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17
朝野競向中國獻媚必招致國際誤解

 

2005.02.17自由時報

 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取向最近顯然陣腳大亂。一方面,當陸委會主委吳釗燮日前接見台灣北中南東四社、台灣教授協會及李登輝之友會等本土團體時,透露我國去年分別對美歐日等國遊說並表達台灣反對「反分裂國家法」立場,已獲初步回應,美國在二月初派遣國安會特使及國務院高層官員赴北京訪問時,呈遞一封布希總統信函給中國領導人,美國特使更當面向中國表達「明確不贊同」立場。另一方面,政府卻又頻頻向中國釋出善意,不僅兩岸協商推動春節包機直航,昨日陳水扁總統更在台商聯誼會上表示希望兩岸春暖花開,重啟協商大門,在台商春節包機直航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兩岸貨運便捷化方案。

  政府一面反對中國制定反分裂法,一面卻以春節包機、貨運便捷化作為與中國全面三通直航的籌碼,這種政策思維充滿了矛盾性,因為反分裂法是「明搶」,而三通直航卻是「暗偷」,同樣不利於台灣,豈能只反其一,卻接受另一種作法?中國意圖在今年三月召開全國人大時擬定「反分裂國家法」,以「合法化」其併台野心,作為對台灣進行法律戰的武器。中國如此粗暴的舉措,固然針對台灣而來,卻是霸權思維與行徑的赤裸裸展現,因此不僅激發台灣人民的反感,更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警惕。事實上,台灣固然是中國擴張軍備的首要目標,但是中國一旦併吞台灣,即可建立一個強大海軍力量,使中國從一個具有陸權的區域霸權,擴張為兼具海權的全球性霸權。更值得重視的是,在蘇聯與東歐的社會主義體制崩潰後,現今世界大國中,中國是唯一實行一黨專政、走社會主義路線的國家。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從一九七八年採行開放政策,大力吸納外資、企業進入,企圖藉由低廉的勞動力與土地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此一開放政策歷經二十多年,確實提升了中國的經濟力量。然而,中國經濟力量的增長,並未帶動政治體制的改革,中國的統治集團依然頑固堅持所謂的社會主義路線與共產黨的專政地位,中國的民主尚未萌芽,人權與自由完全受到箝制。如此偏執於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國家,一旦突破了台灣這道民主防線,將其政經與軍事影響力投向世界,恐將為文明世界帶來可怕的災難。

  中國軍力擴張,對世界的和平秩序、民主體制與地緣政治之威脅危害,必將超越目前肆虐於全球各地的基本教義派所引發的動盪局面。其實,中國勢力的崛起,其力量固然不可忽視,導致國際社會必須正視其影響力,然而世界主要國家在與中國交往接觸同時,皆抱持高度戒心。最近歐盟在特定國家的運作下,稍微顯露有意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即已引起美國的高度關切,認為歐盟對中國出售武器,恐將間接危及美國人民的安全,布希政府不僅公開表達反對之意,更派遣新任國務卿萊絲赴歐斡旋,期使歐盟能夠懸崖勒馬,莫鑄下大錯。另外,兩百年來,一直處於緊張關係的俄羅斯與日本,由於深刻感受中國近年來意圖成為區域強權,對東亞威脅逐漸加深,日俄之間乃摒除彼此歧見,強化雙方軍事與經濟的交流。換言之,如果將兩岸關係侷限於台灣與中國之間,台灣勢必為面對一個全球最大國的敵人而感到孤單無助,甚至容易淪入任其予取予求的自暴自棄情緒之中;然而,若以國際政治的宏觀角度來看,則台灣所具有的地緣政治戰略地位,以及實行的民主政治價值、理念,將使台灣人民與絕大多數世人站在對抗專制獨裁的同一條戰線上。台灣若能以地緣政治與民主政治為訴求,則反對中國研擬反分裂國家法的立場必可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同與支持。

  然則,令人費解的是,政府一方面反對中國各種併台手段與意圖,一方面卻以和解、開放之名,不惜掏空台灣,拚命向中國釋出三通直航、開放產業西進的所謂善意。坦白說,中國的崛起,台灣絕對位居首功。早在七十年代,政府基於人道立場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之後,台灣觀光客與商人便利用各種非法管道進入中國,中國首批開放實驗的四個沿海特區的成功,便得利於台灣經驗與台商之助。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舉世譴責中共政權的殘暴不仁,多數國家對中國採行經濟制裁與武器禁售,中國幾乎陷入孤立無援處境,然而,台商卻反而趁此機會大舉西進,使中國獲得喘息良機,經濟發展得以延續。可悲的是,儘管台商有功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但中國卻從未放棄併吞台灣的野心,而台商的西進無異自投羅網,竟似鋪好迎接中國併台的紅地毯。

