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0
難道也要以人口西進解決失業問題嗎?

 

2004.09.10自由時報

 民國六十及七十年代一直以低失業率自傲的台灣,八十年代卻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八十四年起失業率開始成直線式的攀升,九十年十月達到五點三三%,至九十二年八月仍然維持五點三五%的高水準。九十二年世界景氣開始復甦,該年一月朝野也經一段攻防通過了二百億元「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暫行條例」,失業率才開始緩慢下降。雖然如此,今年六月我國失業率仍然停留在四點五四%,若與鄰近國家相比,與日本相埒,高於新加坡的四點五%及韓國的三點五%,情況仍難令人滿意。日本是飽受強勢日圓與資產泡沫蹂躪的國家,韓國因常受罷工之苦,故其失業率向來偏高,台灣無上述的不利因素,但近年我國失業率竟然高於韓國,迫近日本,顯示台灣的就業市場確實遭遇不尋常的非結構性問題之侵襲,值得大家關切。

 台灣就業問題的根源,一般的通說是產業結構因國際分工而出現變化。基本上我們同意此看法,惟同樣是國際分工,分工後有的國家因而增加就業人口,降低失業率,如近幾年的韓國與英國,那麼為什麼台灣會因分工而產生工作機會之喪失與失業率之提高,甚至有固化之現象?其原因恐難以「因國際分工,產業結構產生變化」一語輕輕帶過,需要更深一層的探討方能找出真正的元凶。

 根據統計,台灣的失業人口以基層的藍領失業勞工居多,八年前(一九九五)台灣整體企業所僱用的藍領人數為四○二萬人,去年(二○○三)降至三六二萬人,減少了四十萬人。把失業人口之增加歸咎於經濟景氣蕭條也是不盡合理,因為僱用人數之減少一直發生在世界景氣尚好,尤其美國景氣大好的一九九五至二○○○年間,此一期間恰好也是我國產業,尤其是生產性傳統產業大膽西進後,開始回頭整頓、裁減國內生產線的時候。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台商赴中國投資比重愈高,國內失業率越高,以一九九二至二○○一年間之統計資料計算,兩者間的相關係數高達○點七七(台大教授林向愷)。韓國即無此現象,韓國的失業率除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有短暫的衝高外,一直控制在二%及三%上下,亦即,對外投資並未衝擊韓國國內之就業市場。可見,兩國的海外投資對國內就業市場之影響有很大之差異,而其差異之主要原因在於兩國對海外投資之量與質之不同。以量來說,我國對外投資一九九○年以後年年均達我國國民總生產的三%以上,而韓國僅及○點三%至○點八%,顯然我國有過多之現象(幾達韓國之十倍)。以投資之質而言,我國對中國之投資占海外投資之一半以上,今年甚至達到八十五%,韓國的此一數據在二○○○年只有六點二%。對外投資集中於低工資的中國,是不是好的策略?暫時避開「經濟安全」的問題,以經濟效益言,有一項對外投資效益之報告指出,投資海外之廠商利用國內零組件及原物料之比率,以投資東南亞最優,約達七十二%,投資中國之廠商僅達二十六點二%,因此「投資中國以外地區廠商」會因投資而增加國內之僱用,但「僅投資中國之廠商」卻年年減少國內僱用,一九九九年大幅減少達四點八%,顯然我國對中國投資過多是今日就業問題之主要根源。若無適度之節制,我國失業問題恐無解決之日。

 值得我們更加擔心者,則是近年我國年輕及高學歷失業者之人數及比率有急速攀高之趨勢。尤其自政府採取「積極開放」政策以來,「有效管理」付之闕如,促使我國對中國投資日趨大型化、高層次化,由過去低成本勞資之尋求,進化到對產業群聚及市場之追逐。隨著台商在中國各城市及近郊之群集,產業鏈及供應鏈之整備,此種現象越趨顯明。對中投資之大型化及高級化,相對排擠了對國內中級白領人才之需求,據統計,去年底大學以上學歷失業逾一年者已高達一萬一千人。顯見台灣之就業市場已非單純的因市場導引的產業結構性失業問題,而已提升到外力磁吸的產業空洞化問題,也是積極開放、大膽西進的必然後果。到現在為止,國人所看到因「積極開放、大膽西進」所衍生之失業問題的解決方法,是勞工與人才之西進求職,也是近年來滯留中國之所謂台幹、台勞急遽增加的主因。據稱僅在上海一帶,即有三、四十萬人,整個中國雖無官方之正確統計,市面估計已達一百萬人之多,雖然解決了我國就業問題燃眉之急,但也因此流失了更多之產業與人才。

