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46
小心兩岸通婚掏空台灣資源

 

2002.12.04自由時報

 政府擬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幅放寬大陸配偶的居留權與工作權等生活待遇,但大陸配偶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的時間由八年延至十一年,卻引起少數大陸配偶不滿。這些大陸配偶在特定團體的策動下,最近兩度集結上街頭抗議,並高喊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下台的口號,不禁令人側目。這些並未取得台灣國民身分,並未擁有我國公民權利的大陸配偶,卻以集會遊行的方式表達訴求,並不符合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尤其,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採取「生活從寬、身分從嚴」原則,事實上是在徵詢多數大陸配偶之後所得的意見,如今卻有團體策動這些大陸配偶上街頭,不免令人質疑背後具有特定的政治動機。

 在兩岸交流開放後,兩岸通婚的情況日益普遍,目前約有十七萬對的兩岸婚姻,每年更以兩、三萬對的數量增加。而目前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的大陸配偶已有一萬多人,依現行八年可以取得我國國民身分的規定,以兩岸通婚熱度未減的情況看來,主管官員估計,到了民國一○五年約有四十一萬人可以拿到身分證。再加上每個取得台灣身分的大陸配偶,依法可以有兩名大陸親屬來台依親,屆時將有約百萬的大陸人長期居留在台灣。台灣人口僅有二千多萬,如果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間移入一百萬外來人口,不論是對國家資源的分配,或是社會、政治與族群的穩定,勢必帶來重大的衝擊。更何況中國不放棄武力犯台,在台海對岸部署四百枚飛彈,顯示兩岸仍處於敵對狀態,一旦對岸的移入人口達到百萬人之巨,而且這些新族群並未對台灣具有效忠與認同意識,無異成為台灣內部的不定時炸彈,實在令人對台灣的安危捏一把冷汗。

 大陸配偶取得台灣身分證的問題,當然是一個人道問題,所以政府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才會採取生活待遇放寬的原則,讓這些大陸配偶不必來台半年還需要離境半年,只要有結婚的事實,就可以合法來台團聚。而且,在結婚滿兩年,或是已有子女者,也可以申請依親居留,沒有數額的限制。而依親居留滿四年者,可以申請長期居留,就沒有居留時間的限制,甚至可以申請工作。陸委會更表示,未來大陸配偶來台居留時,會核發相關證明文件,把大陸配偶的生活不便減到最低程度。由此可見,政府在大陸配偶政策上,乃是以人道為主要考量,所以大陸配偶當然會因為未具台灣身分而遭遇到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但絕對不似外界所指控的嚴重。

 然而,除了人道問題外,大陸配偶的身分取得,基本上是一個移民問題。而任何國家的移民政策,人道因素通常只是考量因素之一,最重要的是社會成本、文化認同,以及國家安全等因素。而兩岸通婚所造成的大陸人口移入台灣的問題,其複雜性更是超過一般國家移民政策所能規範的範疇。在社會成本上,大陸配偶取得台灣身分,如果不採取從嚴的原則,在民國一○五年,就會有約一百萬的大陸人居留台灣,以政府在社會福利、醫療保險等負擔愈來愈沈重的情況下,百萬外來人口可能將是壓垮政府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損及本國人民應享的權益。其次,在認同意識上,不容諱言,大陸配偶長年受到大中國意識與共黨獨裁統治的影響,對於台灣本土意識與歷史文化幾乎不可能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在未來的選舉,可以想見的是,這群特定族群的選票,幾乎已可確定會流向哪一邊了。而台灣總統選舉是採相對多數制,如果大陸配偶擁有數十萬選票,就可能成為決定台灣未來的關鍵力量。尤甚者,這股力量甚至將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的負面因素。

 台灣與中國不但是在政治上拉鋸,更在經濟上展開慘烈的競爭。台灣的企業、資金外移中國,已使台灣經濟處於劣勢,而兩岸婚姻的熱絡,更使得台灣經濟承擔較大的包袱。台灣人到中國定居的,大多是具有財力與生產力的人口,這些人居留在中國,只會強化中國的經濟競爭力;而因婚姻來台居留的大陸配偶,以及隨之來台的依親者,往往是經濟的弱勢者,必須仰賴台灣配偶的扶養,這群龐大的中國人居留在台灣,勢必削弱了台灣的生產力。另外,更有一種特殊的狀況存在,亦即台灣有不少領取終身俸的退伍官士兵娶大陸新娘,這些老榮民年事已高,但大陸配偶的年齡卻多只有二、三十歲,一旦老榮民不幸往生,如果其大陸配偶已取得台灣身分證,依法將可終生領取「半俸」。以這些大陸配偶平均處於青壯年的狀態,將可領取半俸幾十年,這種情況既不合理,也對台灣造成沈重的負擔。而即使大陸配偶並未取得身分證,但若是死亡的退休公務人員在台灣地區並無父母或子女可以領取撫慰金,居住在大陸地區的大陸配偶仍可以領取撫慰金。

 婚姻是一種人性,民主國家沒有法律可以禁止異國通婚,但當兩岸通婚已經逐漸對台灣造成衝擊,加重台灣社會福利的負擔,激化政治的不穩定,甚至可能壓垮財政,對國家安全形成威脅時,對於大陸配偶的身分取得,除了人道因素外,就必須更周延思考,研擬出包含防衛機制的兩岸婚姻規範,防範危機於未然。政府的稅收來自台灣人民,應該用於台灣人民,陸委會在研擬大陸配偶在台居留權、工作權與身分取得等相關法規時,應該思考的是全體台灣人民的權益,而不是空泛抽象的人道主義,如此才能避免台灣經濟遭到另一種形式的掏空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