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NEXT

2007.04.14大紀元時報

中國媒體製造的陷阱


一篇對比中德勞動力處境的紀錄片,經過中國編輯「高明」的剪接,竟然成了中國工人遠渡重洋到歐洲展示吃苦耐勞精神並讓老外們感動至深的片子。(AFP/Getty Images)

☉何清漣(旅美經濟學者)

對於希望進軍中國大陸的外國媒體來說,有消息被中國大陸媒體廣為轉載並引起讀者討論,定會感到高興。德國之聲介紹紀錄片Losers and Winners的新聞「失敗者和勝利者」(2006年11月13日),經新華社旗下的《環球時報》率先轉載並通過新華網在中國大陸廣為流傳,並引起諸多網客討論。但德國之聲如果看到這篇報導經過修改標題,刪節關鍵內容之後,已變身為中國大陸媒體借德國之聲之口宣傳中國工人艱苦奮鬥精神的片子,並引發部分網客民族驕傲感後,一定感覺錯愕。

德國之聲這篇新聞標題與片名「失敗者和勝利者」相同;而《環球時報》則將標題改為「德國之聲:中國工人的幹勁讓德國人震撼」,「妙剪回春」地將一篇比較兩國工人各自深陷於其中的困境變成了德國人讚揚中國工人的題目,中國大陸勞工在權利方面的「失敗者」形象一掃而光。

德國之聲的報導共計2,080字左右,《環球時報》的轉載計1,100字左右。除了對情況描述略有刪節之外,還刪掉了以下三段話:

第一段是:「相比於工人的清貧,負責這個項目的兗礦黨委書記莫立崎(音)卻是期望能早早地開上『大奔』。對於德方的一些安全建議,這名負責人認為:『德國人就是不敢承擔責任,稍微出點格的事情都不敢做。毛主席有句話是: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沒有一點犧牲的精神,哪有兗鋼的今天?我們在地下800米礦井工作的工人,頭上哪天不是嘎紮嘎紮地響,那能沒有一點危險嗎?要是按照德國人的做法,那就別幹了。』」

──這段話之所以被刪,是因為中國大陸早就「榮膺」「世界煤礦死亡率最高之國」。所以中國人現在也懂得要清除帶血的GDP。莫書記的話放在毛澤東時代,絕對可以與「王鐵人語錄」媲美,但今天這觀念卻會引起國內有頭腦的讀者反感。

其次是刪掉了「這名貌似嚴肅的黨委書記講話充滿了幽默,面對鏡頭的直白講述,經常引發滿場德國觀眾的大笑:『我們來到德國,覺得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首先是德國人好綠化,為了愛護植被甚至繞道走;其次是全民健身,還很愛護小動物……如果中國工地上有這麼多野鴿子,那恐怕早被工人吃光了……如果我還能來德國,我希望能將德國空中客車的生產基地都搬到中國去。』」

──這段話被刪,與《環球時報》製作的標題有關,既然只需要突出德國人的震撼,也就沒必要讓莫書記表達德國也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第三段話被刪,則完全改變了德國之聲那篇報導的主旨。原報導開頭有一段為「新聞眼」的話:「在這場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博弈中,究竟誰是『失敗者』,誰是『勝利者』?德國導演弗蘭克和呂肯的記錄片《Losers and Winners》展示了這真實的一幕。」這段話《環球時報》亦予以保留,但在倒數第二段最要緊之處,《環球時報》卻做了手腳。且看德國之聲報導的原文:

「那麼究竟誰是勝利者,誰是失敗者呢?導演呂肯並沒直接回答這個問題:『這必須由觀眾自己決定。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德國和中國工人都是失敗者:中國工人拼命地工作,卻看不到一點美好的前途;德國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關閉了祖輩相傳的礦井,心靈的苦悶難以表述。受益的當然是他們的雇主,成為了更高層面的康采恩,至於更多的內涵,需要觀眾自己去體會。』」

《環球時報》對這段話只保留了前面4句話,從「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開始,所有的話全部刪去。全篇文章亦以德國之聲原文結尾「影片最後一幕只是一段字:2006年,兗鋼從德國引進的兩座7.63米焦爐,第一次投料產出50噸冶金焦炭,標誌著中國成功吸收了德國技術,中國的煉焦技術由此一步跨越了20年。」

一篇對比中德勞動力處境的紀錄片,經過中國編輯「高明」的剪接,竟然成了中國工人遠渡重洋到歐洲展示吃苦耐勞精神並讓老外們感動至深的片子,同時還借外國媒體的口表達了中國大陸只要憑著艱苦奮鬥,就能迅速超越發達國家──能不佩服中共政府宣傳文化的高深博大嗎?