  從去年立委選舉後,國內政壇突然掀起一股「和解」之風,朝野政黨有意止息紛爭,讓人民休養生息,用意可以肯定。然而,朝野和解本應針對國內事務,在公共政策與民生議題上化解不必要的對立與杯葛,摒除歧見,致力促進全民的福祉,始為和解的正途。不料,和解竟吹起歪風,朝野口口聲聲的「和解共生」,對象竟然是對岸的中國,而不是朝野政黨。因此,便產生了一種怪現象:朝野政黨在審查法案、監委人事同意權、重大軍購時,杯葛對立依舊,延攬在野黨人士入閣亦淪為破局,反倒是朝野政黨在中國政策上竟然不再有歧見,取得了難得的「共識」,不僅在野政黨領袖爭相表態願赴中國當「和平大使」,民進黨政府亦是春節包機、貨運直航等奇招盡出。朝野政黨爭相向中國獻媚,將導致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野心造成錯覺,使台灣的反中國併吞訴求喪失道德內涵,因而,朝野此舉或許出於化解兩岸緊張對立的良善動機,結果反而可能為台灣人民帶來一場大劫難。

 

台灣ESI倒數第二 誰提供的資料?

 

2005.02.17自由時報 

■陳重信

 京都議定書生效,國內不僅有研究生用裸體如此強烈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政府的抗議,媒體更是大篇幅的報導要求政府因應對策不能流於紙上談兵,但我們不禁想問:有人知道台灣在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環境永續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ESI)二○○五年的評比結果為第一四五名,排名世界倒數第二,只贏過北韓嗎?

 元月二十八日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由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一群環境研究學者所發表的環境永續性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ESI),在針對全球一四六個國家的評估報告中,將台灣列入第一四五名,排名僅高於共產主義的北韓,對台灣的國際形象造成莫大的傷害!

 由於懷疑這份報告的準確性,我立即電郵此指標的創始人,亦是我曾服務過的美國環保署的同事,耶魯大學的伊斯提教授(Daniel Esty)。根據二月七日耶魯大學ESI工作小組主任斯瑞波那克博士(Tanja Srebotnjak)電郵回覆指出,台灣在七十六個變數中,僅提供六十個所謂觀察性的數據(Observed Data Points),而有高達十六個變數沒有提供或者根本沒有數據。在這十六個缺乏數據中,更有七個變數是以推估值(Imputation)去預測。回郵又指稱,事實上他們小組是依賴一、任何可以找到有關台灣的資料,二、依賴並向台灣的Prof. Shin-Cheng (葉欣誠教授,高雄師範大學)所領導的ESI工作小組求證並尋求數據準確性。

 事實上,若依據斯瑞波那克博士的解釋,台灣因國際特殊關係,一些有關國際關係的變數只是「比較不容易去計算」而已,遑論台灣在參與國際合作努力的大項目中排名第九十五名而非見底,因此環保署這次以未能參與國際事務做解釋,未免太勉強。

 受限於地狹人稠的先天條件,台灣在處理環境壓力等永續議題上,確實處於較差的立基點,但台灣的環保工作真有這麼糟嗎?會比中國大陸(一三三名)、印尼(七十五名)及泰國(七十三名)還落後嗎?我們願意虛心接受該份報告中指出台灣應加強改善的部分,但若放任不精確的評比結果,抹殺政府及民間長期以來在永續發展上的努力,並傷害台灣的國家形象,絕非全民所樂見,我們也不願意相信國家的形象與尊嚴可以如此輕易的被犧牲與漠視。

 尤其負責該項指數評比的耶魯大學伊斯提教授聲稱,有「一組台灣的官員」負責提供台灣的資料,但提供的資訊嚴重不足。雖然他們對台灣通報的部份數據感到訝異,並數度提出疑問,不過都被保證無誤。因此,到底是「那一組台灣的官員」負責提供?所提供之數據是否具有可信度?政府絕對應該給人民一個交代。

 為了拓展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政府及民間團體投注了多少的精神與心血,好不容易擺脫中國的阻撓,爭取到以「台灣」個別名義參與全球環境永續指數之評比,然而這樣難得的國際曝光機會,卻在行政部門的輕忽中,反而重重地打了台灣一個巴掌。

 期待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只是「有夢」,而是以積極的態度,促使世界經濟論壇正視並更正我國在二○○五年環境永續評比指數上之不正確分數與排行,更應該以謙虛的心態,研議如何減輕環境壓力、提升國內環境系統,台灣的環保外交之路才能真正走出去!

(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