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2
文化獨立的必要性

 

2004.11.12自由時報

 ■莊柏林

教育部十月九日上網公布,將中華民國創建歷史,確定納入高一下學期的「中國史」,而高一上學期則以「台灣史」為主,計有「早期歷史」、「日本統治期」、「戰後台灣(一)(二)」等,其目的在將中國史與台灣史區分,中國史已不在本國史的範圍,如此推論,中國地理將不等於本國地理,即中國國文亦將不等於台灣國文。

自二○○○年政黨輪替,阿扁總統執政以來,迄今四年半任期,其間,漸去中國化,向本土化前進,共換過三任教育部長,即曾志朗、黃榮村、杜正勝,曾部長比較少更動,黃部長是嘗試階段,杜部長則勇往直前,向與大陸「一邊一國」的目標推進,這是文化獨立的最高境界,而文化獨立應以教育為主要手段。

台灣的定位,自美中上海公報、建交公報以及八一七公報,在國際上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換言之,台灣在一中原則下,被剝奪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以致遭封鎖國際外交的迴旋空間,無法進入聯合國及其他世界性組織,處於孤立之狀態。這都是中國國民黨近半世紀在台灣統治的後遺症,因為從小學至大學,不論從歷史、地理、國文、公民、憲法等課程裡,台灣子弟一直被教育:「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此,台灣即無自主的地位,台灣文化係傳承自中國,台灣欠缺新國家文化的條件。

茲以以色列、愛爾蘭亡國建國的過程及經驗,當做台灣建國參考。以色列遭羅馬帝國亡國二千年,原用希伯來語文已失去蹤影,其國人乃秉諸猶太教的信念,重建希伯來文化,始具備建國的條件。愛爾蘭受過英國七百年殖民統治,愛爾蘭人原用蓋爾語已經消失,他們在建國過程中,全力回復蓋爾語文,為建立其新國家文化而努力,始有愛爾蘭共和國的誕生。

因此,台灣當務之急,應在於去除大中國主義的教育文化政策,除了上述歷史、地理、國文課程的改革以外,應可參考多種族國家新加坡以馬來語、華語、英語及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的方案,修訂華語、河洛語、客語及最多原住民阿美語為官方語言。以教育的手段,讓台灣文化完全獨立,這在政治獨立前,確有其必要性。(作者莊柏林╱律師)

 

台灣制憲三部曲

 

2004.11.12台灣日報

■陳隆志

今年十月八日個人受邀參加在美國國會參議院所舉辦的「台灣制憲研討會」並發表演說,與台美雙方多位專家學者,針對台灣制憲議題與台美中關係的互動,進行意見的交流。這次會議地點選在參議院哈特會議廳舉行,利用網路現場連線,安排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視訊演講是一大突破,向國際社會表達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有制憲的權利,提升台灣制憲運動的國際形象,增進美國對台灣制憲必要性及其內容的了解與支持。

台灣需要制定一部以台灣為主體、符合實際需要的新憲法,作為台灣國發展的新契機。基於此,台灣制憲應該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組成以專家學者為主體的制憲委員會:為促成台灣國在二十一世紀的長治久安,民主憲政的健全運作,台灣憲法的制定,必須做全盤性、完整性的規劃,組成以專家學者為主、政治代表為輔的制憲委員會。為避免政治權宜、妥協再妥協的怪物,這個由總統任命的制憲委員會的成員,學者專家一定要佔半數以上。在憲法草案起草的過程中,應認真慎重考慮多元的利益與不同的意見,但應以完整的體系大局為重。

第二階段是推動憲法教育,促成人民政治參與:憲法的權源是主權在民,憲法的權力來自人民,全民的參與及最後的決定是必要條件。台灣憲法草案草擬完成由總統公表之後,就進入憲法教育、人民參政的重要階段,全民展開認識台灣新憲法的運動。從政府、學校展開憲法教育,延伸到整個社會,並透過媒體、公聽會、研討會、座談會、說明會、演講討論等各種方式進行,讓人民真正了解憲法草案的意義、原則與內容。此階段至少要一年。這種程序是最好的人民憲法教育,有效的政治參與。