中國大陸媒體製造的陷阱當然不止這一處,有關台灣、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以及領導人訪問他國時的報導,只要留心,總能在關鍵處找出許多與外媒報導的事實不同之處。
──轉自《華夏電子報》第187期◇

 

2007.04.14大紀元時報

愛上原住民文化 荷蘭詩人布宜絲認魯凱族乾媽


荷蘭詩人與魯凱長者一見如故︰荷蘭詩人布宜絲(左)三度來台,深深愛上台灣原住民文化,並與魯凱族長者RUBA互以母女相稱,尊稱RUBA是自己在台灣的母親。(圖:荷蘭詩人布宜絲提供)

【大紀元訊】荷蘭詩人布宜絲(Anneke Schorten-Buys)三度來台,在第2次來台時,認識了屏東縣三地門鄉陳俄安博物館主陳俄安夫婦,也是石雕藝術家的布宜絲立刻愛上排灣和魯凱文化,認了魯凱族的陳俄安的妻子RUBA RUBA當乾媽。

據中央社報導,62歲的布宜絲是荷蘭有名的詩人,曾獲比利時文藝創作首獎,2000年及2002年曾獲得高雄市文化中心年度小說和新詩首獎。

布宜絲的作品散布於德文、英文、中文、日文和世界語的文學雜誌。

目前住在屏東市世界語會員黃錦珠家中的布宜絲表示,在荷蘭以及歐洲等國家,許多人以為台灣人是當時蔣介石所帶的一批中國人,所以台灣應該和中國是一樣的,她1988年首次來到台灣,才發現台灣和中國大陸完全不同。

雖然還未到過中國大陸,也未到過其他華語地區如香港和新加坡,但布宜絲表示,台灣給她的第一印象是自由的、文字是繁體字,和她在荷蘭所看到的簡體字不同,「台灣是完全獨立的一個主體」這是她對台灣的印象。

1988年和2005年布宜絲都是受邀到台灣發表創作,進行文化交流,這個月初,布宜絲是以旅遊和見老朋友的心情來到台灣,並住在屏東市黃錦珠家中。

本身也是世界語會員的布宜絲,2年前到台灣時,在世界語會員黃錦珠等人的陪同下,認識屏東小吃,也到三地門鄉遊玩,認識了收藏排灣和魯凱族文物的陳俄安博物館主陳俄安夫婦。

除了寫詩,布宜絲還是石雕藝術師,因此,她在看到陳俄安博物館所收藏的排灣和魯凱族文物後,愛上了原住民文化,而且對於石板屋建築內,竟然是現代化的生活用具也感到有趣。第一次的會面,她就和陳俄安夫婦相見如故,認了陳俄安的妻子RUBA RUBA當乾媽。

陳俄安是排灣族,RUBA RUBA是魯凱族,布宜絲和RUBA RUBA以才藝相惜,RUBA RUBA會編織、串珠等傳統原住民婦女都會的手藝,遇上同樣是多才多藝的詩人布宜絲,二人語言雖不通,但在藝術的領域裡神會。

布宜絲2005年來台回荷蘭後,把在台灣的所見所聞發表在歐洲的文學雜誌上,尤其是與陳俄安夫婦的相遇以及她對排灣、魯凱文化的驚豔過程,受到歐洲多個國家的雜誌轉載,俄國雜誌更是把她與RUBA RUBA的合照當封面。

布宜絲這次來台,也到各校進行文化交流,她受邀到屏東市屏榮商業職業學校演講,介紹荷蘭這個國家和文化,也到屏商所屬的幼稚園,透過翻譯為小朋友說荷蘭童話故事,對屏東的孩子來說,荷蘭是個童話般的風車國度,布宜絲說,學生對於荷蘭這個國家真的是很好奇。

