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38
突破教改瓶頸 迎接多元社會

 

2002.11.23自由時報

☉陳全壽

 備受批評的教改政策中大學入學方案是其中一個課題,而事實上它只是大學選才的問題,如何有效實施?會不會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是問題關鍵所在。筆者從三個角度來探討其遭遇的困難及如何突破,進而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三個思考角度,也就是大學入學改革無法有效實施的三個障礙:其一是家長、教師、學生的障礙。其二是大學院校本身的障礙。最後則是社會及企業界的障礙。

 一、來自家長、教師、學生的障礙:台灣的家長、教師及學生基本上都共同犯有「名校迷思」。也就是只希望學生能考入名校,而不管學生的興趣與資質。此一名校迷思,教育部應負有相當的責任,如果教育部沒有讓台灣有多元大學存在的基本想法,僅將重點及努力放在強化名校,而誘使所有的學校都一致朝向綜合大學、研究型大學發展的話,多元入學的教改就沒有必要。教育部必須讓很多大學都能擁有特色,讓它們具備競爭力,尤其體育、音樂、藝術及一些單科大學。事實上它們都可以成為非常精緻、具備競爭力的名校,成為很多考生樂意選擇的、具有特色的、可發揮長才的學府。但是今天除了名校的綜合大學外,這些學校多半軟、硬體不足,師資單薄。

 二、來自大學院校的障礙:多元入學的另一障礙是大學院校「入學困難、畢業容易」,學生認為只要能進得去,除了少數太混的學生外,大部份均能順利畢業。在一元入學的時代,似乎唯有學科成績好的學生才能進去;多元入學方案實施之後除了學科之外尚有其他數個管道可以進去,而這些管道如失去其客觀性,自然造成很多不公平現象。因此一些清寒家庭的子弟反因多元入學而喪失他們應有的機會。此一現象據聞執政黨中常會也有委員向總統直陳,甚至具體的提到,如果沒有以前的聯考你(阿扁)我說不定都沒有機會考入台大法律系。從這些情形看,多元入學要能有效的實施,大學院校「入學困難,畢業容易」的體質應徹底改變成為「入學容易,畢業困難」。這個現象的扭轉或許不易,但並非不可能,譬如:大學能嚴格執行重考、重修、留級、退學,以客觀性高的品管制度來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畢業困難的要求即可達成。此外,教育部可對全國大學應屆畢業生實施統一的學習成果測驗,以一定的水準要求大學生畢業的水準。以多元入學方案使得「入學容易」;以統一學習成果測驗達到「畢業難」的目的。統一學習成果測驗成績之好壞尚可作為補助大學金額多寡的參據。

 三、來自社會的障礙:社會及企業界「重視學歷,不重實力」,這種情形在日本也發生過。日本文部省大臣遠山曾於去年六月十一日在內閣經濟、財政諮詢會議上提出了所謂「遠山計畫」。這個計畫的主要目的是「改造大學,改造日本」。促使日本經濟活化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教改政策。我國的國情或許和日本未盡相同,但最終目標還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活化經濟,創造一個優質的多元社會,讓學有專精的人各得其所,各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為社會國家服務。因此,多元入學其實是一個多元社會培育人才的重要基礎。

 社會必須捨棄「注重學歷,不重實力」的偏差觀念。這個觀念不能導正的話,多元入學就難以實施。道理很簡單,因為只要我能擠入名校,將來就有好工作,而不管有否專業能力或基本教養。早在十多年前日本企業界就曾沈痛地指出,大學培養的人才不能用,大學教育對企業界的選才只不過提供近似IQ測驗,告訴企業界這些人資質還可以。除此之外,專業能力及未來的潛力他們完全無法以那張文憑採信,還必須經過嚴格的入社考試及數年的社內專業能力養成教育,才能成為企業可用之才。台灣與日本極為相似,多年來我們的高等教育政策獨厚國、公立大學,使得如台灣大學等名校成為學術金字塔的頂層,而私立大學及非名校則失去特色,缺少競爭力,甚至萎縮。

 黃榮村部長非常努力地在推動政府既定教育改革政策,也因此很多指責都指向他個人,筆者認為這是不公平的。這個社會如不能摒除:一、名校迷思,二、入學困難、畢業容易,三、社會只重學歷不問實力的既成想法,教改是實施不來的。我們要的是「改造大學,改造台灣」,希望培養出一群愛鄉土、愛國家、有專業能力的人,投入一個更理想的民主自由的多元社會。 (作者陳全壽╱台灣體育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