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42
疏導與決堤

 

2002.11.25自由時報

☉陳茂雄

 純樸的農民終於在十一月二十三日走上街頭,民進黨出身於街頭運動,應該很清楚街頭運動的來龍去脈,沒有防範這種事情發生,實在相當可惜,這一次遊行,又花費相當大的社會成本。部分農漁會的確有相當大的弊端,出問題時政府又拿納稅義務人的錢來添補,對整個社會來說,這相當不公平,所以農漁會信用部的改革是必要的。可是金融局用一般整頓銀行的方式來整頓農漁會,出錯是必然的,他們不瞭解農漁會不像金融機構那麼單純。

 部分農會的逾放比過高,出現弊端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部分農會被利益集團所把持,工作人員未確實對農地鑑價,在超貸的情況下,產生許多呆帳,即使農地鑑價時以公告現值為準,也照樣會出現惡意的呆帳,因為多數農地的公告現值比市價高:自從農民免除繳納田賦之後,提高公告現值也不會增加農民稅負的負擔,各地區的地方政府為了避免徵收農地時發生糾葛,所以普遍提高農地的公告現值,也因為如此,為興建第二高速公路(三號國道)而徵收農地時,不但沒有遭受到抗拒,還普遍受到農民的歡迎,因為徵收農地所補償的地價高於市價。很顯然的,只要貸到抵押農地公告現值的金額就有造成呆帳的機會,況且製造弊端的人,其所貸到的金額還超過農地的公告現值。農會信用部的鑑價與徵信制度不若一般銀行健全,因而部分農會就會形成不法利益集團來掏空農會,出了問題政府就用公家的錢來添補,所以整頓農會信用部的目標是正確的,只是手段錯誤。金融局將農會信用部當作一般金融單位,不清楚農民的背景。

 政府是要改造農會信用部,不是消滅農會,可是鼓動這次遊行的人卻欺騙農民說政府要消滅農會,他們成功的帶農民上街頭。

 所以會形成反對政府改造農會信用部的那股勢力,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部是農會利潤最高的部門,有很多農會即使信用部出問題,還是可以撐下去,因為農會的放款利率高於一般銀行。若農會不能自主的擁有信用部,那農會已是無利可圖,造成整個農會運作困難。營運良好的農會,往往以信用部的收入來支持其他部門的活動,整個農會相當依賴信用部。再說農會信用部的放款利率雖高,但農民可以借到錢,商業銀行的利率雖低,農民卻貸不到款,有些農會信用部即使出問題,農民並未感到自己有什麼不利,被接管之後反而造成農民的不便。政府要整頓農會信用部,當然影響整個農會的收入,農會信用部員工的出路也出問題,因而形成一股反對勢力,加上以往被接管的農會信用部不但未帶給農民好處,反而造成農民的不便,因而農民對改革沒有信心,所以很容易被那些反對改革者帶著走。

 如果大家記憶還清楚,就會想到中國共產黨所以能夠顛覆國民黨政權,主要的是利用中國的貧窮。台灣目前雖然未必貧窮,然而經濟不若以往是事實,它並非執政黨之過,但人民會將這一筆帳記在執政黨的頭上。經濟問題是因為長期來台灣的產業未升級,只依廉價勞工以及犧牲消費者的利益使資本家獲利,在勞工意識抬頭之後,台灣的傳統產業已難生存,加上遇到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使台灣的經濟雪上加霜,更因為台商西進中國,增進對岸的競爭力,進而搶奪台灣的市場,重挫台灣經濟,促使台灣的生活水準退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安逸的生活過慣了,就會覺得目前的台灣是相當貧窮,最嚴重的是年輕人的勞動意願太低,有些人寧可從事不法行業,也不願意靠勞力賺錢,造成社會不安定。農村一向是弱勢團體,記得小時候父母親就常感嘆的說,種田的人最可憐,買東西時由對方定價錢,賣東西時也一樣由對方定價錢,歉收時沒有農產品賣,豐收時又要賤賣農產品。農民本來就沒有市場觀念,不知道先瞭解市場再生產,所以經濟上一直居弱勢。以前民智未開,不知農村之外別有洞天,今日的農漁民已知道自己是為安定社會的犧牲者,也知道加入WTO之後農民是國家發展工商業政策的犧牲品,加上都市經濟不景氣延燒到農村,所以農民有一股怨氣,執政黨沒有適當的疏導,卻讓既得利益者以及在野黨決堤。最妙的就是國、親兩黨發出甲集動員令,藉機搧火,跟著群眾高喊金融改革,卻在立法院封殺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部分修正條文草案等法案,充分顯現出他們「決堤」的伎倆。

 國民黨執政時期,銀行界就對金融局頗有怨言,他們認為金融局的官員太過於威風,連私立銀行的人事權都要介入,民進黨執政之後,由於事務官不能更換,所以金融局還是由原班人馬推行原來的作風,為了業務的順暢,銀行不得不聽金融局的指揮,造成金融局官員缺乏警覺性,施政時不會考慮到對象不同要有不同的方法。金融局改革的目標完全正確,然而應該體認用改革銀行的方法來改革農會信用部必定要失敗,金融局面對的不只是「信用部」而已,還有整個農會體系以及大部分農民。對任何改革持贊成與反對者都屬少數,絕大部分人不是「沒有意見」就是「不清楚」,改革者若不對這一群人「疏導」,這一群人必定會被反對者激憤並「決堤」,對改革而言,「疏導」成功就是改革成功,被「決堤」就是改革失敗。(作者陳茂雄╱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