 今天的台灣經濟幾乎完全依靠所謂雙星產業│晶圓產業、液晶顯示器面板產業,及幾項因「戒急用忍」而尚未「及時」登陸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如大鋼廠、輕油裂解廠、水泥、建築、通訊等,過去風雲一時的傳統明星出口產業及高科技產業早已一蹶不振,甚至人去樓空。我們希望政府趁此機會對我國失業問題之根源,作一徹底的反省與檢討,解決最不符合國益、最無效率、對我國就業危害最多的「對中國投資過多問題」,以積極負責之態度拯救失業者的痛苦,及時防範其對社會之衝擊。


軍退轉文職 1261人領雙薪

 

2004.09.10自由時報

 〔記者王貝林、彭顯鈞╱台北報導〕民進黨立委湯火聖昨天批評國軍一面縮編,一面大開濫用私人後門,讓二千五百多位退休軍士官回任約聘僱文職,其中超過半數、共有一千二百多人坐領雙薪,每年回鍋人員人事費不含退休俸,花掉政府二十多億元,他要求政府禁止軍職回鍋,回歸正常文官公開甄選制度。

 對此,國防部發言人室回應說,依據陸海空軍軍士官服役條例第卅三條規定,支領退休俸之軍士官再任軍事單位僱用人員,不停發其退休俸,國防部係依法辦理。且考量軍士官役期短,退役時正值壯年,為借重其國防事務專才,故依規定選精留用,節省人才培育時程,落實經驗傳承。

 發言人室並指出,國軍因應精簡政策,自九十二年二月廿六日後,已無國軍退伍後轉任聘僱人員之情形。

 湯火聖召開記者會表示,國軍精實案從八十六年到九十年六月,兵力從四十五萬精簡為三十八萬人,但人事費不減反增,從八十六年的一千二百三十七億元,到九十年增為一千三百九十二億元,仍佔整體國防支出的五十二%;在此同時,國軍卻大量僱用約聘僱人員,約聘僱人事費用從四十億元倍增為八十億元,其中依國防部人力司統計,共有二千五百零七名文職人員是由軍職退休轉任,每年回鍋人員人事費不含退休俸,就要花掉政府二十餘億元。

 湯火聖指出,這些退休轉任者中,除一名班長、一名士官長外,均為軍官退休轉任,且以上校、中校退休轉任者最多,大部分也都是退休後同時轉任文職;回任時間最久的是從五十八年退休、六十年回任至今的一名中科院職員。

 湯火聖說,依國軍轉任文職的規定,只要轉任後擔任工友、司機、技工,或薪資低於公務人員委任一級標準,或符合「評價聘僱」僱用各種人員者,都可在文職薪水外,繼續領取原軍職的月退俸,但所謂「評價聘僱」沒有明確標準,大開濫用私人後門,二千五百多人中,就有一千二百六十一人可以領取雙薪,比例超過一半。他表示,一名軍職轉文職的約聘僱人員,月退俸加上十八%優惠存款和文職待遇,年所得高達一百三十萬元以上者比比皆是;若再加上月退俸、優惠存款免繳所得稅,將來文職辦理退休時,依法還可申請退職金和勞保局的老年給付,加上原軍職月退俸,一年更可領一百五十餘萬元。

 他指出,上述情形等於只是脫掉軍服、換上便服,凸顯國防部精實案成效有限,更藉此大開濫用私人後門,讓退休人員得以不經競爭直接轉任,無形中影響其他優秀文人為國報效的機會。

 他還說,這些退休人員以約聘僱名義佔掉國軍職缺,對照軍營外兵源過剩、役男排隊等當兵的怪象,實在諷刺之極,國防部應該將約聘僱職缺,透過公開徵選方式,引進優秀人才。

 

退休公務員 將禁回任公職

 

2004.09.10自由時報

 〔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針對軍職人員退休再任公職引發質疑,在文職的部分,人事行政局昨日表示,日前已將「公務人員退休法修正草案」送至立法院審議,未來除禁止退休公務人員再任公職坐領雙薪外,政府投資達五成以上的財團法人,亦為禁止再任之列。

 人事局長李逸洋昨表示,根據公務人員退休法及施行細則規定,公務人員退休如領月退俸,再任公庫支出的俸給,每月報酬不得超過委任第一職等、也就是三萬零兩百八十元;如有超過就必須停支月退俸,或是一次退休金的優惠存款等。

 據此,李逸洋說,目前退休公務人員再任的情況,截至今年七月,在中央機關方面共四百五十九人,其中並有一百四十一人因超過三萬零兩百八十元,而必須停支月退俸;此外,地方機關方面再任者有一百四十六人,其中超支委任第一職等者有五十五人。

