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4
什麼是台灣文化?--中國文化不應與中華文化混淆

 

2004.11.24自由時報

■李永明

拜讀陳長文教授大作「什麼是中國? - 政治獨立不應與文化歷史混淆」(自由廣場,十一月十八日),心有所感。先談談我處理問題的態度,有時候我會跟大學部的學生提到,我們學理工的人是第三聰明的,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大部分都有標準答案,書多唸幾遍,練習題多作一些,大概不難找到標準答案,例如:什麼是牛頓第一定律?什麼是熱力學第一定律?

至於學社會科學的人是第二聰明的,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大部分也都有答案,但很多時候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專業人士之間對同一個問題可能都已意見分歧,何況是一般人,更是無所適從,例如:台灣需不需要六一○八億軍購案?台灣經濟的未來在那裡等等,社會科學的問題,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放在實驗室作數值模擬或實驗,以便事先找出最(較)佳的答案,台灣社會上紛紛擾擾的問題,很多都屬於這種類型,那怎麼辦呢?是採用政治的多數決?還是聽從社會精英的意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最聰明的人我認為是宗教家、哲學家與藝術家,他們所探討的問題很多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甚至是沒有答案的,例如:宇宙的起源為何?蒙娜莉莎的微笑所要傳遞的訊息是什麼?

現在我所要討論的是屬於第二種層次的問題,有答案但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很欽佩陳教授的坦率,他說:「若把『統』字定義成一種有條件的、未來式(兩岸政經制度相近相容時)的兩岸統一期待,筆者倒是很樂意被歸類為『統派』」,我也很欣賞他的一些想法:「但即使筆者是這樣的統派,也能對政治上台灣獨立的主張抱以同理心來看待,擁有『統一』的情感或擁有『台獨』的情感,這兩種情感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可判,只是單純的情感取向罷了,最多只有好不好的問題(例如戰爭風險的增加或減少),而沒有對不對的問題。」

但是對他其他的一些看法就無法認同,例如:陳教授認為「一闕李煜的詞、一首李白的詩;趙雲的無雙之勇、孔明的神算智計;孔子的微言大義、墨家的兼愛、老莊的無為」是屬於中國的,他希望政治上追求獨立的人「有可能把陳、王、張、吳這些源於中國的姓氏還給中國嗎?又可不可以不要用『中國』的文字,自己去創設新文字?可不可以不要用『閩南語』(這語言也是源自於『中國』的閩南地區),自己去編出一套新的語言發音系統?」,然後自問自答「如果不行,為什麼?那是因為,文化本就是一個不可分的『歷史結果』」。

我想問題的癥結,在於陳教授認為李煜、李白、趙雲、孔明、孔子、墨子、老莊等是中國人、源自於他們的文化是中國文化,台灣人要去中國化,同時也要去中國文化,其實把上述的中國人改為華人,中國文化改為中華文化,誤解、扭曲會減少許多,大多數的台灣人在政治上想去中國化,文化上並沒有要去中華文化,上述的先聖先賢,不但是中國人的祖先,也是台灣人的祖先,更是新加坡華人、歐美洲華人的共同祖先,幾千年來孕育自現今中國的中華文化,是屬於全世界華人的共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值得珍惜的,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華人,不必也不可能完全像臍帶般的割捨掉,何況台灣四百年來因緣際會,融合吸收了中華文化、荷蘭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與南島文化等,匯聚成新的台灣文化。

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有很多交集的地方,但台灣文化並不必然是或等同於中華文化,陳教授情感上自認為是中國人,我能充分理解而且完全尊重,但是陳教授認為去中國化就是去中國文化(我認為是中華文化),認知上我們有很大的差異,希望大家能異中求同,就像陳教授所說的「即使要追求政治上的台灣獨立,也不應扭曲台灣的歷史本源,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泱泱大度的包納這份既有的文化內涵,不是反而可以凸顯『台灣文化』雅納百川的恢宏氣度嗎?」

最後我想提出第三種層次的問題,不知道陳教授是佛教徒或基督徒,下次你禮佛或禱告的時候,請幫我問問阿彌陀佛或耶穌基督,到底是你講的對還是我講的對?不能用禪宗公案來搪塞,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向你請益。


(作者李永明╱逢甲大學航太與系統工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