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18自由時報
自從去年十二月立委選舉泛綠未如預期過半後,台灣政壇突然吹起一股「合作、和解」之風,「對話、共生」、「協商、妥協」頓成唯一的政治正確。為了和解共生,包括謝院長在內的有些人士認為:「正名、制憲」運動還沒形成共識,所以政府沒有辦法推行,仍然有爭議或還不成熟的政策,更不應貿然宣佈或推動。總統府秘書長亦說:「陳總統有原則性指示,包括像治安、健保、稅制改革等重大政策,陳總統希望朝野能夠先把爭議放一邊,把有共識的,特別是影響國計民生的,能夠讓國民生活品質過更好的,朝野各政黨能夠一起努力推動。」
我們非常贊同陳總統「影響國計民生、國民生活品質的,朝野應將爭議放一邊,有共識的即以謙虛的精神去立法推動」的主張。我們也原則贊同新任閣揆所楬櫫的「對話、共生」處事準則。不過也希望政府對於「何者沒有共識」、「何者具有爭議」的認定問題上,能遠離「先入為主的偏頗報導」,真正做出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判斷,以符國民的期待。
如果新的閣揆真的認為「正名」、「本土主體性教改」、「制憲」還沒形成共識,所以政府不宜推動或貿然宣佈為政策,我們則認為「直航」、「兩岸復談」,甚至屬西進政策的「台商回國上市」、「OBU對中國台商之融資」、「策略性產業對中國投資之開放」因都具很高爭議性,亦未形成共識,應不宜做為政策,新內閣更應立即對等停止此類政策之推行。
大家都了解「直航」一直是爭議性甚高的議題。因中國一直將其定位為國內航線,亟欲藉此與「一個中國」相呼應,在國際上確立「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兩岸問題基本上屬於國內事務」的普世認知,以達武力侵台、併台的目的。所以,台灣的民眾即使過去十餘年來已深受統派學者、報章之渲染與洗腦,至今仍有高達七成七的民眾認為直航應有條件,國家的主權更不應為直航而被傷害。幾次民調亦顯示近半民眾擔心直航會影響國安。是以,此種爭議性甚高的議題,依謝閣揆「共生、對話」原則,應該即刻停止推動,不應做為政策。
其次,「西進政策」也是正、反雙方爭議不休的議題,更是過去一直撕裂族群感情的主要因素。不以台灣做為國家認同,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人,一向都主張對中國做更為開放的「大膽西進」政策。因為他們不但不會擔心台灣經濟之被掏空、資金之流失,還會呼籲將十二吋晶圓、封裝、測試及TFT等快速開放登陸,期能對祖國之經建助一臂之力。為此,他們還經常高唱「拚經濟,不要談政治」的歪論,以圖掩飾心向中國的政治意圖。反之,以台灣為祖國的國人即強調「台灣優先」,對中國「經濟吸納台灣」的「以經促統」陽謀表示戒懼,強調「要拚經濟需先確立台灣的國家定位」、「建立台灣主體的國家認同」,在此意義上,正名及本土主體性教改有其迫切的需要,形成與親中派極烈的政策方向之爭執。我們認為新內閣應舉辦全國性政策辯論,給予正、反雙方平等的機會,向國人充分說明雙方觀點及西進直航之利弊,以求共識。在共識未形成前,依新內閣「共生和解」原則,在暫時不推行「正名」及「本土主體性教改」之同時,應暫停泛藍所力主之「西進政策」,任何進一步的對中國投資之開放,亦應立即煞車,方能在傾台與傾中之間取得平衡。
「兩岸復談」亦具重大爭議性的政策內涵。當然「人類和平」、「兩岸和解」是全人類的共識,但和解必須在「對等」、「尊嚴」、「主權」、「和平」之前提下為之。可是,中國一直堅持「一中原則」、「九二共識」為復談之先決條件,經常以七百多枚飛彈及數倍於台灣之軍備恫嚇台灣,並且頻頻利用台灣內部之矛盾,極力分化朝野人士以遂其超限戰的最終目的。如一月初的「國民黨台商春節包機參訪團」,同月下旬的「台灣海峽兩岸聯合經貿協會北京訪問團」,及即將成行由親民黨主席率領的中國訪問團等等由在野政黨主導,視政府如無物的政治行徑,若說「不具爭議性」實難服眾。是以,朝野各黨及新內閣如真正有意尋求「共生與和解」,應先在國內透過密集的協商求得共識,在此之前暫停各自為政的北京之行。因為,泛藍此種和平為名,求和為實的行徑,正是撕裂島內族群感情的頭號殺手。
最後,我們認為新內閣若真的在尋求公平、對等的「共生和解」與「統獨休兵」,則金管會、證期會及經濟部應即暫停進一步開放「OBU對中國台商之融資」、「中國台商之回國上市」及TFT、封裝測試等尖端科技產業之登陸。若不做此等政策上之同步修正,無異將成「本土派主張而中國派反對」者通通不推行,而「本土派反對,中國派贊成」者通通放行推動之局,顯然是一種「促統」政策,而內閣變成了「促統內閣」,為中國併台的幫兇,不但有背民進黨之創黨理想,也是對五十一%支持民進黨執政的選民的背叛。
誠摯希望新內閣,在思考「爭議性政策」之時,不要只從國、親兩黨之觀點出發,應同時抉取台、民(台聯、民進)兩黨之本土觀點,一起切入,求其平衡與公平,方能免落泛藍之陷阱,落得成為終結本土政權幫兇之尷尬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