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2
立委選戰評析

 

2004.12.12自由時報

■陳茂雄

二○○四年的立委選舉終於揭曉,結果是跌破政治評論家的眼鏡,不被看好的泛藍營大勝。由綠轉藍的候選人都落榜,尤其是高雄地區,與選前的民調差距太遠。藍綠往中間靠的候選人也都敗陣。

泛藍的第一個優勢是組織,終戰初期,台灣雖屬獨裁體制,可是國民黨政權開放了無關緊要的地方選舉,長期來由外來勢力統治的台灣人碰到地方選舉,就像餓狗遇到雞骨頭一樣大家急著搶,所以快速形成地方派系,然而在極權體制下,所有派系為了資源都向中國國民黨靠攏,情況特殊的地區有些派系被排擠掉,這些人就變成黨外人士,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人基於政治理念而反中國國民黨,這些人也變成黨外人士。

整體而言,絕大多數派系是被中國國民黨收編,即使有些台灣人對外來政權並不滿意,但基於派系的對立,還是扮演外來勢力的支持者。本來派系的影響足以使中國國民黨可以在台灣長期執政,可是二○○○年的總統大選宋楚瑜窩裡反造成中國國民黨下野,派系的影響力也跟著鬆動,不過在立委選戰又重整。

泛藍營的第二個優勢就是軍公教的支持,這一點真的很奇妙,執政的民進黨很像在野黨,而在野的泛藍營卻像執政黨。本來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都與執政黨靠在一起,所以執政黨會保護既得利益者,在野黨要取得政權,就要與一般民眾聯合打擊既得利益者。

台灣最大幫的既得利益者就是軍公教人員,可是維護軍公教既得利益者並不是執政黨,而是在野的泛藍營,反而是泛綠營在打擊軍公教的既得利益。若在英美,打擊既得利益的政黨必廣受人民的支持,可是台灣的選民只關心自己的直接利益,一向不過問公共政策,當泛綠營在打擊既得利益者時,其他民眾並不因為泛綠營有良好的政策而加以支持,倒是既得利益者會積極的抵制。

有正義感的軍公教人士當然會以是非來論斷,但多數的軍公教還是會為了既得利益來支持泛藍營,很顯然的,泛綠營打擊既得利益對選票是嚴重的扣分。

在台灣的選舉人脈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大家都很清楚,小選區的選舉賄選是勝選的主流,可是賄選者可以獲得選票,還是要依賴樁腳,除了黑道以外,沒有樁腳操作,即使有錢還是發揮不了功能,所以在小選區真正操作選舉的是人脈,賄選只算是一項「走路工」。這一次立委選戰,到處風聞賄選,很顯然的,賄選是這一次選戰的主流。人脈對大選區而言,影響力大減,因為選票很難移轉,所以選總統與選立委完全不一樣,前者人脈的影響較少,後者則相當大,泛綠營估算錯誤,將立委的選戰當作總統選舉,以為泛綠穩操勝算,結果超額提名,產生太多落選頭。

泛綠營的選民普遍主動配票,頻頻出現強者變弱,弱者變強的局面,代表執政的民進黨在組織方面雖然比以前進步,但理念的結合還是泛綠營的主流。另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由綠轉藍的人拿不到泛綠營的選票,但由於選情繃得太緊,也不容易獲得泛藍的支持。上一次陳文茜所以能夠當選,是因為深藍的人將她當作打手,另一個因素是台北地區生活過度競爭,產生一些反社會心態的人,他們唯恐天下不亂,所以將選票投給足以使社會「亂」的人。這一屆的沈富雄、施明德、許信良、蘇盈貴都還不足以扮演使社會「亂」的角色,紛紛中箭落馬。

中性選民有很多人存有「台灣意識」但沒有「台獨意識」,他們有對抗中國侵略的心態,但不希望有太大的動作,他們支持保持現狀,對正名與制憲的運動並不積極參與,這些人多數變成民進黨的支持者。深綠的民眾則積極推動正名與制憲,所以變成台聯的支持者,台聯與民進黨之間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雙方搭配得很好。可惜在選舉前民進黨回頭與台聯搶深綠的票源,打出正名的口號,流失不少中性的選民,這也是泛綠營敗選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陳茂雄╱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不要踐踏外交與國防

 

2004.12.12自由時報

■沈潔

外交與國防是中國併吞台灣之野心的兩大障礙,也是台灣統派政客、媒體與所謂學者的最大痛腳。外交是以文的手段,保障台灣的主權,和台灣在國際間的利益;國防是以武的手段嚇阻中國的侵略,保障台灣安全。這兩者都是主權國家所必備。

不論是外交或國防,都需要花錢,而且國家處境越困難,所需花費更多,但這是保障主權國家地位的必要投資。外無強敵窺伺的正常國家都不能省此開銷,更不要說主權受強敵威脅的不正常國家。

