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4自由時報
■陳茂雄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浪淘沙是李後主在亡國之後所填的詞,若配以七弦琴吟唱,足令聞者熱淚沾襟。李後主名李煜,五代時南唐國君,擅長詩文、音樂、書畫,尤以詞出名。本來他是一位相當成功的文人,可惜投錯了胎出生在王室,不但成為亡國之君,還難逃被毒死的命運。
李煜的祖父李昇開創南唐,建立大好的基業,其父李璟還能守成,到了李煜手上,只浸淫在文學與藝術裡面,不圖富國強兵,最嚴重的是過度期待敵人的善意,奉宋正朔,常遣使入貢以圖苟安,最後還是為趙匡胤所滅。
中國人的習性,當居弱國時就主張和平,若是國家強盛,必定侵略鄰國,而且不是對方施以善意就可降低其侵略性。二十世紀以來,民主化是世界潮流,陪伴而來的就是人權,不只尊重他國的人權,對國內人民的需求更為重視。
很顯然的,繁榮民生是今日正常國家重要的課題,但有兩個強國卻是例外,那就是俄羅斯與中國,他們的特色是國強民窮,統治者只知道與別的國家爭霸權,不思提升民生的水準。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有其特殊的背景,俄羅斯本來是存有農奴的制度,到十九世紀雖然逐漸解放農奴,但人民的地位還是相當低,很能忍受統治者的壓迫,所以統治者不會重視民生的繁榮。
中國雖然沒有農奴的名稱,但幾千年來都存在著人格不平等的習性,雖然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事實正好相反,人民一向就沒有地位,所以能忍受統治者的壓迫,造成統治者不管民生,只知與列強競賽,更不可能因獲得弱國的善意而有善意的回報。
資訊大為開放的今日,獨裁體制已逐漸被人民唾棄,獨裁者為了維持其政權,往往對外樹立敵人好讓人民仇視,如此就可移轉人民對不合理獨裁體制的注意力,伊拉克的海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他讓全國人民敵視英、美,使其不會思考獨裁體制的不合理。中國也如此,統治階層為了掩飾其獨裁體制的不合理,所以積極樹立敵人好讓人民遺忘獨裁體制的錯誤。
由於獨裁統治者的鼓吹,中國人民已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在他們的心目中已樹立兩個目標,一個是與美國爭霸權,另一個則是併吞台灣。更嚴重的就是除非台灣投降,否則不可能降低對岸的敵意。很顯然的,台灣的生路在於強化自己,所有台灣人都不願意戰爭,但避免戰爭的方法就是強化國防,若不圖振作,只期待敵人的善意,就難逃李後主的命運。
有十一位中研院院士公開反軍購,也有退役將領為反軍購將走上街頭,親民黨立委主張將軍購的經費用在建設上,只是台灣若是被中國併吞,再多的建設又有何意義。若在軍備方面不能與中國平衡,要拿甚麼來保衛台灣?中國目前沒有武力犯台並不是他們對台灣存有善意,而是因為他們內部存有分裂的危機,只是目前統治階層以高壓手段壓制十三億人民,在這種情況下若對外用兵,會促使其內部分裂,再者中國的貿易過度依賴美國,若貿然對台用兵,面對美國的貿易制裁將使中國的經濟崩潰。
從表面上看來,中國好像沒有對台用兵的條件,可是一個獨裁國家,當獨裁者的統治權不穩定或接班不順利時,常會以對外用兵來穩定內部的政權。中國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當統治者的政權不穩定或接班不順利時,就可能對台用兵,台灣必須有足夠的國防力量才能自保,台灣的軍備並不是用來發動戰爭,而是用來防衛中國的侵略。
滿洲人圍攻揚州城時,任何人都知道揚州城必定守不住,可是史可法堅持守下去,最後城破滿洲人屠城十日,百姓死傷不計其數,史稱揚州十日,中國人不但不責怪史可法,反而尊其為民族英雄。
反軍購的十一位院士以及那些退役將領也從未質疑史可法「民族英雄」的地位,可是他們卻反對台灣購買軍備防衛台灣,揚州城必定守不住而台灣卻守得住,可是他們支持史可法以人民的生命來防衛揚州城,卻反對台灣以金錢來防衛台灣。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不認同台灣,在他們心目中台灣人與滿洲人都是外人,當外人(滿洲人)打自己的人時,要不惜代價防衛,可是自己的人(中國人)打外人(台灣人)時,當然要反對防衛,連退休的外交官都要求美國不要介入台海戰爭,台灣內部有這些人,實在不必敵人也足以滅亡。
(作者陳茂雄╱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