到處旅遊的布宜絲在她的「夏日城鎮」的詩裡這樣寫著︰「華人、墨西哥人和希臘人,在賣可口著名的料理,我看到廉售的衣服珠寶,在非洲人和印度人攤位,且踏著世界音樂的旋律,不過好高興又聽到,怎麼黃昏時蟋蟀在鳴唱。」◇

 

2007.04.14大紀元時報

公安局副局長強拆 安徽拆遷戶自焚身亡


強制拆遷引起民眾反抗和官方鎮壓是造成中國目前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圖為北京一拆遷現場。(Getty Images)

【大紀元綜合報導】安徽巢湖市的一個擴建商廈的拆遷現場,4月10日發生拆遷戶不滿賠償而引火自焚的事件,業主呂二祥送醫不治死亡。大陸媒體稱,在現場的公安局副局長「因試圖制止呂二祥的極端行為」也被燒傷。

有分析人士認為,公安局副局長和警察都在現場,說明是暴力強制拆遷,從而導致拆遷戶被逼自焚,他們應該是間接凶手。大陸維權人士指出,弱勢群體用極端方式抗議強拆,是自己私有財產被剝奪情況下,被逼無奈而萬不得已採取的反應。

拆遷戶呂二祥現場自焚

安徽的《江淮晨報》報導,4月10日早上7點多,在安徽巢湖市居巢區安德利商廈的拆遷現場,居巢公安分局副局長朱曉明看見拆遷戶呂二祥一手拿著一桶煤油往身上澆,一手持打火機。朱曉明衝上前去,抱住呂二祥,試圖制止他的極端行為。結果呂二祥點燃煤油自焚。

當現場的警察將二人身上的火撲滅後,送到醫院搶救。呂二祥不幸死亡,朱曉明背部和頸部大面積燒傷,現住院治療。

據了解,死者呂二祥42歲,夫妻離異,沒有工作,家中有兩個兒子,還有一個癡呆的母親。

對於事件的起因,安徽的《江淮晨報》說,「安德利商廈擴建改造工程得到絕大多數拆遷戶的理解和支持,所有住戶全部簽訂了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自焚的呂二祥也於去年10月簽了協議。但是後來,由於呂二祥提出額外要求,安德利商廈沒有給於明確答覆,呂二祥因此產生不滿。」

公安局長帶頭的暴力拆遷

不過根據自由亞洲電台的報導,記者在互聯網上搜索後,發現有關這次事件的報導,幾乎全是總部設在合肥的《江淮晨報》的一篇稿件。記者打電話到巢湖當地的《巢湖日報》,其編輯部沒有透露姓名的負責人明確說:「我們沒有做報導,這個事情我沒辦法給你回答。」

對於《江淮晨報》對事件經過的描述,大紀元專欄作家王一峰表示強烈質疑,他說:「大陸媒體把公安局副局長的描述使人感覺他好像是見義勇為的『英雄』,是很可笑的。首先,公安局副局長和警察都在現場,說明是暴力強制拆遷,他們是逼迫呂二祥自焚的凶手。」

他還質疑公安分局副局長朱曉明「見義勇為的做法」,他認為更可能是呂二祥在自焚前想反擊指揮強制拆遷的副局長朱曉明。

維權人士:「被逼無奈」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山西太原「中國人權論壇」的發起人鄧太清說:「因政府強迫拆遷導致弱勢群體家園不保的事情到處都有,被逼無奈時,沒有太多的選則,你要拆,給他一點錢,使他沒地方居住,找不到同樣的地方去生存,現在生活費漲得又非常高。人民的收入趕不上房價,出去也是死路,流落街頭,還不如自焚,是被逼無奈。」

鄧太清還說起日本東京一個建設工地拆遷工作花了七年時間解決拆遷戶的安置問題:「西方社會有一個法制、人權來保障基本民眾的利益,任何政府、任何集團、任何部門不敢隨便侵犯人民的利益。而在中國沒有這樣的體制,悲劇是永遠層出不窮的,如果說『兩三個月就給你解決』,結果個人接受了那你就倒楣了,不接受就面臨著被打、被抓、逼得沒有辦法,只好自殺。」

按照中國國務院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城市房屋拆遷時應該按照市場價對業主進行賠償。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發展商並不按照規定辦事。最近《物權法》已經獲得通過,個人的私有財產權獲得保護。

