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8
台灣原住民的祈禱

 

2004.07.28自由時報

羅榮光

  七月廿四日應邀參加「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成立五十週年慶典」,在中部埔里地區的感恩禮拜中講道。有該地區布農族、賽德克族、泰雅族及鄒族的教會牧師與信徒八、九百名齊聚一堂。

  五十週年慶典之主題為「基督是台灣原住民的希望」,期盼基督信仰與福音的傳播能帶給國內原住民族新的希望,尤其是處在廿一世紀新時代,多元、全球化與資訊發達的挑戰中,原住民的生存、身分與尊嚴能夠繼續維護與成長。

  同時間也正逢立委高金素梅及在野黨立委鼓動三千多名各族原住民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上向呂秀蓮副總統嗆聲,「出草」抗爭,要求她向原住民道歉。

  在埔里的原宣會五十週年慶典結束前由布農族教會的伍賜福牧師(原名:Lida Islituan)主持「獻身與禱告」的時間,他先以聖經的教導勉勵信徒獻身服務教會與社群,然後主持獻身的祈禱,要每位與會者開口祈禱。伍牧師要大家先為原住民出動到台北凱達格蘭大道的抗爭活動,扭曲「出草」的原意,造成族群間的緊張對立而認罪悔改,接著他提到要為國家各界對原住民遭受天災後的救助與照顧來向上帝感恩,最後要大家為祝福各族群共同和諧相處,彼此相愛出聲祈禱…。伍牧師帶領的這段祈禱,使我做個客家人深受感動,淚水盈眶,一個願意自我反省的民族才有真正的希望。

  在這段與原住民共同祈禱的時刻中,使我也想到做為客家人、福佬人也應當如何「認罪悔改」自我反省與檢討才好。我們住在平地的福佬人與客家人,自從移居來台三、四百年來,是否以漢人的鴨霸與自大性格長期欺凌與歧視單純率直的原住民呢?平地的商人是否常以欺騙和不當的手段剝削原住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發表「尊重原住民人權的告白與呼籲」,文中曾提到:「由於漢人自中國大量移入台灣,使原住民生活遭受騷擾,並引致文化、傳統觀念的衝突,他們甚且遭受偏見、歧視,更有不擇手段的剝削和欺壓,生活安全及基本權益倍受破壞。這些不幸的事實,皆因緣於歷史的累積和政府不當的政策所造成,我們的教會亦忽略了做先知應盡糾正之責,為此,我們深感遺憾…。」我們福佬人與客家人若能真心自我反省與檢討,甚至認錯改正過來,我們的族群才有希望,才能改革與進步。

  在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帶著槍桿子逃亡來台的蔣家政權與「外省人」族群,長年來以少數「外省人」統治多數本地人,利用各種不公平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政策和不當手段剝削與壓制本地各族群,而照顧榮民的退輔會,佔據一些山區濫砍濫伐,導致山林生態深受破壞,這些不義的行徑,「外省」族群能否也自我反省、認錯與改正呢?

  做為一個政治人物,副總統呂秀蓮未經民進黨內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討論和決定,可以隨意發表移民中南美洲的政策性言論嗎?究竟她要做「政論家」或是政治家呢?祇有不斷地自我反省的政治人物,始能為國家帶來希望與進步。而立委高金素梅是否也能自我反省,究竟她是否存有父親(外省人)的強烈中國意識型態卻以母親(原住民)的面貌出現,來鼓動原住民的嗆聲與出草抗爭呢?她是否利用所謂「為原住民的生存與尊嚴」抗爭來掩飾自己個人的政治利益,為年底立委選舉的連任舖路呢?高金素梅是否也應知恩感謝,若不是呂秀蓮等在美麗島事件後的牢獄受難,使台灣走向民主自由,高金素梅豈敢任意嗆聲與出草抗爭?

