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3自由時報
■賴瑞卿
香港立法會議員選舉雖然已經落幕,但它的現象和本質,和台灣的民主有驚人的類似,這套「假戲」能不能「真作」,牽動中港台三地敏感的政治神經。
正常的民主國家,多元力量透過選舉分享權力。在威權國家,選舉是執政者以權位羈縻效忠者的手段,目的在維持政權的合法性。香港的選舉就屬於後者,是為了向世界展現「一國兩制」誠意,向港人展示有容納「異見」的雅量,是用來展現氣氛,不是改變現實。
香港立法會共有六十個議席,地方選區(區域代表)和功能界別(職業代表)各佔三十席,但兩者分別開會,議案必須兩會都過才算。區域代表今年有一百七十八萬人投票,平均每位議員代表106,660位選民,職業代表每位只代表6651位選民。
抑有進者,職業代表分為二十八組,其中有十一組篤定當選,只有十七組需要競選。區域代表分五區選舉:香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新界西,採取名單制。選民不能直接選舉個別候選人,而是由各種政治團體擬出候選人名單,名單上的人數不得超過該選區的當選席次,所以選民是選1號名單或2號名單,得票最多的名單,名單上的首位候選人就當選,剩下的議席,依次分給最大選票餘額的名單。這套「比例代表制.最大餘額法」本來是設計給多種族、多語言的國家採用,搬到同文同種的香港,為的是什麼?
所以,泛民主派(以民主黨為首)配票容有失誤,但得票率超過六成,有一百一十一萬人支持,在席次上竟然輸給六十多萬票的保皇黨!(主要是親中的民建聯以及親港府的自由黨)。
台灣也經過這樣的年代,選舉只是公關秀,對外擺給美國人看,彰顯是「自由」世界的一環;對內讓本地人有限度參與,增添政權的合法性,戒嚴時代的立委增補選不就如此?這種一元控制的政治結構,發展出至今仍影響台灣、目前流行香江的政治口號:「安定VS.混亂」「團結VS.分裂」「愛國VS.漢奸」。這次親中的民建聯(民主建港聯盟),曾裕成的口號就是「穩定.和諧.進步」,該黨的形象口號則是「穩定為民主、和諧建未來」,另外還有「穩定.和諧.建設」「盡一切努力來團結」,各地鐵站的「上梯要穩,就要抓住扶手」,正是民建聯的得意之作,像極了台灣的「安定牌」。
「安定牌」訴求:只有特定政黨才能穩定社會,選票等於保護費,但政黨不是黑幫,因而有兩點犯忌:其一抹黑別人是亂黨,其二變相恫嚇選民,而且安定牌像嗎啡,越吃越安定,越安定就越需要它。
安定牌可以延伸成「愛國VS.漢奸」,民主黨主席李柱銘就被貼上「漢奸」標記,在左派票倉「北角」拜票時,飽受威脅。台灣的黨外也曾被認為有美帝支持,目前仍飽受眷村敵視,台灣主體性運動也被貼上「去中國化」的標記,遭受「數典忘祖」的抨擊。
港台兩地,表面上是泛民主派VS.保皇黨,綠營VS.泛藍,實際上,影武者都是中國。因為中國的威脅,安定牌可以發揮效用近半世紀,它有時是粗暴的恫嚇(譬如台海軍演、香港閱兵),有時是軟調的鄉愁(譬如台灣的「去中國化」論戰、對港的奧運統戰)、有時是經濟的威逼利誘(譬如封殺阿妹、奇美廠等)。
安定牌外,告急牌、棄保牌等反智的文宣,也出現在香港的選舉。當然,有公關式的選舉,就有肢體語言豐富、企圖衝撞體制的急先鋒。第二次參選成功的「長毛」梁國雄就是代表,作風類似參政初期的朱高正,蓄長髮,身穿紅色T恤,胸前印有古巴革命英雄切•格拉瓦肖像,而原先被迫封咪(麥克風)的名嘴「大班」鄭經翰(九龍東區),也高票當選,討回公道,整體氣氛像極了當年台灣的「黨外」。
世故的香港人,一方面選出「長毛」,羞辱保皇黨,以滿足中下階層的鬱卒。另一方面,一本教導董建華如何做一位好領導的書:「新君王論」,今年三月以來,已經再版五次,成為政論暢銷書,九月並已出版第二集,這書的暢銷反映香港人對「鳥籠民主」的無奈與世故。
不過,董建華的難處,不是對香港民意的隔閡,而是對上意的難測,幾千里外京城的領導,才是主子,在上意與民意之間,陽奉陰違奉承上意,也是官場常理。香港是難民社會,大家逃難避秦,對中國都沒有幻想,也知道目前選舉只是官樣文章,但中國的「假戲」,香港人必須「真作」,也唯有真作,才能維持泛民主派的基本盤,中國才有所忌憚,所以「假戲」中也有真的成分,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