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有特殊貢獻 艾琳達、梅心怡可永久居留

 

2006.07.06【自由時報】


長期投入台灣民主運動的「老外」艾琳達、梅心怡,經過長期爭取,終於獲得我國核發的外僑永久居留證。上圖為去年九月,艾琳達申請永久居留權受挫,召開記者會質疑AIT從中作梗(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下圖為梅心怡於二○○四年在桃園縣參加手護台灣活動(資料照,記者李信宏攝)。

〔記者黃忠榮/台北報導〕長期致力於台灣民主、環保運動的美籍人士艾琳達、梅心怡申請在台永久居留案,終於塵埃落定!

內政部六月底召開「內政部對具有特殊貢獻或高科技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案件審查委員會」,以艾琳達、梅心怡「對我國具有特殊貢獻」為由,同意兩人申請外僑永久居留證。警政署並於昨天通知梅心怡領取永久居留證,目前艾琳達人在國外,待返台後領取。

內政部自九十一年訂定「內政部對具有特殊貢獻或高科技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案件審查委員會審查作業要點」以來,外國人以對我國具有特殊貢獻為由,申請在台永久居留從未獲准,艾琳達、梅心怡是首次以「對我國具有特殊貢獻」獲准申請永久居留。

內政部官員指出,艾琳達、梅心怡從去年即開始申請在台永久居留,但在審查會中警政署外事組認為,兩人並非高科技人士,也不符合「對我國具有特殊貢獻」的規定條件,申請因而碰壁。

「對我國具有特殊貢獻」規定的資格條件為:一、曾獲總統府或五院獎章者;二、曾獲國際比賽金牌獎章者;三、曾獲諾貝爾獎章者;四、具有指標作用。

由於艾琳達、梅心怡多年來投身台灣民主運動,台灣已成為兩人「第二故鄉」,兩人申請在台永久居留竟未能獲准,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串聯聲援。李逸洋今年二月就任內政部長以後,認為以兩人長期致力於台灣民主,不能獲得永久居留,「這種結果,我都不能說服自己」,因而指示研議法規修訂。

--------------------------------------------------------------------------------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條件放寬

〔記者黃忠榮/台北報導〕內政部六月底討論通過,修正放寬「內政部對具有特殊貢獻或高科技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案件審查委員會審查作業要點」第二點「對我國具有特殊貢獻」資格條件,讓更多在各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外籍人士得以申請在台永久居留。

作業要點「對我國具有特殊貢獻」修正放寬後的資格條件為:一、曾獲部會級以上政府機關獎章者;二、曾獲國際組織頒授獎章或參加國際性比賽獲得前五名,有助於提升國內相關技術與人才培育者;三、對我國民主、人權、宗教、教育、文化、藝術、經濟、醫學、體育或其他領域,具有卓越貢獻者;四、有助於提升我國國際形象者;五、其他有殊勳於我國者。

--------------------------------------------------------------------------------

兩個老外 台灣民主史要角

對許多台灣民眾來說,艾琳達、梅心怡是兩位「熟悉的外國人」,他們長期投入台灣的民主、環保運動,在台灣民主化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九六三年,年僅十四歲的艾琳達跟隨在美軍顧問團工作的父親來到台灣,六六年自台北美國學校畢業,並就讀台大歷史系,一九七三年獲得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學士後,繼續攻讀史丹福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

七五年艾琳達被福特基金會派至台灣調查女工生活狀況,同年加入在大阪成立的台灣人權回顧委員會,開始投入台灣民主運動,七八年與施明德結婚,並擔任台灣黨外助選團英文秘書。

一九七九年爆發美麗島事件,施明德被捕,艾琳達遭國民黨政府驅逐出境,她不斷在國外批評國民黨政權,為台灣人權發聲。九五年和施明德離婚,九六年艾琳達獲紐約大學社會學博士,留在台灣積極參與社會與環保運動,並曾擔任綠黨國際事務部負責人。

梅心怡於一九六二年來到台灣,當時還是大學生,後因反越戰遭學校開除,留在台灣關懷台灣的政治犯,與謝聰敏、魏廷朝等人熟識,七一年謝、魏等人被捕,梅被驅逐出境。

梅心怡被驅逐出境後,在日本大阪將遭台灣政府監禁的政治犯資料交到國際媒體與國際特赦組織手中,使得關心台灣政治犯的國際力量逐漸擴大,一九七九年陳菊入獄後,即是梅心怡串聯國際力量施壓國民黨政府釋放陳菊,世界人權組織有計畫地援助台灣民主運動也是從此開始。(記者黃忠榮)


國民黨的責任 民進黨的恥辱

 

2006.07.06【自由時報】

■陳儀深

二○○六年七月二日,陳文成紀念基金會在台大社法學院舉辦「轉型期正義暨陳文成博士逝世二十五週年祭」,內容除了邀請瓜地馬拉人權工作者海倫麥克女士演講「米娜麥克案的啟示」,就以林宅血案和陳文成事件「調查報告」的發表為主要內容。

