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8台灣日報
◎陳文賢
台灣人民過去在中國國民黨專制威權統治之下,無法在自由意志的情況下表達對台灣前途的看法。從一九七二年以來國際局勢及台美中三方的關係都歷經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台灣所成就的民主化。
台灣民主化後所產生的民意,直接衝擊美中兩大強權之間有關台灣未來的論點與妥協。一個中國政策長期以來傷害台灣人民的利益至鉅,甚至影響台灣未來的前途,即便已經民主了的台灣,台灣人民在對台灣前途的選擇上仍備受中國的威脅恫嚇。
因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影響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發展與地位既深且遠,台灣必須比任何國家更嚴肅思考一個中國的問題。目前中國是台灣唯一的敵國,北京至今不願排除以武力作為解決台海問題的手段,更部署五百多枚的彈道飛彈瞄準台灣。台灣也是中國週遭鄰國中,在國際社會中最受到中國欺負打壓的一國。
美國一中政策內涵
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美中雙方於二月二十八日簽署了上海公報,根據上海公報,「美國認知,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國重申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符合美國的利益。」此一聲明成了美國所謂一個中國政策的濫觴。
美國一中政策的支柱尚包括分別簽於一九七九年的美中建交公報、一九八二年有關對台軍售的「八一七」上海公報、美國政府對台灣的六項保證及一九七九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美國一直認為台海兩岸在此一架構下,享有安定與和平並各自得到很大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因此美國強調美國不願見到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美國公開表示不會干涉兩岸協商後可能達成的終局結果,但是美國關切且強調的是兩岸解決歧見的方法必須是和平的。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也非全然無缺失,美國雖說持續「一個中國」政策,但卻三不五時引來中國的抨擊,甚至中國一直積極的厚實軍力,以便在台海發生戰事時能嚇阻美國的介入。台灣因民主化之後的一些因民主發展而有的作為,也引來美國部分人士的無法諒解,認為台灣誤判握有美國一張空白支票而可任意作為。一九九六年三月台灣的總統直選,中國在台海試射飛彈,迫使美國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以確保台海安定與和平。此一危機也發生在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之下。
一中的危機與挑戰
此種在「一個中國」之下所連帶發展出來的戰略模糊政策,亦即讓中國與台灣都無法確定美國是否會介入台海軍事衝突,也讓部分人士深覺可能帶來台海兩岸的誤判而更易引發軍事衝突的危機。布希政府對台海兩岸的政策,被認為是往戰略清晰位移,亦即在協助台灣防衛方面更加的明確。從布希總統本人的談話到軍售台灣等都顯現此一策略。但是布希政府也嚴厲警告中國及台灣不得片面改變現狀,對於台灣舉行過的公投及未來的憲法改革等都給予相當大的關心及政治壓力。今年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於年度報告中便指出,布希政府基於中國與台灣目前的現狀應考慮改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戰略上中國仍認為美國是中國崛起並在亞洲或世界扮演更大角色時的最大挑戰,中國基本上承認美國在國際及區域事務的主導角色,自認在可見的未來仍無法與美國匹敵。
台灣要注意的是中國基於上述的認識而在對美關係所列出的優先順序。中國在伊拉克戰爭一事相當低調,在北韓核武問題上表示合作的態度,但在所謂台灣問題上卻一再持強硬的立場。北京領導人深知目前並無實力與美國攤牌,在其他問題上採取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以便贏取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的回報。
此外美國在台灣議題上所採取的妥協政策,例如柯林頓政府時期所強調的對台三不政策,也讓中國認為繼續採取強硬的態度有助於對台灣議題的定調。從李登輝前總統於一九九九年所提出的台海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定位,到陳水扁總統於二○○二年所講的台海兩岸是「一邊一國」的關係,台灣必須有整套連續的政策及穩健的做法。
中國的反彈威脅自是必然,但是針對在台灣對外關係最為重要的美國,台灣應下更多的資源與努力,作全方位的聯繫與溝通,當然美國在短暫的未來不可能支持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如同美國政府所言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惟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
然而,就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利益而言,支持獨立的台灣卻幾乎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特別是在美國還無法確知崛起後的中國會成為什麼的情況下,犧牲台灣必然會是促使中國更往美國所不願看到的方向加速崛起。
台灣正常化戰略藍圖
台灣必須思考的是,台灣成為一正常國家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有何交集。台灣也必須思考美國在協助台灣邁向正常國家之過程,會遭遇哪些挫折、困難及阻礙,台灣則必須有所衡量,配合及妥協而迂迴前進,但是同時要讓美國了解台灣邁向的目標並沒有改變。過去碰到類似的事情,台灣不是被美國誤解成對於美國的利益不夠尊重及敏感,即是被美國認為台灣只求形式而沒有整體戰略做法的解讀。這是最糟的情況,美國非但無法基於美國的利益在戰略上協助台灣迂迴前進,反認為台灣做法不夠成熟及細膩,而成為美中關係之間甚至亞太區域的麻煩製造者。
期望美國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台灣必須有更深沉的戰略思考。台灣必須有邁向正常化國家的戰略藍圖,台灣的地理位置是一項戰略資產,台灣的民主自由是與國際主流社會的共同語言,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台灣的命脈,也是台灣對外關係的一項利器。台灣必須釐清與美國在亞洲所要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可以配合協助之處,台灣與美國短中長程的共同利益又為何?
期望美國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台灣恐怕必須先面對這些基本功課。美國談台海問題或台灣的未來,不盡然全是從理想主義或道德外交切入。如果過去台美中關係史是一面借鏡,台灣不能忘了在自由民主的論述之外,也必須了解尼克森、季辛吉、毛澤東、周恩來所使用之共同的戰略語言--Reapolitik。
(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2004-07-28【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