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7【大紀元時報】
☉何清漣(旅美經濟學者)
瑞銀集團對壞帳的估計
安永的報告並非空穴來風。報告中安永指出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的壞帳高達3,580億美元,遠高於1,330億美元的官方統計數字。這多出的2,250億美元壞帳與早先瑞銀集團(UBS)一份研究報告公布的估計數據相同,這份報告公布了自2002至2004年中國貸款激增導致的新增不良貸款額估算額度。而瑞銀集團董事總經理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公開撰文談過這一估算數額。
安德森指出,準確估算中國不良貸款的數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有三個基本數字可以反映大致狀況:第一、中國政府在1998年確認國有商業銀行有1,700億美元不良貸款正待清理;第二、21世紀之初,國際金融業界獨立估算數據指出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還有4,500億美元左右的不良「遺留」貸款;第三、2002至2004年這段經濟過熱期間產生了一批新的不良貸款,據估算可能高達2,250億美元。如果把這些數字加在一起,中國的銀行體系在過去15年裡形成了近8,500億美元的不良貸款,約占同期信貸淨額的40%左右。
安德森對中國銀行壞帳數量的估計與安永差不了多少。但他的聰明之處在於兩點:首先是他「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清理掉了4千億美元壞帳,其次是他並未有類似安永那樣的「痛腳」抓在中國政府手裡。也許是上述兩個原因使得中國政府未便找瑞銀的麻煩。
不過,安德森的看法與許多金融業行內的觀察人士不同,這些觀察人士的看法是:在2005年底前從商業銀行清理的4千億美元不良貸款中,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出售給了國內外的專門資產回收機構,另有90%劃到了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的帳面上,而AMC基本未對資產做任何處理。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只不過把呆帳問題從國家財務報表的某一欄目轉到了另一欄目,並未真正解決爛帳問題。
安德森還有一段話更像是專門表態說給中國政府聽的。他評論說:「這是個令人不解的矛盾:在大多數國家,大量的呆帳是經濟陣痛來臨前的預兆。相比之下在中國,呆帳更像是經歷經濟陣痛之後的殘留信號。」
銀行巨額壞帳到哪去?
儘管中國政府未曾向外界透露它們迅速降低銀行高壞帳比率的祕訣,但會看的看門道,國際業界都很清楚這祕訣的法門。
從1998年開始,中國政府最初確曾戳力清理銀行壞帳,僅僅是處理最初剝離的1,700億美元中的1,400億美元,就用了長達6年以上的時間──其中900億美元通過直接回收和出售,500億美元通過債轉股。無奈中國銀行系統宛如得了敗血症,輸進去的是健康血液(大量資金),而流出來的卻是壞血(大量新形成的壞帳),用中國金融系統的行話來說,就是「前清後欠」,清理了部分舊的壞帳,又形成了更多的新的壞帳。
這些銀行系統永遠也清理不完的壞帳,使得中國銀行海外上市受到嚴重阻滯。中國政府乾脆採用了一個「聰明」辦法,成立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將這些壞帳劃到這些公司的帳面上,總之,只要這些壞帳不留在銀行的帳面上就行。
外國銀行難道不清楚這點?答案是否定的,他們非常清楚。尤其是近幾年參與審計中國銀行業務的評估機構,如安永等──為了到美國上市,能夠通過美國證券市場的「薩奧法案」
(全稱Sarbanes-Oxley Act,簡稱SOX法案,美國國會2002年7月通過),中國不得不雇請好幾家聲譽很好的外國會計師事務所幫助審計,這些公司除了獲得巨額酬金之外,還真是掌握了不少中國金融系統的內部財務機密,只是出於種種原因不能外洩。
國際金融業鉅子們也無一不清楚中國金融系統的不良狀況,但為了到中國金融市場搶灘,獲得中國政府的批准,大多數都只能裝糊塗。因為一談到巨額壞帳,不但得罪中國政府,還得面對自己銀行股東的質詢:這樣的劣質銀行,買它幹什麼?
壞帳的源頭在哪裡?
在討論壞帳根源時,國際社會將之歸結於中國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貸款。對此,筆者只能說,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貸款僅僅只是形成銀行壞帳的原因之一,而且已經成為歷史。導致銀行產生巨額壞帳的主要根源,在於中國金融系統的嚴重腐敗。
銀行系統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據中國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稱,僅2005年審計署發現的1,000多起案子,就有一半以上來自國有銀行,涉案金額大都在億元以上──如果要為中國經濟領域的腐敗排隊,近年中國土地審批中的腐敗可列為冠軍,而亞軍則非金融腐敗莫屬。
與中國其他部門的腐敗一樣,金融腐敗也有一條完整的食物鏈,處於最低端的是各種類型的金融客戶,比如貸款者等。由於金融資源的壟斷,處於食物鏈低端者被迫向食物鏈上端者提供賄賂,形成了貸款者賄賂銀行負責人與信貸人員的局面;而金融機構也需要將部分租金上供,為的是從金融監管機構和政府部門那裡獲得商業機會或換取對其違法違規行為的放縱、赦免。這種一環套一環的腐敗就構成了中國金融腐敗的食物鏈。
那麼,這些客戶需要支付多少好處呢?據《中國金融腐敗研究》的調查顯示,企業一次性直接支付的「融資費用」大約占本金的4%,而農戶與個體工商戶支付的「好處費」約占6%。客戶平時為了與金融機構維持良好關係,還需要不斷地花錢打點,培養「感情」。據估計,用於「感情投資」的錢占整個貸款總額的比例,企業約為5%,農戶約為3%──在中國的企業裡,「融資費用」被堂而皇之地列入企業正常帳目。
兩項相加,借貸者為了獲得貸款必須付出的「融資費用」,竟然相當於支付9%的年利率!「融資費用」再加上正常的貸款利率,則企業和農戶拿到貸款的實際利率高達15至16%,跟民間私下拆借的貸款利率大體相當。也就是說,從貸款成本看,對於企業和農民來說,國有金融機構跟民間借貸差別不大。
那麼,為何企業和商人仍然選擇到國有銀行貸款?原因很簡單:民間借貸,一是借款數量有限,二是到期就得還錢,否則借款人就有人身安全之虞,因為放高利貸的人一般都為黑道人物,對借貸逾期不還者往往以暴力威脅。而從國有銀行借錢,只要打點周到,不僅可以借到巨額資金,甚至可以拖欠不還。眾多貸款者正是看上了這一點,才願意行賄貸款。如此一來,中國各銀行周圍形成了一大群劣質客戶,善於與銀行做不正當交易。這些善於作假者往往更容易得到貸款優先權。
中國金融系統的巨額壞帳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只要產生腐敗的制度不改,產生壞帳的根源就永遠存在。
轉載自第239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