第三階段是公投表決憲法草案:新憲法草案公表,經上述憲法教育的階段,讓人民有充分了解、思考及參與的機會,最後才舉行全國公民投票,來決定贊成或反對憲法草案。公投通過後,由總統公布實施台灣憲法。

經過這種制憲三部曲所產生的台灣憲法,不但是主權在民的落實,且人民對新憲法一定會產生親身參與制定的感情,對新憲法加以珍惜、愛護。如此,我們可期待台灣國憲法的新紀元,邁向民主憲政深化、健全憲法文化發展的光明大道。(作者陳隆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也談連宋之亂

 

2004.11.12台灣日報

■言真

行政院游院長在為民進黨立委候選人輔選站台時指出,未來歷史會記載這一段連宋之亂的台灣黑暗時期。的確,二○○四年三月廿日之後,連宋由於強烈的權力私慾以及一念之恨難消,無端挑起台灣內部之暴風雪,以致政治鬥爭無日無之。這些「史料」乃至一些圖像,彰彰俱在,隨手可得。

比如連戰最近亂台的「語錄」,先有「人人得以誅之」說,後又有「阿扁又不是布希」說,兩次胡說都禁不起檢驗。他在記者會上說,對阿扁「人人得而誅之」後,大概馬上感到心虛、不妙,就要其發言人張榮恭改口說「誅」是指「口誅筆伐」。問題是「人人得以之」的「誅」,任誰都會想到是「誅除」,出處如後漢書臧洪傳中的所謂「誅除國賊」,甚至是中國式「誅九族」的「誅」,都是血淋淋的殺戮。如果連戰真的本非此意,他應該在說出此話當時的第一時間內,當場接著說明是「口誅筆伐」的「誅」才對,但連戰卻是幾天後看到各界譁然,才經由發言人改口硬拗。這樣的伎倆,連三歲囝仔也不會受騙的。至於說,大家指責連戰敗選輸不起,不肯師法凱瑞的民主風度時,連戰陣營以「阿扁又不是布希」回頂,實在幼稚。他們竟無能了解:大家強調、重視的是民主風度及真正愛國、團結的氣度、精神,而非「劇情」的逐一吻合;就像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之條件,並不在其有無全部或部份虛構,而在其所欲表達的感情是否真實感人。連戰不能了解此點,是枉費大家對「蠻牛」彈琴的期待了。

及至最近,又有「宋半仙」抬出「戰爭」說,妄想以國民黨老狗的「ㄠ步」嚇唬台灣人,那只不過是快要滅頂的政客向其「宗主國」發出求救的哀嚎而已,其「腳手」早就被人看破了!依我看來,對連宋兩人,實在是「棺未蓋而論可定」。既然「連宋之亂」是台灣史重要的「詞目」,我急切建議台灣歷史學會趕快動員會內眾高手,高舉他們的正義之筆,快快寫下這段痛史,以記取教訓,不必等到「未來」再記,甚至這就可做為另一本台灣歷史書籍的書名,也不只可當做一條詞目而已。早日寫出,必可供現代社會及未來之台灣史做為殷鑑!

 

潛艦侵入 中國意圖探測日反應力

 

2004.11.12自由時報


獵補潛艦
日本海上自衛隊十日在沖繩宮古列島的多良間島附近發現疑似中國漢級核子動力潛艦。不過日本官員十一日表示,他們尚無法得知入侵日本領海的潛艦來自哪一國。圖為日本海上自衛隊一架直升機十一日在宮古島北北西方向約三百公里處海面上盤旋。(美聯社)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十一日報導〕侵入日本領海的潛艦在日本機、艦的監控下仍以慢速往中國方向潛航,日本防衛廳認為這是「大膽而且有計畫性的行動,可能具有探測日本到底有何種程度反應的意圖」。

日本政府在官方的立場上今天仍拒絕評論侵入日本領海的潛艦國籍,內閣官房長官細田博之在今天上午的記者會上只表示,「潛艦已在自衛隊機船的監控下以慢速蛇行方式向北方潛航」。

日本自衛隊分別派出直升機、護衛艦、P-3C預警機陸續向潛艦所在地點投執聲納與音波探測器鎖定追蹤,由於該潛艦在多數自衛隊機艦追蹤下一直沒有浮出水面,而且始終不離開日本周邊海域,自衛隊表示,「這是大膽而且有計畫的行動,具有探測日本自衛隊如何反應的意圖」。

