驗證案才引發軒然大波,卻接連兩次,很難不啟人疑竇,外交部對此也滿腹疑問。

 陳唐山於今年四月十六日接任外交部長,當時汪妻已向駐英代表處申請換發新護照獲准,不過他昨天強調,政府是一體且有延續性的,公開此案,是他就任三個月以來「最沉重、痛苦」的事,但仍將以「不護短」、「主動揭弊」態度面對。

 至於宣示不惜動搖國本也要揭發本案的陳水扁總統是否得知此事﹖陳唐山則說,他已經向游揆報告過。

 陳唐山說,經調閱駐英代表處三月十六日到五月二十七日報回領務局的相關文件,處理上「確有明顯行政疏失」,外交部也應負督導不周之責,將儘快與有關單位研議,防杜類似案件發生。

 

基督箴言報:犯台?中國鷹派鴿派拉鋸戰,退休將領力促江澤民迅速行動權力核心人士認侵台將重挫中國經濟引起鄰邦反對北京。

 

2004.07.24台灣日報

(中央社紐約23日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分析報導指出,雖然中國退休將領力促江澤民迅速採取行動對付台灣,部分中共高層人士認為,入侵台灣之後果極難預料,並不主戰。

報導指出,自從陳水扁於3月間連任台灣總統以來,以往許多中國策士對於台灣很快便可與中國和平統一的說法,就很難站得住腳,而這種情況也造成了兩岸間新的緊張情勢。中國外交人員最近透露了一項訊息:退休將領力促江澤民迅速採取行動對付台灣,希望能在2008年北京主辦奧運之前解決兩岸問題。

是否侵台已經成為中共領導人的難題。領導圈內有人認為,若不使力以促成台灣的改變,會對於黨的正當性不利。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共一直向中上層階級菁英保證要創建一個偉大的國家。而如果無法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夢想就無法實現。

也有權力核心人士認為入侵台灣的後果難料。侵台可能嚴重損害中國成為超級經濟強權之崛起;如果情況發展不如預期,難免破壞黨領導班子的團結;這樣的行動也會引起亞洲鄰邦反對北京。

報導分析香港、台北、北京學界與外交人士對於這個問題的正反論點。對於中國不會侵台的理由,報導引述華府「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的亞洲問題專家米契爾。他指出,「從政治和經濟方面來看,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將使他們成為大輸家。中國希望專注在內部發展、和平及穩定。他們不希望讓人感覺到是靠著武力解決問題。」

報導指出,如果武力犯台一發不可收拾,中國每年5百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將卻步,勢將傷害東部沿海工業的蓬勃發展,每年6百至1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也可能受損。如果資金不再湧進,中國內部的新利益團體,包括銀行界和製造業,將會怨氣衝天。

更重要的是,兩岸間武力相向將觸動中日間潛在的不安。如果中國侵台,東京的民族主義分子將大有藉口發展核武。另一項後果則可能是日本經濟策略的改變。一家在台灣貿商的日本人士指出,日本勢必會轉移市場,離開中國大陸。該人士說,「我們寧可虧錢」以調整東亞市場,因應未來。

分析指出,莫斯科也不會忽視中國侵台的行動。一位外交界人士表示,台海軍事行動將讓莫斯科有藉口,只供應石油給日本。莫斯科不樂見中國迅速發展成超級強權,它可以用石油供應的問題作為制裁手段。一個充滿侵略性的中國勢將挑起一些歷史情結。

俄羅斯可將供應中、日石油的西伯利亞油管轉換為只對日本供應。石油供應是北京的敏感問題。據報導,中國的石油儲備只夠20天,而它的油源有75%仰賴中東。

終歸的一點是,中國並無意摧毀它與美國的關係。

另一方面,認為中國不免要對台一戰的理由是,北京感覺時不我予。幾年前,中國的智庫人士認為,經濟整合終會迫使台灣就範。然而,台灣政治上的發展愈來愈自主與民主。台灣正計畫修訂憲法和調整政府組織。這些計畫,看在僵化及不善妥協的共黨官僚眼裡,充滿疑懼。中國軍方宣稱對台攻擊已「接近準備完成」。

有些中國觀察家說,中國高層的內部互動,正迫使北京走向動武。根據此種推論,中國領導人在許多方面意見不一,但對取得台灣則無異議。雖然有些領導人個人反對動武,但在派系鬥爭的情況,以愛國主義為名會成為決策為基礎。

米契爾指出,「台灣是北京政權合法性之兩大支柱之一。收復台灣是終結歷史上的羞辱。就中國人的心理而言,國家的統一就代表了國家的偉大。」

分析指出,認為中國會動武的另一個理由是美國對伊拉克的所做所為。這種看法相當普遍。一些學界人士甚至指出:美國在伊拉克自顧不暇,不會再捲入太平洋小島的問題。鼓吹動武的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認為,迫使台灣回到談判桌的軍事行動,不會獲得太大的國際注意,「只會像是以阿衝突一樣」。

認為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武力犯台會反應激烈的人士當中,也有人指出:即使全球對武力犯台反應激烈,但「很快便會過去」。部份主張動武者也深信這一點。

.....2004-07-24【台灣日報】

美新書「核武引爆點」深刻剖析台海安全問題指出,
美若減弱保台台灣將發展核武

 

2004.07.24台灣日報

(中央社華盛頓23日電)新出版的「核武引爆點」一書指出,台灣發展核武的主要限制在於政治因素,包括中國威脅台灣若發展核武就會攻擊台灣以及台灣在安全上對美國的依賴。但如果美國對台灣的安全保障減弱,加上東亞核子擴散情勢惡化,傳統上限制台灣發展核武的力量仍可能失效。