  古以色列的詩人說:「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必不輕看。」(聖經詩篇五十一篇十七節),國內各族群若能先做自我反省甚至痛悔,不是祇怪罪別的族群,要能彼此接納、寬恕與真正認同台灣這塊土地與國家,才能給我們的台灣國帶來族群和諧與族群共榮的光明境界吧!(作者羅榮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台灣日報「一中政策」檢討系列(二),因應美國一中政策的戰略思維

 

2004.07.28台灣日報

◎陳文賢

台灣人民過去在中國國民黨專制威權統治之下,無法在自由意志的情況下表達對台灣前途的看法。從一九七二年以來國際局勢及台美中三方的關係都歷經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台灣所成就的民主化。

台灣民主化後所產生的民意,直接衝擊美中兩大強權之間有關台灣未來的論點與妥協。一個中國政策長期以來傷害台灣人民的利益至鉅,甚至影響台灣未來的前途,即便已經民主了的台灣,台灣人民在對台灣前途的選擇上仍備受中國的威脅恫嚇。

因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影響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發展與地位既深且遠,台灣必須比任何國家更嚴肅思考一個中國的問題。目前中國是台灣唯一的敵國,北京至今不願排除以武力作為解決台海問題的手段,更部署五百多枚的彈道飛彈瞄準台灣。台灣也是中國週遭鄰國中,在國際社會中最受到中國欺負打壓的一國。

美國一中政策內涵

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美中雙方於二月二十八日簽署了上海公報,根據上海公報,「美國認知,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國重申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符合美國的利益。」此一聲明成了美國所謂一個中國政策的濫觴。

美國一中政策的支柱尚包括分別簽於一九七九年的美中建交公報、一九八二年有關對台軍售的「八一七」上海公報、美國政府對台灣的六項保證及一九七九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美國一直認為台海兩岸在此一架構下,享有安定與和平並各自得到很大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因此美國強調美國不願見到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美國公開表示不會干涉兩岸協商後可能達成的終局結果,但是美國關切且強調的是兩岸解決歧見的方法必須是和平的。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也非全然無缺失,美國雖說持續「一個中國」政策,但卻三不五時引來中國的抨擊,甚至中國一直積極的厚實軍力,以便在台海發生戰事時能嚇阻美國的介入。台灣因民主化之後的一些因民主發展而有的作為,也引來美國部分人士的無法諒解,認為台灣誤判握有美國一張空白支票而可任意作為。一九九六年三月台灣的總統直選,中國在台海試射飛彈,迫使美國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以確保台海安定與和平。此一危機也發生在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之下。

一中的危機與挑戰

此種在「一個中國」之下所連帶發展出來的戰略模糊政策,亦即讓中國與台灣都無法確定美國是否會介入台海軍事衝突,也讓部分人士深覺可能帶來台海兩岸的誤判而更易引發軍事衝突的危機。布希政府對台海兩岸的政策,被認為是往戰略清晰位移,亦即在協助台灣防衛方面更加的明確。從布希總統本人的談話到軍售台灣等都顯現此一策略。但是布希政府也嚴厲警告中國及台灣不得片面改變現狀,對於台灣舉行過的公投及未來的憲法改革等都給予相當大的關心及政治壓力。今年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於年度報告中便指出,布希政府基於中國與台灣目前的現狀應考慮改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戰略上中國仍認為美國是中國崛起並在亞洲或世界扮演更大角色時的最大挑戰,中國基本上承認美國在國際及區域事務的主導角色,自認在可見的未來仍無法與美國匹敵。

台灣要注意的是中國基於上述的認識而在對美關係所列出的優先順序。中國在伊拉克戰爭一事相當低調,在北韓核武問題上表示合作的態度,但在所謂台灣問題上卻一再持強硬的立場。北京領導人深知目前並無實力與美國攤牌,在其他問題上採取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以便贏取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的回報。

此外美國在台灣議題上所採取的妥協政策,例如柯林頓政府時期所強調的對台三不政策,也讓中國認為繼續採取強硬的態度有助於對台灣議題的定調。從李登輝前總統於一九九九年所提出的台海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定位,到陳水扁總統於二○○二年所講的台海兩岸是「一邊一國」的關係,台灣必須有整套連續的政策及穩健的做法。

中國的反彈威脅自是必然,但是針對在台灣對外關係最為重要的美國,台灣應下更多的資源與努力,作全方位的聯繫與溝通,當然美國在短暫的未來不可能支持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如同美國政府所言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惟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

然而,就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利益而言,支持獨立的台灣卻幾乎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特別是在美國還無法確知崛起後的中國會成為什麼的情況下,犧牲台灣必然會是促使中國更往美國所不願看到的方向加速崛起。

