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6自由時報
■謝敏捷
布希總統連任成功,由於其過去對台灣之友好態度,美國與台灣之關係有進一步發展之空間。另方面,美國的兩岸政策則在結構現實主義之基本架構下,將持續五十多年來兩黨十一位總統一致與持續之政策:維護台海和平,兩岸問題和平解決。
一九五○年初美國政府曾擬放棄台灣,但是同年六月韓戰爆發,北韓共軍南侵,美國態度大轉變,開始積極保衛台灣。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杜魯門總統聲明,阻止中共攻台,也要求國軍不對大陸攻擊。自此確定了「和平解決」之政策。
一九五八年金門砲戰時,美國自夏威夷、日本、菲律賓及地中海向台灣海峽實行大規模軍事集結六艘航空母艦(當時美國總計有十二艘)、一百三十艘艦隻、五百架飛機、三千八百名海軍陸戰隊、五千名地面部隊。國務卿杜勒斯形容這是美國歷史上對一個地點的最大兵力集結,展現美國保衛台灣之決心。
台海危機之實例,以及蔣介石積極想要反攻大陸,過年過節總要提及「今年是反攻勝利年」的武力主張,讓美國感到不安。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台灣多次促美國協助反攻大陸,包括一九六五年反攻大西南之計畫,但美國未接受。
一九九○年代,美國已將外交承認自台北轉到北京,並且終止了與台灣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也制定了「台灣關係法」防衛台灣。一九九六年中國發動金門砲戰以來首見之台海飛彈危機,美國立即派遣航空母艦戰鬥群協助台灣,成功地化解危機。
此時台灣已非軍事上回到大陸的問題,而是因民主化帶來的日增的政治上脫離中國的問題,如李登輝總統的「兩岸特殊國與國關係」、陳水扁總統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美國願意且有義務保衛台灣,一如台海飛彈危機中美國之行動,但與一九五○年代一樣避免捲入與中國之戰爭,因而美國官員遇台灣有讓其不安之行動,就可能有所反應。
一九五○、一九六○年代,美國面對的是一個威權的台灣政府,只要能抑制少數統治者,即多能掌握方向,且當時美國要求的是不使用武力,符合人類尋求和平的願望,美國做起來,並無矛盾之處。一九九○年代以後,美國面對的是一個民主的台灣,但也因民主,台灣人民要求對自己的未來有決定權的聲音日增,美國反而陷入了一個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難題:在台灣成功地實現了美國在全球推行的核心價值之後,美國反而要抑制台灣實行此核心價值。民主價值給予人民選擇自己未來的權利,但是現實的情況是,美國擔心一旦台灣真的選擇了法律上的獨立,即有中國極端行動的危險,並可能將美國捲入。相對於一九五○、一九六○年代,美國在軍事上要求台灣克制,一九九○年代之後,美國則在政治上要求台灣克制,以達到和平解決之政策。
(作者謝敏捷╱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