前日本自衛隊潛艦部隊司令官西村義明接受日本NHK電視今晚七點的新聞節目訪問時表示,此次侵入日本領海的中國潛艦的目的不外:一、驗證中國海軍有多少遠洋戰力;二、確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應能力;三、對日本與台灣進行威嚇。


--------------------------------------------------------------------------------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十一日報導〕日本富士電視十一日報導,台灣軍方曾在本月三日向日本通報中國潛水艇航向日本海域。

富士電視引述台灣當局的消息報導說,本月三日台灣的P-3C空中預警機發現航向日本海域的潛艇,同時進一步確認該潛艇為中國海軍所有之後,向日本自衛隊通報,日本在接獲台灣的通報後,先於五日在種子島附近海域發現中國海軍的潛艇救難艦「861」(11975噸)及遠洋拖船「東拖830」(3600噸),八日則鎖定此次侵入領海的潛艇動向。


--------------------------------------------------------------------------------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對於日本媒體報導中國核子潛艦穿過日本海域是由台灣通報而得知,國防部表示,對此毫無所悉。

〔中央社東京十一日電〕本月初在岩手縣境展開,長達十二天的美日聯合軍演,雖然將近尾聲,但十八日起,美日又將在日本全國各地同步展開多項大規模軍演,動員近一萬六千名美日部隊,以及二百六十架各式軍機、三十五艘大小艦艇。

據了解,參與這項名為「平成十六年度日米共同統合實動演習」,總數一萬六千名美日兵員之中,日本陸海空自衛隊官兵共計一萬一千三百名,美軍投入的兵力達四千四百名。

在美軍全球戰力整編、駐沖繩美軍是否移轉至日本本土,以及昨天有不明潛艦侵犯日本領海的重大事件連續引發關切之際,這項著重美日協同機動作戰的全方位演習格外受到側目。


潛艦侵入 日本驚醒過來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特稿

三年來,日中關係因靖國神社與海洋資源開採問題而出現空前的冷卻狀態。中國海軍的漢級核子動力潛艦侵犯日領海的事件使得日中關係再形錯綜複雜。中國海軍潛艦侵犯日本領海的意圖何在、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的對應、民間輿論與學者的看法,以及潛艦事件牽動台海安全,也可能影響今後美國第七艦隊航路的順暢,在在值得關注。

●日本政府的對應

船籍的確定是事件最重要關鍵,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細田博之在十日下午與十一日上午的記者會上一直拒絕確認潛艦的國籍,只表示「確定船籍後將提強烈抗議」。這種態度應是為目前不穩定的日中關係留下轉圜空間。一般的看法是,日本政府尤其是外務省對與中國修好仍存一線希望,不想與中國攤牌,因此在數天內可能不會公開潛艇國籍。

但是對防衛廳來說,這關係到威信問題,防衛廳的見解是,以「潛艇螺旋槳的聲音與可以長時間潛航無需浮出水面換氣」的理由,而斷定為「中國海軍的漢級攻擊型核子動力潛艦」。日本各主要媒體也大多在「中國核子潛艦侵犯日本領海」的前提之下做各種報導與評論。

●日本輿論的反應

聯合國海洋法條約規定,「潛艦通過他國領海時必須浮出水面同時揭揚國旗」。

十一日各主要報紙的社論對侵入日本領海的行為有強烈的批判,例如「朝日新聞」的社論指出,「中國海軍的核子潛艦最有可能,潛艦以潛航的方式侵入他國領海很明確的已違反國際法,如為中國潛艦,日本應要求中國政府對侵入的目的提出能令人信服的說明」。「日本經濟新聞」社論指出,「不管哪一國的艦船,只要是侵犯日本領海就不能放過,政府應迅速確定船籍,然後提出嚴正抗議,以保障日本安全」。「讀賣新聞」也強調,「侵犯領海是侵害國家主權的不法行為,日本應當提出毅然的態度加以對應」。「產經新聞」的社論指出,「日本政府有必要明示潛艦國籍,提出強硬對策」。

