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8
文化正名--是漢文化不是中國文化

 

2004.11.28自由時報

■徐光佑

 拜讀陳長文教授「什麼是中國?」一文(自由廣場,十一月十八日),主張政治獨立不應與文化歷史混淆,此點吾人同意,惟細讀陳教授大作,反令人感覺,是陳教授混淆了國家與文化、歷史!

 陳文一開始以南唐李後主的詞、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情節,說這就是中國。但南唐後主李煜是南唐的最後一個皇帝,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最大的國家,後為趙宋所滅;趙子龍是三國時代蜀國大將,終滅於曹魏;吾人並未看到一個「中國人」,只看到「南唐」人、「蜀國」人!以此而累積成「中國」,似將政治與歷史文化混淆了。

 文字名詞,在語意學上,本有其內涵意義與外延意義,外延意義常有其曖昧不清、令人混淆的意思存在。「中國」一詞,其內涵意義(即核心意義)應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其外延意義則常被解釋為與中華民族有關的事物,例如陳文所謂「中國文化」,及常聽到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認為應將「中國文化」正名為「漢文化」;「中國人」正名為「漢人」(或華人)。

 日據時代,台灣讀「漢文」,生病時看「漢醫」,吃「漢藥」。到了國民黨統治台灣時,卻變成讀「中文」,生病時看「中醫」吃「中藥」,「中國」一詞於是開始扭曲她本來應有的意思。孫中山在其三民主義中之民族主義講得很清楚:國家的要素是「主權、領土及人民」;而民族的要素是「血統、語言、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同一個民族,可以建立很多國家;許多民族也可以建立一個國家。以中山先生信徒自居的泛藍人士,難道不懂這個道理?是以去「中國化」,乃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不願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一。至於陳文提到的「中國文化」(應正名為「漢文化」),則是所有華人、甚至世界人類所共同擁有的文化資產,任何人都能享受。而現代的「中國」,事實上也沒什麼文化,例如漢字被「中國」改成簡體字,思想上則以馬列共產的唯物主義為宗,與漢人的思想背道而馳。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後,能像陳教授一樣背幾首唐詩宋詞的中國人,恐怕少之又少。「中國」已沒有「中國文化」可言。

 又陳文提及李清照、杜甫等人的作品,台灣人姓氏的問題,事實上都是混淆了「國家」與「民族」構成要素的分野,及「中國」一詞的內涵意義與外延意義所致。例如美國前總統雷根先生係愛爾蘭裔,陳教授應不會要雷根將其姓氏還給愛爾蘭人吧?

 台灣在民主政治及法治社會的發展上早已超越「中國」,文化方面,我主張應發揚漢文化,使台灣成為全世界漢文化研究及發展的中心,讓世人了解台灣在各方面都已超越中國!(作者徐光佑╱律師)

 

永遠的朋友不如政治的主子

 

2004.11.28台灣日報

 ◎郭碧純

 陳水扁昨天回應顧崇廉「永遠的朋友」說法,並透露出曾經想邀請他出任國防部長或參謀總長。據了解,在軍購案藍綠對抗之前,顧崇廉和扁之間確實關係還不錯,顧當國防部副部長時還曾透露採購預算案等訊息給扁,也為扁「國防黑盒子」一書寫序。不過比起和宋楚瑜的交情,以及為了在親民黨內爭得一席之位,顧對扁的友誼只算是「做關係」而已,顧和宋兩人曾是蔣經國身邊的「哼哈二將」,顧崇廉為了效忠宋楚瑜,才會在府前廣場前提字「三軍有權選擇統帥」。

 顧崇廉出身蔣經國身邊的武官,擔任侍衛長,當時宋楚瑜則是貼身秘書,顧崇廉被形容為軍中少數懂政治手腕的將軍。顧崇廉擔任國防部副部長時,阿扁是以揭弊聞名的民進黨明星立委,據指出顧崇廉為了交扁這個朋友,曾經提供許多訊息給扁。阿扁當然銘記在心。

 顧崇廉和扁關係一直做得不錯,扁一上台為穩定軍心密集拜會軍中大老,也拜會了顧崇廉,當時520政黨輪替首任國防部長人選,顧就是外界看好的人選之一,但很多人提醒扁顧和宋之間的密切關係,該人事案因而暫緩。後來顧崇廉果然接受宋楚瑜提名出任親民黨不分區立委,但有些犀利問政質詢內容,還會透過管道先透露給阿扁。

 有人形容顧崇廉的政治手腕不輸給宋楚瑜。他在國防部副部長或是海軍總司令任內,很多弊案傳聞都會扯上他,但是顧崇廉都能夠全身而退。就像馬英九一樣是「不沾鍋」,據說顧崇廉不僅和扁維持不錯的互動關係,和當時在野黨的立委關係也都還不錯。不過因為不沾鍋的性格,部分海軍高級將領對他也頗不以為然,曾經有人批評他「賣友求榮」。和陸軍將領間則是「你走你的,我走的」,在退役將領群中屬於「孤鳥型」。

 顧崇廉近年來效忠宋楚瑜的畫面不斷,一向行事低調沈穩的顧崇廉,總統大選前卻是動作頻頻。去年九月還和黃幸強、黃顯榮等人加入親民之友,演出陸海空三軍總司令效忠宋楚瑜的場景。國內目前兩艘潛艦海龍海虎都是顧海軍總長任內向荷蘭購買的,當初李登輝要他派駐荷蘭,本來就有就近爭取繼續購買荷蘭潛艦的意思,現在他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也是惹惱阿扁的重要原因。 .....2004-11-28【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