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3自由時報
葉海煙
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承認中國學歷才是愛台灣,才是為台灣長遠利益著想。教育部馬上作出回應,強調中國學歷採認與否,必須遵循國家整體政策方向,未來就算在WTO架構下進行雙邊談判,原則上也應「雙方對等」。而自由時報記者黃忠榮在「視敵為友莫非昏了頭」的標題下,更有如此強烈而犀利的評論:「如果未來國家領導人的可能人選,無法認清台灣的對手
- 中國,這樣的『今日之星』又豈能令人放心?」
顯然,馬英九如此高分貝抨擊國家政策,是多少有了那麼一點「總統候選人」的姿態,但遺憾的是他竟然忘了兩岸關係目前依然處在「法理上應對等,事實上卻不對等」的狀態,他又如何能承擔得起這麼一問:「中國還不承認台灣學歷,馬市長你知道嗎?」更不用說兩岸(其實是「兩國」)之間的文教政策是不能不在國對國的對等原則下,按實際之需求與要求,來審慎地斟定,而絕不能單向地躁進,或竟一廂情願地將自己一軍,徒然傷害了台灣。
此外,單就教育市場看來,在國內大學院校林立,大學招生壓力白熱化的情況下,若再驟然開放採認中國學歷,恐怕勢必對合法經營「台灣教育」者(包括公辦與民辦)造成重大的傷害,而這是不合乎國家正義與社會公義的。也就是說,在中國對台灣還充滿敵意,而我們自己的國家認同還充滿分歧的政治現實之中,教育與政治之間絕不能沒有良性的互動,而且教育利益一定得在國家利益之下,才可能貨真價實;特別是在中國一直運用教育為政治服務的意識形態之中,我們如何能奢談教育與政治脫勾?又如何能輕言教育市場的開放性運作?
如今,中國不僅在經濟上有無可預知的黑洞存在,他們在教育政策上也一樣充滿變數與未知數,表面看來,中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確實有了變革,也有所進展,但在教育資源仍然由官方力量全面掌控之下,中國的教育市場依舊在不開放的態勢下進行許多「內線交易」。單就他們各大學的對台招生來看,不僅花招百出,而且入學標準也不一,其中甚至真偽真辨,良莠不齊,和我們台灣一再改良的大學入學考試,又如何能相提並論?因此,若貿然承認中國學歷,承認所有台灣人在中國所拿到的大學文憑,這對國內莘莘學子無論如何是不公平的。
其實,當務之急是該如何來好好管控我們自己的教育資源,而首先該做的是對台灣的學歷得有起碼的自信與自知之明。我們絕不能妄自菲薄,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傲世的政經社會成就,幾乎就奠定在台灣教育成功的基礎之上;可以說,台灣的教育教出真正的「台灣人」,而真正的台灣人又創造出「台灣奇蹟」來,如此這般,我們一步步走了過來,恰正是台灣各級教育一體經營出來的台灣人在打拚,在勞動,在為台灣發光發熱。
而台灣從來不曾「鎖國」過,馬市長言重了。台北街頭,天天可見老外,而台灣各地的工業區,時時可見外勞與外傭,這幾天中國來台的觀光團集體跳機,又怎麼可能是「鎖國」的結果?當然,台灣還可以更開放,台灣人是該進一步去了解這個世界,同時更理性更熱情地去擁抱這個世界。至於馬市長說的那一天(他說「如果有一天陸委會主委是北大畢業,中國國台辦主任是台大畢業,這有什麼不好?」),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不會看到,除非兩岸之間已然全無敵意,而中國與台灣已然可以在各種國際場合平起平坐。看到我們勇奪奧運銅牌的三位射箭英雌身穿的運動服背面的字眼不是「TWN」,而是「TPE」,那升起的旗子也不足以顯示「台灣」作為一個國家實際存在於世上,相信不少人心中都有怨氣。因此,在我們對台灣的愛依然無法全然落實的窘境之中,又如何能做出自我戕害的事來?
(作者葉海煙╱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