中國潛艦侵入日本領海被認為是防衛廳所提出的「中國威脅論」的一個佐證。

●中國潛艇出現的時機與目的

十月底開始約十天之中,日美兩國軍方曾出動五艘潛艦,在發現該潛艦的周邊海域舉行「淺海域反潛作戰」演習,因此「讀賣新聞」轉述自衛隊幹部的分析指出,該潛艦的入侵「可能是針對日美兩國的一種示威活動」。

去年十一月,日美雙方也曾舉行大規模演習,當時也發現中國的潛艦出現在鹿兒島、大隅海峽浮出水面航行。

如果是柴油引擎的潛艦,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浮出水面換氣,而這次的潛艦在八日就被日方鎖定,長時間躲在海裡,防衛廳的官員因此大膽斷定為中國海軍漢級攻擊型核子動力潛艦,而中國出動核子動力潛艦,應該可以看成「遠洋活動的正式起步」。

防衛廳同時分析中國核潛加強在東海的活動,目的是「萬一台中發生衝突,用以妨礙美國海軍支援台灣」。「讀賣新聞」指出,散在九州、沖繩一帶的大小島嶼,對中國潛艦而言是一大障礙,今後中國與日美之間的衝突可能會持續發生。

●軍事評論家的看法

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教授平松茂雄指出,如果是中國的潛艦,則這次的潛航「與台灣不無關係」,他認為九六年美軍的兩個航空母艦艦隊迫使中國威嚇台灣的軍演草草結束,是中國的一種屈辱,中國可能在台灣近海展開潛艦作戰放置水雷以阻止美軍航母接近。

他指出,中國漢級核子潛艇雖然「聲音很大跟不上時代」,但是如果出現阻止美國航母接近台灣效果,對今後與台灣的談判將更有利。

軍事評論家江?謙介也以柴油潛艦必須換氣的理由判斷這次侵犯日本領海的潛艇屬於核子動力,而且以地理位置推定,「中國潛艦的可能性最大」。他認為中國在軍事上必須掌握海域中的鹽分、水溫等數據,可能這是目的之一,同時也不排除中國海軍在測試日本新型P-3C預警機的性能。

●來自中國方面的觀點

日本「產經新聞」十一日發自北京的分析報導指出,中國政府當局「坦承不諱」或是公開為何侵入日本領海的可能性極低,中國在這次的行動中「如能在這個海域對日美台誇示中國的存在,就已達到了相當的預期目的」。該報導引用北京的軍事消息來源說,中國把沿岸大約一千公里設定為確保制海權的範圍,沖繩周邊為中國海軍進出西太平洋的「玄關」,「潛艦作戰的目的無疑在阻止美軍援台」。

「每日新聞」自北京的報導也指出,「對台灣的海上封鎖作戰是中國阻止台灣獨立的選項之一」,其主力部隊即為潛艦部隊,而實施對台海上封鎖時,日美的反應為重要關鍵,因此中國有必要摸清日本自衛隊與駐日美軍的動向,此次潛艦事件的目的有可能是在尋找進出太平洋的路徑。

「東京新聞」指出,中國海軍把自日本、台灣到菲律賓稱為「第一島鏈」,中國認為在第一島鏈內中國艦船可以安全航行;而在第一島鏈外側的小笠原群島到塞班島、關島的諸島稱為「第二島鏈」,中國以第二島鏈為對美國攻擊的防線,中國核潛在第二島鏈出現值得注目。

●日中關係將更為複雜

日中之間在七二年建交後呈現長期「蜜月」狀態,到九八年江澤民訪日強迫日本朝野與天皇再度對戰爭歷史表示負責,而使日本國內出現強大的反中輿情,也使日本保守主義成為民意主流。小泉首相上台後,因公開參拜被中國視為禁忌的靖國神社,加上中國在日本的經濟海域大肆開採海底油田,使日中關係更形惡化。日本外務省官員認為潛艦事件「將成為日中間的新火種」,日本國內輿論對中國更為強硬將無法避免。本月二十、二十一日兩天將在智利召開的APEC上,外務省擔心正在安排的小泉與胡錦濤的高峰會談也有可能因此泡湯。

日本外務省「中國幫」的官員長期間以中國臉色做為日本對中政策的依據,在這次的潛艦事件後,出現一種強硬的聲音是,「不應一直哀求中國舉行日中高峰會,而是要營造出一個讓中國曉得不和小泉會談不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