台灣正常化戰略藍圖

台灣必須思考的是,台灣成為一正常國家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有何交集。台灣也必須思考美國在協助台灣邁向正常國家之過程,會遭遇哪些挫折、困難及阻礙,台灣則必須有所衡量,配合及妥協而迂迴前進,但是同時要讓美國了解台灣邁向的目標並沒有改變。過去碰到類似的事情,台灣不是被美國誤解成對於美國的利益不夠尊重及敏感,即是被美國認為台灣只求形式而沒有整體戰略做法的解讀。這是最糟的情況,美國非但無法基於美國的利益在戰略上協助台灣迂迴前進,反認為台灣做法不夠成熟及細膩,而成為美中關係之間甚至亞太區域的麻煩製造者。

期望美國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台灣必須有更深沉的戰略思考。台灣必須有邁向正常化國家的戰略藍圖,台灣的地理位置是一項戰略資產,台灣的民主自由是與國際主流社會的共同語言,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台灣的命脈,也是台灣對外關係的一項利器。台灣必須釐清與美國在亞洲所要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可以配合協助之處,台灣與美國短中長程的共同利益又為何?

期望美國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台灣恐怕必須先面對這些基本功課。美國談台海問題或台灣的未來,不盡然全是從理想主義或道德外交切入。如果過去台美中關係史是一面借鏡,台灣不能忘了在自由民主的論述之外,也必須了解尼克森、季辛吉、毛澤東、周恩來所使用之共同的戰略語言--Reapolitik。

(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2004-07-28【台灣日報】


袁健生觸犯刑法僭行公務員職權罪

 

2004.07.28台灣日報

◎王幸男

據報載,泛藍在美國發送「子彈門」小冊子,由國親駐美代表袁健生發送給美國會議員,袁並附上一私人信函,信函最後署名「大使」(縮寫Amb.),民進黨外交委員會立委蕭美琴指袁健生以「大使」名器對國家元首做不實指控及傷害國家民主體制的事,作法可議。筆者認為,袁健生僅為某在野政黨的「駐美代表」,並不具任何公務員身分或擔任公職,竟然冒用「大使」名稱並發函給美國國會議員,其作法不僅「可議」,甚至已觸犯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一項「僭行公務員職權罪」,檢察官依法應加以偵辦。

袁健生曾任北美司長、駐巴拿馬大使,為一位資深外交官,去年10月由駐洛杉磯台北經文處處長一職調回國內後,即於外交部非政府組織(NGO)擔任副主委,在今年初申請退休後,並不具有任何公務員身分或擔任公職。按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一項規定:「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根據自由時報2004年7月21日第3頁報導所附之照片,泛藍駐美代表袁健生發送美國國會議員的信函的確以「大使.縮寫(Amb.)」署名,袁健生既已辭去公職,卻冒用「大使」之名發函,即構成前述刑法之「僭行公務員職權罪」,所謂僭行職權之行為,係指無此職權僭越行使者而言,最高法院23年上字第21號判例可資參照。惟有疑問者,乃袁健生之發函行為,是否構成該條「行使職權」之要件,退一步言,即使否定其發函屬於「大使」行使職權之行為,則亦有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冒充公務員服章官銜罪」之適用。

大選揭曉後泛藍醞釀「政變」那幾天,袁健生在美國積極遊說,促請美國以海地模式逼阿扁總統下台,再扶持連宋接掌總統府(2004-04-28,台灣日報)。

最後,筆者必須再度強調,政黨輪替以來,「部分駐外人員」以及「退職之外交主管」因其國家認同混浠,在台灣與中國的議題上,數度荒腔走板貽笑國際之演出,自由時報與台灣日報社論數度為文提醒外交主管部門注意。部分駐外人員以消極的心態任事,甚至暗中扯台灣後腿,實已傷害國家利益,軍隊和外交人員,一武一文,都是在保衛國家的安全利益,台灣國際處境本已十分艱難,實不能讓這些「吃裡扒外」的蛀蟲把國家蛀光了,駐外人員對國家忠誠度之警訊不斷,難道執政當局還不知警惕重視嗎?

(作者為民進黨立法委員) .....2004-07-28【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