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0【大紀元時報】
☉張倩瑋

進香人潮。(何光堉攝影) |
中國利用高度宗教信仰自由的假象,讓台灣人以為中國和台灣一樣有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權,實際上卻是一種新興進行統戰分化台灣的伎倆。
河洛話有句俗語「三月媽祖」,這句話正是形容台灣社會每到農曆3月掀起的媽祖進香熱潮,此時都會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與進香的人潮,這種台灣特殊的宗教季,卻被對岸的中國看上,作為新興進行統戰分化台灣的伎倆,使得兩岸關係緊張的現況下,連文化、宗教上的交流都被蒙上政治面紗。
進香 統戰連結台中關係
中國為統一台灣,不僅以武力恫嚇的方式,更夾雜著軟性潛移默化的統戰手法。台灣地方信仰爭相前往中國進香、尋根的活動不斷,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美容表示,從文化本源觀念來看,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不只是血緣、神明、祖先而已,中國卻動作頻頻,甚至利用尋根的模式來確認,並連結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行統戰手段。
自2000年,大甲鎮瀾宮以宗教交流的名義,到中國湄洲祖廟進香後,開啟民間信仰循求鎮瀾宮的模式前往中國。2000年6月,大甲鎮瀾宮董事長、無黨籍立法委員顏清標為洽談赴湄洲進香事宜,向陸委會申請訪問中國,拜會中國交通部,為台灣和中國間中斷許久的進香文化再次搭上線,之後無論是媽祖或土地公也好、三山國王也罷,許多寺廟、宗教團體紛紛以宗教交流之名向政府申請赴中,有的搭飛機、有的透過小三通。
分化 台灣內部產生矛盾
據陸委會統計,台灣在2003年以宗教交流名義,透過小三通方式前去中國的人數約3,046人,2004年有5,141人,2005年有11,133人,人數明顯呈倍數成長,這些人是否確實行宗教交流之實不得而知,不過台大政治系教授明居正認為,中國張開雙手歡迎台灣團體進香、觀光,就是要利用這些台灣人為宣傳的工具,看「祖國」熱情款待「台灣同胞」,讓台灣人不僅願意投注金錢,再以包裝好的中國形象,博得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回台後,一傳十、十傳百,為中國大力宣傳,明居正說,這就是在無形中被統戰了。
此外,還有一些以非法管道出入的宗教團體,以去年9月為例,宜蘭南方澳南天宮慶祝金媽祖安座10週年系列活動,號召21艘漁船組成船隊,說是要到連江縣北竿鄉芹壁村天后宮參加金媽祖分靈安座典禮,隨後在南竿附近島嶼進行海上繞境祈福,但廟方藉口遇到颱風進入中國港口緊急避難,實際上是擅自從馬祖直接駛往中國湄洲分靈,船舶未經許可直航中國地區,且未經申請擅自出境,讓陸委會震怒。
令人好奇的是,南天宮除集結漁船送媽祖外,也組織300多位的空中進香團,以搭乘包機、包船循小三通模式到福建,不過,進香團已用宗教交流名義向陸委會申請獲准,當時陸委會法政處長楊家駿質疑,這批漁民其實可以像進香團一樣提出申請,為何不申請?甚至還要刻意利用颱風天違法直航,更讓人不解的是,陸委會法政處人員與漁船聯繫時,漁民回報所在位置屬日本海域,但漁民其實在同時間向中國海域邊防申請入港。
正如顏清標訪中時,國台辦副主任李炳才稱,「中國很早以前就歡迎台灣信眾到大陸進香,台灣方面不應將宗教事務泛政治化」。然而中國以分化的行徑協助台灣民眾赴中,導致台灣漁民與台灣政府的衝突。中國以宗教對台進行著政治統戰,企圖讓台灣內部產生矛盾。
蒐證 中國宗教監控台商
林美容以大甲鎮瀾宮和北港朝天宮為例,有些為鞏固信仰中心權威的廟宇,才會刻意經營與中國的關係,但由上到下影響地方信仰,紛紛向中國祖廟進香以證明其正統性,中國明知與台灣有許多的歧異點,仍刻意以本源的觀念企圖框住台灣人,作為宣傳政治意識的管道。更不用說中國派來台的宗教團體,雖然陸委會嚴格控管每年中國來台進行宗教交流人數在400人左右,但明居正表示,每個團裡至少有一個安全部或統戰部門的監控者,或者交互監控,一方面監控自己人,另一方面在台灣進行情報蒐集。
中國除了藉由宗教交流名義來統戰台灣民眾外,更以宗教來控制台商,台商受害者協會會長高為邦表示,這點在郝鳳軍口中得到證實。郝鳳軍是誰?他曾在中國天津國安部門610辦公室工作,去年2月,他以遊客身分前往澳大利亞,然後申請政治庇護獲准;去年底,他來到台灣,揭密中國監控台商的手法。
郝鳳軍曾描述到,他調往專責台商宗教監控任務的第四隊後,主要任務是為中共除去法輪功以外的其他邪教,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這個部門對付台商的方法就是「宗教」,郝鳳軍表示,在中國投資的台商八、九成都有宗教信仰,但台商的宗教信仰在中國沒有一個是合法的,而監控單位隨時都在監控每一名在中國的台灣人,並錄影蒐證,當台商毫無利用價值時,中國就用扣帽子的方法來控制台商。
中國統戰的伎倆無所不用其極,高為邦指出,中國表面上呈現給予人民高度宗教信仰自由的假象,讓台灣人以為中國和台灣一樣有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權,目的是讓台灣人民產生認同感;而一向以協助平定天下亂事的少林武僧,今日卻被中國利用成了娛樂台灣人的工具,可見,中國是為了投台灣所好,用台灣人喜歡的東西去爭取台灣人的認同,讓台灣人被統得不知不覺、反而還很愉快。
本文轉載自《New Taiwan Weekly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