因為中國以「統一」為名,不顧民主與台灣人民的意願,企圖併吞台灣,台灣的外交與國防成為抗拒中國併吞的最重要防衛網,中國不惜使出一切橫蠻手段,目的便在使台灣與香港一樣無外交、無國防,失去主權國家地位。台灣統派也全力配合,唱衰台灣外交與國防,希望台灣解除外交與國防這兩道抗拒中國併吞的武裝。

中國在國防上霸道的打壓手段,一方面強力阻止國際社會對台灣軍售,另一方面不顧中國農村人民生活貧困,把沿海靠外來投資賺的外匯用來採購和製造先進武器,威脅台灣,使台灣不得不提升軍備。台灣為國家安全而採購先進武器,便讓統派顛倒因果與是非,指控台灣在搞「軍備競賽」。統派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嘴臉,指台灣軍備花費可用來改善人民生活,解除健保危機。但其目的並非改善台灣人民生活,而在解除台灣國防,達到他們讓台灣被中國併吞的目的。

外交上亦復如此。中國仗其聯合國安理會理事國地位,及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之利益,在國際社會全力封殺台灣生存空間。中國不但要把台灣排除在以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之外,而且對非國家會員之國際組織,也要台灣矮化成「中國一部份」才同意加入。它強行以「一個中國」原則,逼台灣的邦交國與台灣斷交,承認或認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與中國建交。

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下,不顧台灣前途,不求保住聯合國地位,要與中國外交對決,花掉多少錢,結果是「賊立漢不立」,台灣外交陷入被封殺的困境。大國在政治上需要中國合作,經濟上也有利益考量,受制於中國而不承認台灣,只有政治上無求於中國的小國家,或與中國相去較遠,無經貿上利益的小國,不容易受中國影響,還可以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但如此關係也不能不以經援作為代價。

因為經援開支,有時被當事國誤用,讓統派唱衰台灣多一個口實:台灣搞「金錢外交」、「凱子外交」、「綠營陷入邦交國數字迷思」。他們主張不要再「玩」與中國競爭邦交國數字「遊戲」,他們也以洩密來破壞外交工作的進展,目的與中國一樣要終結台灣外交,使台灣成為無外交、無國防的中國特區。

統派政客及學者多得是讀國際關係,霸佔台灣外交事務半個多世紀,他們不是不懂外交對台灣的重要性,只是別有用心,依其過去特權塑造出的「知名度」,想以愚民手法誤導台灣人民,達到以民逼官,放棄外交努力,讓中國野心得逞的目的。

統派要隱瞞的事實,最近已經在「台灣地位問題」的辯論中被揭穿:台灣主權在舊金山和約只經日本宣佈放棄,並未交給中國或任何國家。中國拿開羅會議未經簽字的新聞稿作為取得台灣主權的憑證,在國際法上站不住腳。中國對台灣主權的主張既無法律基礎,它退而求其次便迫使國際社會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如果國際社會均被迫作此承認,台灣便成中國的「內政」問題,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更難維持。

中國要以外交併吞台灣,終極目標是把台灣邦交國殺到零; 相反的,台灣要保障主權國家地位,最好要邦交國數字不斷增加,從小國建交到大國建交,多多益善。這並不是什麼迷思,台灣有構成國家的客觀、國際法條件,但它還不是一個正常國家,因為有一個流氓國家主張對台灣擁有主權,要把台灣併吞。中國立場不改,台灣的外交不只是數字的迷思,而是主權國家存亡的競爭。對台灣來說,邦交國只能多,不能少。

統派政客也故作清高,本末倒置,認為台灣「外交」不必看邦交國數字,但求能進行文化、經濟交流。經濟與文化交流雖是外交的一部份,卻非外交的全部,而且,處理國際經濟、文化關係,並非「國家」的特有權利,香港並非國家,它在其他國家設經濟辦事處,美國的州並不是國家,許多州在台灣、中國都設有貿易辦事處。台灣的國家主權受到中國的挑戰,它的外交還有更重要的政治層次: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

台灣的外交其實並不是求全贏,讓中國全輸。最近與萬努杜建交問題,便顯示台灣求雙贏的彈性,希望能達到雙重承認,維持一邊一國的現狀。統派好像認為如此小國,不值得費力爭取,但他們為什麼不問何以中國要全力去爭取?中國已經有近兩百個邦交國,或承認,或認知,或注意到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立場,它還要爭取一個小國,台灣可掉以輕心、不屑爭取小國嗎?

說統派「包藏禍心」也許嚴重了些,但他們存心誤導台灣人民,配合中國踐踏台灣國防與外交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為台灣主權國家地位,我們需要更積極的國防與外交,而非短視的自廢國防與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