限制台灣核武將失靈

「核武引爆點(The Nuclear Tipping Point: Why States Reconsider Their Nuclear Choices)」一書由美國前副助理國防部長、現任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資深副總裁康貝爾(KurtCampbell)等人主編,布魯金斯研究所出版。此書針對台灣、埃及、德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南韓、敘利亞、土耳其八個至今尚未擁有核武的國家進行個案分析,探討這些國家過去為何未發展核武,未來則可能在那些誘因下發展核武。

本書有關台灣的一章由CSIS研究員米德偉(DerekMitchell)撰寫。他指出,過去迫使台灣放棄核武計畫的最大因素,現在仍是限制台灣發展核武的主要因素。過去美台之間堅強、穩定且互相合作的安全關係,是遏阻中國對台發動攻擊和防範台灣發展核子計畫的最佳利器。

但書中指出,在中國軍備越來越先進、軍力越來越強大的情況下,美台安全合作這項穩定力量可能會削弱,對於中國所採取的「速戰速決」策略,美國可能無法提供有效的保護。加上北韓等國家發展核武,造成東亞核子擴散情勢惡化,且台灣的民族主義越來越強烈,傳統上限制台灣發展核武的力量可能會失靈。

核武嚇阻刺激中國攻擊

台灣過去曾兩次嘗試發展核武,第一次是在1970年代,第二次是在1980年代,兩次都是在美國壓力下,分別於1976年和1988年被迫中止。

米德偉指出,台灣若要再次發展核武,主要限制在政治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過去曾聲稱,台灣核武化就會攻打台灣,因此台灣若要以核武作為嚇阻,反而可能會刺激中國發動攻擊。其次,台灣民主化之後,社會開放,媒體活躍,若發展核武很難維持秘密。第三,台灣主政的民進黨和以外省人為主的軍方立場不同,軍方不支持傾向獨立的政策,也不支持可能迫使軍方走向戰場的政策,而發展核武可能具有這些意涵。第四,儘管民進黨內的激進獨派最可能主張發展核武,但民進黨整體而言主張非核化,反對核能發電,也反對核子武器。

第五,美國強烈反對台灣發展核武,讓台灣發展核武將會嚴重破壞美國在全球推動防止武器擴散工作的信用。第六,美國反對海峽兩岸任何一方採取挑釁行動,而台灣發展核武很可能被視為會將美國捲入與中國衝突的挑釁動作。美國可能會以凍結或削減對台灣的國防協助,使台灣陷入失去美國支持的危險。

台灣發展核武技術OK

第七,美國可能停止供應核電廠燃料作為制裁,由於台灣對核電的依賴度達20%以上,美國若切斷燃料供應將嚴重衝擊台灣社會和經濟。

至於台灣發展核子武器的誘因主要出自兩方面。米德偉表示,一種可能是台海軍力失衡太過嚴重,使台灣認為有必要以核武來縮小差距;另一種可能是台灣認為美國對台灣的國防支持減弱,迫使台灣別無選擇。

本書也指出,台灣雖然早已拆除核武研發設施,人才也出現斷層,但相關科技基礎還在,如果要發展核武,技術應該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政治意志。如果台灣取得發展核武的政治共識,要生產出核子武器可能不需很長的時間。 .....2004-07-24【台灣日報】

 

平論呂秀蓮風暴

 

2004.07.24台灣日報

◎張學海

因為勘災的一席話,竟然會引起原住民同胞的群情激動拔刀鳴槍「誓言出草」,甚至不惜「霧社風雲」再起。看來「凱達格蘭大道」已經失去它原來賦予的神聖意義,成為台灣的「抗爭大道」。最近呂秀蓮風暴最令國人關心。

如果呂副總統真的有意歧視原住民,就沒有必要冒著颱風過後的危險深入災區慰問災民。也許正如災民憤怒地罵說是「作秀」吧!但她長期認養原住民小朋友莫非也是「作秀」?誠不知「作秀」為她連任之路加分多少?顯然這些動作並沒有為她帶來「美名」,反而帶來「罵名」,何秀之有?雖在至愚亦必不如此。

一席無心之話語,在有心人的炒作之下,極可能偏離本意,以訛傳訛造成誤解。基本上呂秀蓮「台灣原住民不是台灣的原始住民」在學界仍是值得討論的議題。甚至陳水扁總統為她緩頰的「原住民是台灣的原始住民」,似乎有代呂秀蓮「更正道歉」之意。但問題是「原住民」究何所指?是現今11族?還是12族?還是包括最近爭取成為13族的各族原住民?甚至所謂的「原始住民」其定義為何,本身就有不同的定義。譬如爭辯「雞生蛋蛋生雞」又有何意義?

誰才是「台灣真正的原始住民」?這個命題是很難有標準答案的,因為所謂的「標準答案」本身就可能不夠標準。因此,與其浪費過多的精力與口舌去爭辯現今無法證實的一項議題,導致族群對立、社會不安,倒不如認同無論先來後到大家都是台灣的住民,更具積極而正面的意義!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杭廷頓指出「在當前時代裡,文明的衝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建立在多元文明基礎上的國際秩序則是防止世界大戰的最可靠保證。」誠然當前台灣社會,族群對立與衝突是對台灣安定最大的威脅,建立各族群和平共存共榮的秩序才是可靠的保證!

呂副總統的言論媒體是否忠實報導?是否被少數政治人物藉機扭曲?抑或是年底立委選前造勢的提前開打?這些都值得冷靜分析,不要隨少數媒體和少數有心人過度的解讀。縱令呂副總統遣詞用句若有需要斟酌餘地,也要體諒她毫無任何惡意,實毋庸欲置她於「無語問蒼天」之境地。

無論原住民非原住民都是台灣的住民,何必斤斤計較而造成舉國沸騰?

(作者為中華法學會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4-07-24【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