林宅血案發生於一九八○年二月二十八日。由於前一年十二月十日的高雄事件,十二月十三日林義雄等美麗島相關人士相繼被捕,偵訊過程中林義雄「較不合作」,以致被警總保安處刑求,甚至在二月二十八日他的母親林游阿妹和雙胞胎女兒亮均、亭均都慘遭殺害。

事後當局的偵查竟指向大鬍子家博(Bruce Jacobs)或神經病何火成,企圖將社會注意力導向三合一敵人(台獨、共匪與國際陰謀人士)。

今日之民間調查報告則根據當時的背景分析,以及目擊者、關係人的回憶,做出時間拼圖,認為林宅祖孫三人是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仇恨的祭品」。

陳文成命案則發生於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由於陳文成(一九五○至一九八一)在美國密西根州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即熱心於《安娜堡鄉訊》的編排印刷工作,遭國民黨的校園間諜打小報告。一九七八年獲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一九七九年夏天開始更為台灣的《美麗島雜誌》奔走募款,並找人將雜誌的文章譯為英文,當時的警備總部甚至掌握陳文成打給施明德的電話錄音,以及五封寄給施明德的信(每一封信裝有美金一千元)。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日陳文成帶著妻子與未滿一歲的兒子回到台灣,旋遭情治單位監控,原擬七月一日返回美國,六月三十日才知道警總不發給出境證,七月二日上午八點三十分警總派三位「彪形大漢」來家裡帶走陳文成,第二天清晨陳文成的屍體即在台大校園的研究生圖書館樓下草坪被發現。

謀殺者雖然故意製造陳文成「自殺」的跡象,但經卡內基美隆大學委託狄格魯教授與法醫魏契來台探查,並二度解剖遺體,認定為他殺、死後墜樓。

以上,林宅是美麗島政團許多人出入、借住的地方,血案又發生在軍法大審前夕,而陳文成也是為《美麗島雜誌》奔走出力的人,雖然美麗島政團無人被判死刑,但是林宅祖孫以及陳文成可以說是因美麗島事件而被「處死」。

當時的美麗島受刑人以及辯護律師團在二○○○年以後已經躍居高位或掌握政權,這兩個政治案的加害者卻至今仍逍遙法外,相關的官方檔案仍不見天日,這種人間正義的枉屈,不但是國民黨應負未負的責任,也是民進黨政府的一項恥辱。(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民進黨的變質與藍化

 

2006.07.06【自由時報】

《黃天麟專欄》

最近幾週扁、李及泛綠民、台間之嫌隙甚囂塵上,但若仔細分析各方說法及其演變,雙方關係之惡化非只因阿扁政府弊案頻傳或一些官員之貪瀆,主因還是源自更根本的政策差異,亦即對本土自主意識之認同,且是長期累積之結果。

平心而論,政治立場上,雙方立場差異並不大,均以民主、自由、尋求台灣主權獨立與國家之正常化為努力目標,但經濟面則南轅北轍。二○○一年扁政府中止了「戒急用忍」,對中國採取「積極開放」政策,應是扁、李關係龜裂的開始,也是兩人心靈上漸行漸遠最重要、也是最深沉的因素。因為戒急用忍與積極開放代表了雙方對中國及對本土自主意識之不同認識。李前總統一向在意台灣之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對中國「以經促統」策略持相當深度的戒心,認為過多對中國之投資與經濟上過密的結合,會因兩岸所得水準差異過大,必使台灣經濟為之稀釋,國人所得水準下降,不利台灣經濟之發展;政治面亦因中國對台始終以併吞為終極目標,必使台灣邁向正常國家之願景無法達成,北京對台商之政治壓力亦必使民主的本土勢力日漸式微,終極必走向香港之路,此非二千三百萬人民所願見。台聯黨奉李前總統為精神領袖,因之台聯黨之兩岸政策亦師承上述看法。

民進黨建黨之初,係各方反國民黨、反獨裁勢力之結合,政治主張明確,即尋求民主、自由及台灣主權之獨立(如上述),由於建黨之初是台灣唯一的反對黨而迅速獲得普遍之認同。但經濟政策方面,除了注重環保及代表弱勢團體外,尤其對兩岸經濟政策特別顯得模糊且至為分歧。在模糊的認知下,民進黨竟然推舉主張「大膽西進」、鼓吹「立即三通」的許信良為主席,主導了民進黨的政策方向。一九九八年民進黨在許主席之主導下,對中國政策舉行了一次黨內大辯論,成功地將結論引導至「強本西進」,在純本土的政黨摻進中國「統一」的酵素,注定了民進黨今天「似獨非獨」、「似統非統」的邏輯難以貫通,「政策搖擺不定」的困局。

