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1
立院決議 艦潛命名 限本土人地

 

2005.01.21自由時報

 〔記者黃維助╱台北報導〕立法院院會昨天通過九十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並通過相關「正名」決議,要求未來採購的潛艦與各式艦艇應完全使用台灣相關的地名、人名做為名稱,防止再出現與中國艦艇同名稱之荒謬情形。

 此外,對於外館正名爭議,立院也通過國親黨團所提決議案,指各駐外使館、代表處、辦事處在採用中華民國以外的其他名稱前,需經立院外交委員會同意方可執行,否則外交委員會應立即凍結該外館人事經費外的所有預算,俟外交委員會同意或恢復原名稱後方可解凍。

 決議也指出,長久以來我國海軍都是用中國地名、人名做為軍艦名稱,以致出現台灣有「鄭和號」、中國海軍也有「鄭和號」的窘況,倘若海上遭遇,這兩艘「鄭和號」是敵是友?簡直令人啼笑皆非、荒謬至極。且我國海軍驅逐艦都是使用敵國中國的都市名稱,如襄陽、富陽等,巡防艦則是用中國山脈名稱,如泰山、橫山,包括拉法葉等新型二代艦也用康定、昆明命名,與台灣有關的「玉山艦」卻早已老舊。

 因此,決議要求,未來台灣採購的潛艦與各式艦艇應完全使用台灣相關的地名、人名做為名稱。

 此外,台灣民主基金會去年三月印發給外籍人士的國情簡介手冊「二○○四台灣決心」,文中提及「台灣是被中華民國軍隊以二次大戰盟軍的身分占領,也是被中華民國併吞」,這段文字引發藍軍反彈,國親共同提案決議,台灣民主基金會應針對上述情形完成懲處及向相關政黨正式公開致歉,並向外交委員會提出相關報告,否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十四億元預算遭凍結的六成不得解凍動支。

 

中國海專 改名中海技術學院

 

2005.02.21自由時報

〔記者申慧媛╱嘉義報導〕針對教育部配合行政院推動務實正名所進行的學校改名意願調查,各校對是否改名意見不同,中國海事專校早就決議改名為「中海技術學院」,中國醫藥大學也認為「可以討論」,中華技術學院和中華大學等則因都叫「中華」常被混淆,早就有意討論更改校名問題,但文化大學、中國技術學院等則不考慮改名。

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堅持「文化傳統」,沒有改校名的意願,但會提董事會討論;中國技術學院校長周文賢則說學校對此不知情,也不會改名;至於其他各大學都認為,大學校名應交給各學校來決定才合理。

也有部分大學認為,推動大學「正名」的過程中,除校名中有「中國、中華(China、Chinese)」等的大學被討論外,也應針對在國際上容易與中國北京清華等形成混淆的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以及暨南大學等校進行意見討論。

 

教部 向九院校問「名」

 

2005.01.21自由時報

 〔記者李明賢、黃以敬╱台北報導〕親民黨立委李慶安、李永萍昨日指出,教育部高教司十九日以「特急件」,函送包括中國文化大學等私立大專院校,要求對於「務實推動正名,彰顯台灣主體性」提出意見,有意逼迫學校變更校名,呼籲政府「懸崖勒馬」,還給學校自主空間。

兼任中國文化大學董事穆閩珠也批評教育部是「生雞蛋無、放雞屎有」,荒謬到極點的泛政治化動作。

教育部高教司則說明,基於尊重大學自主,教育部不會強制要求學校改名,尤其私立學校,會尊重各校自行決定。

教育部日前接獲行政院「務實推動正名」相關政策配合事項公文,其中提及教育部應配合的正名事項,包括「專科以上學校名稱」、「海外僑校」等,凡是名稱中有「中國」、「中華」或「Chinese」者,能逐步推動正名。

教育部前日針對包括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私立中國醫藥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私立中華大學、私立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私立中國技術學院、私立中華技術學院、私立僑光技術學院、私立中華醫事學校等九校及所轄文教基金會,發出「特急件」調查文件,希望相關學校單位能於昨日下午五時前回覆正名相關意見。

文中提及,「為配合行政院『務實推動正名、彰顯台灣主體性』政策,教育部將組成正名推動小組,預定一月底前提出因應配合方案」,要求上述各學校在一月二十日之前,將相關建議、窒礙難行事項、更改名稱時程、配套措施、預期成效等彙報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指出,這只是初步意見調查,將提供政院政策擬訂參考,希望各校不拘形式自由表達意見,至於私校屬財團法人,基於尊重大學自主,教育部絕不會強制學校更名,各校或系所名稱更名與否,將尊重學校自主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