不過,鄧太清卻不是太樂觀:「現行法律有這個條款,但是誰去執行?誰去監督?《物權法》訂得再好也得執行呀,對你是法,對他就不是法了。」◇

 

2007.04.14自由時報

台中升格的配套

■ 林佳龍

中台灣在橫跨縣市界的中科陸續完工進入量產,高鐵在台中縣烏日鄉設站、通車形成台灣西部一日生活圈後,台中市、縣的社會經濟關係益形緊密,縣市合併升格以單一行政體系解決都會區發展問題的需求已益加迫切。

台中市議會早在二○○二年十一月三日便議決台中市升格案,而台中縣議會隨即跟進,在二○○二年十二月四日通過台中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案,建請中央積極推動。無論有多大的障礙,台中縣市兩大議會所反映的民意,就是大台中升格最正當、最穩固的基礎。

對此,我曾提出多項配套措施和政策訴求,例如聯結、改善苗栗至彰化的台鐵山、海線建構「台中山手線─大台中地區環狀鐵路網」,就是為了強化台中市核心區與外圍衛星鄉鎮交通網絡,為大台中都會區做準備;爭取加速中科與台中市區的聯外道路建設,積極改善台中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中部國際機場應加速開闢專屬的民用跑道,強化關稅單位、設立物流倉儲區,以因應中科國際貨運需求。水湳營區的搬遷因攸關大台中都會新都心的發展,政府應立基於大台中的發展,加速與縣市政府協商、規劃。至於高鐵一日生活圈的形成,也為大台中發展帶來新契機。政府不僅要加速高鐵聯外捷運建設,還要結合大台中環狀鐵路網,一併把捷運開到中科去!

目前,中科北側跨台中縣、市界東西六十公尺聯外幹道因為縣市政府未齊一作為,而無法如期完工發揮疏導交通功能;縣、市境內觀光遊憩資源未能整合擴大競爭力,反而相互競爭而抵銷;工業區因為縣、市政府各自規劃、開發,導致部分工業區使用率偏低。台中縣市合併升格,絕不是為了搶其他縣市的資源,而是想透過合併來進行跨縣市、跨政府層級的整體規劃及資源整合。試想,如果當年新竹縣、市和竹科之間能及早做好整體規劃及資源整合,大新竹地區的發展何止如此?

(作者為台灣大台中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2007.04.14自由時報

本土社團 今發起關T台遊行

〔記者范正祥、蘇永耀、林南谷/台北報導〕由包括九○八台灣國運動、台獨聯盟、台灣教授協會在內,超過二十餘個本土社團及一些公職人員共同發起的「TVBS關台行動」,今天將在北市舉辦「○四一四全民圍攻嗆聲全民開講」遊行,要求具有「中資」色彩的TVBS停止製作所有節目,並撤出台灣的媒體市場。

本土社團並呼籲廣告主立即停止扶助「中資黑台」,撤除所有在中資黑台的廣告,以維護產品與服務的清譽。

「TVBS關台行動」的遊行今天下午將在監院前集合,沿北市中山南路轉青島東路、杭州南路,經忠孝東路轉八德路至TVBS電視台前。

TVBS發言人葉毓君昨天表示,該台對於政治團體的活動不予回應,但籲請北市府相關單位,未來在審核類似集會遊行申請時,應考量週邊商家之營運損失及T台千名員工的工作權益。

此外,民進黨昨日也質疑,「二一○○全民開講」四月四日節目標題刻意將該黨中常會建請政院研擬「廢除蔣介石逝世紀念日」決議,扭曲成「廢除清明節」,要求主持人李濤即刻道歉,否則提出告訴。

民進黨強調,T台日前才因接連捏造瀝青鴨及黑道恐嚇影帶等假新聞,引發社會強烈不滿,但從再一次的扭曲報導看,顯示李濤仍不知改進。

對此,李濤昨天在「二一○○全民開講」節目一開始就說明,他在六日的節目中,已主動澄清民進黨所說的是「去蔣化」而非「廢除清明節」,九日他又利用節目播出的兩小時中以全程跑馬燈致歉,並在十日該節目有來賓引用錯誤時,立刻予以糾正。李濤強調,四月四日迄今,他已三度主動致歉。

 

2007.04.14自由時報

關掉三大酒店 說易行難