 李逸洋說,日前考試院研修的「公務人員退休法修正草案」已送至立法院審議,也做出刪除相關條款的重大調整,即只要是退休者,皆不得再轉任其他機關擔任新的公職,而只要是超過五十%官股的財團法人,退休公務人員亦不得再任。

--------------------------------------------------------------------------------

 〔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行政院會週三通過「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草案」,預計自明年起實施優退措施,人事局長李逸洋昨日表示,這雖是自願性質,政府也不會設定目標值,但應不致產生「退休潮」,目前的員額數已控管至合理值。

 李逸洋以之前精省為例說,當時為了精省,對自願提前申請退休、離職的省府人員,一度採取加發十二個月俸給總額慰助金;當時精省高峰期離職約計一千四百二十人,之後並遞減改發七個月俸給總額慰助金,離開的公務人員並跟著減少。他認為,當時在誘因較高情況下,離任的人數尚在能接受的範圍,這次的優退措施,為七個月俸給總額慰助金,應更不至於產生「退休潮」。

 李逸洋指出,這次暫行條例的適用對象約近十九萬人,低於政府送至立法院審議的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草案匡列的額數。

--------------------------------------------------------------------------------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立委披露軍職人員退休後轉任公職領取雙薪,教職人員也有不少退休人員持續轉任公職且領雙薪,教育部人事處指出,退休教育人員持續轉任其他公職機構擔任專職,月薪不能超過三萬零二百八十元,否則月退就必須暫停。

 

My Country — TAIWAN

 

2004.09.10台灣日報

◎李世隆

 人民對於土地的歸屬感,原本就是一個國家成立的基礎。但是,事實上,在現今台灣社會之中,存在著「我是台灣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這些不同的歸屬,也就是說全體國民並不具備一致的國家認同。放眼世界各個國家,有哪一個國家的人民,會像目前台灣,有這麼樣分歧的國家認同?

 美國號稱是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爐,但美國人絕不會說:「我是美國人,也是英格蘭人」,也不會有「我是澳洲人,也是英國人」或「我是新加坡人,也是中國人」……。當台灣除了存在著國家認同的問題之外,還存在著語言的問題、民族認同的問題,我們都必須承認,我們的民族歸屬感、國家的認同究竟在哪裡?當全世界的國家絕大多數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時,能讓我們在離開台灣到外國時,理直氣壯的說:我來自中華民國嗎?

 參加過無數次的世界性國際會議,也到過了二十六個國家與地區,覺得最不可思議的一個現象是:在台灣,要說你的國家叫做「中華民國」;而離開所謂中華民國,要說你的國家叫做「台灣」。這個國家的人民在國家的定位認同,沒有得到精神分裂症,也算是另一種奇蹟。

 有幾次難忘的經驗:一九九O年前往芬蘭赫爾辛基參加世界人類生殖醫學會,在大會報到處,工作人員問你是來自那個國家的,好幫你完成報到手續。第一次回答RepublicofChina,結果從A的字母開始找,找到Z,就是沒有R.O.C。第二次從C的字頭部份,想從China中找到資料,依舊闕如。第三次想到從T的字頭部份,找到TAIWAN,這次沒錯,找到了大會報到登記資料,完成了報到手續。一九九五年,前往法國巴黎參加世界試管嬰兒及生殖科技會議,當美國籍的主持人介紹演講者,中山醫學院李茂盛教授,說他來自China時,李茂盛教授上台後,在沒有正式演講之前,便首先更正說,他是來自TAIWAN,不是來自China,接著在會場內的二千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者,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久久不能停息。

 累積太多的經驗,在國外參與會議或在國外大學研究機構,必須向日本人、澳洲人、美國人、英國人解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產生的歷史背景,但是他們聽完之後,卻都是一致的說:你們國家的國名叫做「台灣」不就直截了當、明白清楚了嗎?何必老是讓他們搞不清楚呢?何必在China的圈子裡繞呢?2001年11月25日晚上,在澳洲墨爾本參加第十七屆界世界生育會議的開幕儀式。其中一個表演節目,是一群青少年組成的合唱團,唱出對自己國家的愛-Mycountry-Australia。觀察裡面的成員,發現到有三個是東方黃面孔的小朋友,但是那認真演唱的表情,可以讓人感受到白人佔多數的Australia真的是他們的國家。配合在合唱團後面的電視螢幕,則是不斷的顯現澳洲各地的人文、地理風貌。

 我哭了。祇因為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台灣人民才能一致的在國際社會真正的說出這句話:MyCountry-Taiwan。(作者為台灣南社醫療組組長) .....2004-09-10【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