不管從理論邏輯或從現實環境言,本土化(或說主權獨立)與大膽西進(或說積極開放)在台灣是互相排斥、無法並存的國家方向,但很不幸的,這兩個無法並存的國家方向,卻偏偏一直並存於民進黨的主要政策論述之內,注定了民進黨的質變與藍化,在「西進」幽靈的纏繞中,民進黨的執政團隊不自覺地接受了「台灣的將來在經濟,經濟的將來在中國,搞好兩岸關係是政府首要工作」的經濟三段論述。與台商的結合一久,腐化、貪瀆、弊案當然就接踵而來,亦與本土化,即國家主權產生了摩擦與互斥,正名、本土教育、制憲之遲遲不前,與此亦脫不了絕對的因果關係。

積極開放的弊害,經六年之實踐已歷歷在眼前,經濟成長腰斬,台商得利,萬民受困,本土力道式微,貧富差距迅速擴大,民心背離。但奇怪的是,「經發會」翻版的「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又在「直航」、「鬆綁」、「開放」聲中於各地展開,政府亦不諱言「自信開放」。民進黨對兩岸政策喊出的口號確實不少,「大膽西進」、「固本西進」、「積極開放」到今天的「自信開放」,看來李、扁與泛綠民、台間之嫌隙只會越來越大,問題是在中國不承認我國主權之前,「政治獨立」與「經濟統合」(即自信開放、大膽西進)絕對是不能共存的兩個命題。(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盧武鉉討好北韓 姑息養奸

 

2006.07.06【自由時報】

編譯陳成良/特稿

北韓無視國際壓力與南韓再三勸阻,悍然試射飛彈,對南韓總統盧武鉉致力與北韓改善關係、承諾無條件協助平壤的兩韓政策,不啻當頭棒喝。分析家認為,歷經這場風波,主張不能對平壤姑息的候選人,可能會在明年總統大選佔上風。

盧武鉉上任後提出「和平與繁榮政策」,做為南北韓交往的準則,這項政策延續前任總統金大中「陽光政策」的基本精神。他再三強調將致力於維持朝鮮半島和平,調整南韓與美國的關係。他反對美國孤立或制裁北韓,認為朝鮮半島危機必須透過對話與經濟交流和平解決,強調南韓應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分析家指出,盧武鉉二○○二年當選總統,主要是受益於民族主義狂熱;特別是沒有親歷韓戰的年輕一代,民族主義和反美情緒狂熱,昔日協助擊退北韓南侵和維護南韓安全的美國,變成霸權的代名詞。自由南韓和獨裁北韓的統治者,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閉口不談兩地根本性制度差異,卻不約而同打出民族主義的旗幟。

盧武鉉的外交主軸是想兩頭討好,既害怕跟著美國強硬而得罪平壤和本土親北韓勢力,又不能完全得罪美國,使南韓安全失去保障。因此,金正日才在被布希總統指控為「邪惡國家」後,不斷以民族主義者的姿態向南韓喊話,並打出「核武牌」與「飛彈牌」製造危機,然後以民族主義高調爭取南韓的民意認同。

雖然南韓國內的輿論仍傾向支持禁止北韓發展核武,但盧武鉉政府至今仍無法提出有效限制北韓發展核武的政策。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則充分利用南韓人的民族主義和反美情緒,以及韓、美兩國在對北韓政策上產生的分歧與矛盾,牟取最大利益。

 

中國試射導彈 凝聚台灣向心力

 

2006.07.06【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十年前,台灣即將舉辦首度總統大選前夕,中國為防止島內「法理台獨」的政治演變,不顧國際觀瞻,執意在台灣海峽進行數波導彈試射,彈著點距離台灣最近的海域只有二十浬,意圖恫嚇台灣,但台灣人民不懼威脅,完成首度總統民選,被國際媒體稱譽為槍口下的民主。

中國這次對北韓發射導彈保持緘默,其來有自,對岸於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同樣對台發動導彈示威,首先是以李登輝訪美為藉口,在九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一連六天在台灣北方彭佳嶼海域進行導彈試射,共射出六枚M族短程導彈(東風十五型),由於距離釣魚台不遠,引起日本嚴重關切。

九六年三月,中國再度對台發動更大規模的軍演,三月八日首枚東風十五(M — 九)導彈落至高雄西南外海三十浬海域;其後又向基隆外海二十浬處及高雄外海發射三枚導彈。

這段期間,美國先後派出獨立號與尼米茲號兩支航空母艦艦隊來台海巡弋,向中國公開示警,李登輝並以五十四%得票率高票當選,因政治目的不成,中國原本預定這次演習在三月二十五日結束,但於二十三日提前收場。

中國軍方當年意圖以導彈對台進行神經戰,並且不惜向國際嗆聲,但根據共軍內部的消息指出,有高達一百多名共軍在演訓時意外喪生,成為中南海受挾於鷹派的決策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